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第二层:江月与人生的哲理与相思主题的三种关联

宁拙说 2024-11-29 18:14:48

全唐孤篇的《春江花月夜》分为四层,分别是写景、哲理、思妇、游子。

按写景诗的传统思路,哲理一层也可不写,由春江花月夜之景,直接过渡写思妇与游子的相思之苦,也是很完美的,仍不失为相思主题的上乘之作。

不过,仔细琢磨江月与人生的哲理一层,确实升华相思主题,抵达孤峰卓然的极致。

这是最短的一层,仅有三联,承上写景,启下抒怀。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个问句引发思索,江人与江月无限久远,而月与人始终相依,含蓄表达以月寄情的文化传统渊源无穷。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虽短暂,可代代无穷;江月亘古不变,“望相似”,表达以月寄托相思没有穷尽,而且代代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不知江月等待何人归来,只见长江送走岁月。问句表达以月寄托相思的普遍性,相思之苦难以解除,两地相望,以月寄情,相思无穷。

这一层与相思主题至少有三种关联:

第一 把相思主题向纵的方向拓展,指出从古至今至未来,以月寄托相思就是传统对相思的表达方式。如果第一层写春江花月之景广阔无边,以空间距离的不可渡越表达相思,这一层就以时间距离的久远表达相思的普遍性。

从《诗经》开始,就有相思的主题,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月出》)月就成为寄情的意象。从戍边到做官,古人都有远离家乡的传统,相思一向是诗人钟爱的主题。

“何人初见月”?“何年初照人”?写出相思的亘古不变,从时间角度表达相思的无穷尽,以月寄情的久远智慧。

第二 指出相思悲情的普遍性。“不知江月待何人”,以疑问表达所有离人都以江月寄托相思的普遍性,而“但见长江送流水”则表达相思落空,思念者往往望穿秋水,终成遗恨,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命运捉弄,相思之痛无以治愈。

相思悲情的普遍性也就深化主题,突出相思之痛的深广无尽,铸成苦难人生。

第三 指出以江月寄托相思的普遍性。三联都有“江月”的意象,为什么在传统“月”的意象中以“江”修饰呢?

不仅因为本诗的写景是“春江花月”,把江与月连在一块儿,因为有了“江”,月的意象更具体更生动也更丰富,相思氛围更浓郁,因为江既使月有了倒影,凄凉深邃,又以舟连接游子,具有空间辽远的意味,以及江水蕴含岁月流逝之意。

正是江月意象的反复渲染,突出相思主题,又开启下文“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朝代】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 阅读:6

宁拙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