1997年秋,18岁的袁存亮作为背负着家庭以及全村人的希望,走进了烟台大学的校园。
家庭的窘迫,让这位少年每一步走得都异常艰难。

万幸的是,他在校园中结识了一位改变自己一生的导师——来自美国的外教苏珊。
43岁的中年教师和18岁的青年学生,一见如故。

在苏珊的帮助下,袁存亮度过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四年。
直至今日,即便二人已经分别23年,但仍旧牵挂彼此。

这段充满温情的师生情谊,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1“爹,我考上了!”
1997年夏天,袁存亮拿着烟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找到了在田间地头忙碌的父亲。

看到烟台大学四个大字,父亲红了眼眶。
这天晚上,家里破天荒地多炒了几个菜,从不喝酒的父亲,也打开了封存多年的老酒。

录取通知书的到来,让一家人看到了希望,但2600元的费用,却让父亲犯了难。
家里五个孩子,全靠老两口种地养活。

父亲极力掩饰微变的表情,但细微的变化还是让袁存亮察觉到了。
他有些犹豫了,甚至萌生了放弃的想法。

一家人手足无措之际,已经出嫁的大姐突然回到家中,拿着几张皱皱巴巴的纸币,放到了父亲手中。
“爹,俺也没啥大本事,只能帮俺弟这么多了。大学得上,就算砸锅卖铁,也得送小亮出去。”

大姐和父母
大姐的一番话,让一旁的袁存亮泪眼婆娑。
几天的时间里,父亲走访多家亲朋好友,虽然都穷得揭不开锅,但一听到“上大学”三个字,都纷纷接济了些。

袁存亮胸怀大志,来到烟台大学,可当真正开始学习生活后,他却认清了现实。
自己高考英语成绩优异,但来到大学后,他却意外发现高考“那一套”不再适用。
尤其是蹩脚的口语,常常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直到外教苏珊的出现,袁存亮的学习之路才终于步入正轨。
袁存亮跟着同学们一起走进苏珊的办公室,看着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用熟练的英语和老师交流,袁存亮低下了头。

苏珊注意到了躲在后面的袁存亮,于是在送走其他同学后,将袁存亮一人留在办公室中。
老师的意外举动让袁存亮更加紧张,在苏珊的耐心询问下,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困惑。
“我中学就没接受过口语训练,英语的学习大都集中在笔试,现在我甚至不敢开口讲英语。”

这位来自偏远乡村的孩子,身上透露出一股难以言表的韧性,可学习上的压力却让袁存亮变得越发自卑。
虽然成绩名列前茅,可平日里他却沉默寡言。

“袁存亮的家庭条件不太好,据说学费都是家里找亲戚借的。”
当得知袁存亮的家境后,苏珊心里很不是滋味。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苏珊萌生了资助袁存亮求学的念头。

老师的资助,让袁存亮内心十分矛盾。
平白无故接受他人的好意,心里总是过意不去。
可自己下学年学费至今没有着落,要是拒绝这笔资助,自己随时都有可能离开学校。

在苏珊的开导下,袁存亮逐渐走出了低谷。
二人之间的交流越发频繁,甚至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
是苏珊老师让袁存亮有了第一次坐飞机的体验,第一次走进西餐厅,走进麦当劳……

苏珊是真心实意想帮助这位学生。
她仔细想了想,垫付学费确实会给袁存亮造成心理负担,倒不如给他介绍些兼职。
苏珊介绍的兼职让袁存亮走出了生活困境,而老师在学业上的密切关注,也让袁存亮的英语口语水平进步飞速。

大三这年,袁存亮又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在苏珊老师的鼓励下,袁存亮萌生了考研的想法。
可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他却犹豫不决,到底是继续深造英语专业,还是遵循心中所想,跨考历史专业?

袁存亮向苏珊老师讲明了心中困惑。
让他没想到的是,苏珊这一次并未给出实质性建议,而是鼓励他出去看一看。
3四年的时间转瞬即逝,袁存亮顺利考入南京大学历史专业。

在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苏珊老师。
为了不给家里面添负担,袁存亮在填写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公费生的方向。
可导师的一番话,却让袁存亮陷入沉思。

“咱们学校世界史专业,只有两个公费生的名额,根据你现在的成绩还不能确定达不达标,倘若不达标,就只能自费读研。”
“自费读研”四个字对袁存亮来讲,恍如晴天霹雳。
毕竟一年的学费高达8000块,对于二十多年前的农村家庭来讲,好几年也不一定能攒出这笔巨款。

此后的日子里,袁存亮如坐针毡,甚至几度萌生放弃念头。
直到最后结果出来,一切终于尘埃落定,袁存亮争取到了公费生的名额。

再次回到烟台大学校园,此时的袁存亮终于放下了心中的负担,并订好了回村的票。
临行之际,没想到苏珊老师找到了自己,“查理(袁存亮的英文名),我想去你的老家看看!”

在袁存亮的陪同下,二人踏上了前往小村庄的旅途。
当一家人看到这位大恩人后,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
一大家十几口人挤在小屋中,向苏珊老师表达着无限的感恩之情……

数月时间一晃而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人千里,终有一别。
袁存亮也即将离开这位让自己受益匪浅的人生导师。
分别之际,袁存亮终于开口道出了多年的困惑:“苏珊老师,您为什么要如此帮助我?”

面对学生的询问,苏珊老师微微一笑,给出的三个理由。
首先是因为袁存亮独立的性格。
为了不给家庭添负担,他勤工俭学,做兼职的同时,又以出色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其次便是他的善良。
第一次见面,这位从偏远乡村来到校园中的学生,就给苏珊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袁存亮与人为善,即使身陷窘境,也一直尽力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最后便是他的上进心。
对于袁存亮来讲,一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可谓困难重重,但他总能有条不紊地攻坚克难,并且还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
他身上展现出的这股韧劲,一直深深打动着苏珊老师。

当袁存亮再次听闻苏珊老师的消息,却是一则噩耗。
苏珊老师患上了癌症。
可每逢节假日,自己总会通过电话和苏珊老师聊上几句,可她为何没告诉自己这个消息?

原来那个时候袁存亮学业任务繁重,并且还响应号召前往伊犁地区支教。
苏珊老师不忍心将病情告诉袁存亮,就是怕他分心。
袁存亮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拨通了苏珊老师的电话。

可电话那头的苏珊,却一直安慰着哭成泪人的袁存亮,并让他不必太过担心。
因为病情发现得早,及时做了手术,只不过后续每年都要前往香港复查。

2016年,苏珊前往香港复查。
此时在深圳工作的袁存亮,第一时间来到香港找到了苏珊老师。
二人在香港中文大学留下一张合影,这张合影也记录了二人之间最后一次见面。

从那之后,苏珊老师被山东省政府授予“齐鲁友谊奖”。
对其多年以来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推动,做出了高度肯定。
退休之后的苏珊回到了美国,但一直与袁存亮保持着联系。

直至今日,苏珊老师仍旧是袁存亮的精神支柱。
大学四年期间一幕幕动人场景,总会在袁存亮脑海中不断浮现。
老师的鼓励、叮嘱与开导,为袁存亮带来了无尽的动力。

让他从迷茫中找到曙光,让他在困难中找到方向。
2021年,袁存亮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当他站到领奖台时,曾经经历过的温情,在那一刻又形成了完美闭环。

当初苏珊老师将温情传递到了袁存亮心中。
而此时的袁存亮,又为更多的学生送去了温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