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
[1]王卓尔,黄婉欣,马锌,等.基于国医大师刘柏龄“肾主骨”理论仙灵健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临证经验[J].吉林中医药,2025,45(03):299-302.
[2]张宪帅,石明鹏,刘世林,等.国医大师刘柏龄运用补肾祛瘀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经验[J].吉林中医药,2024,44(02):174-177.
[3]陈一恒.国医大师刘柏龄教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用药规律和组方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23.
1927年6月,刘柏龄出生于吉林扶余县三岔河镇。祖父刘德玉是“东北刘氏正骨”第三代传人,自幼家中药香弥漫、医书如山。五岁启蒙时,祖父便以《药性赋》《汤头歌诀》为课本,教他诵读“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有一次,刘柏龄亲眼看到祖父以“八珍汤”救治了一位因骨伤感染濒临死亡的病人,脓血溃烂之处竟渐渐长出新肉,少年刘柏龄被这一幕深深震撼:“这哪里是普通医术,分明就是枯木逢春的神奇!”
16岁时,刘柏龄正式跟随叔父刘秉衡学医,不久便迎来第一次严峻的考验——为一名六岁儿童进行肱骨髁上骨折复位。面对哭闹不止的孩子和焦急的家属,刘柏龄手心冒汗、心跳如雷,但在叔父的鼓励下,他稳住心神,准确地完成了拔伸、捺正、屈肘复位等手法。当X光片证实骨折复位解剖完美时,他却早已满身大汗。
这一次成功,使刘柏龄迅速在乡间获得“小刘先生”的称号。在19岁那年,刘柏龄又独自施治了一名严重面部撕裂伤患者,运用当归补血汤结合外敷止血生肌药,硬生生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乡邻们纷纷赞叹:“小先生的手法,定是华佗亲传!”

20世纪60年代,刘柏龄发现肩周炎患者日渐增多,而当时西医常用的封闭疗法虽暂时缓解疼痛,但极易复发。于是,他深入钻研《医宗金鉴》,结合家传正骨手法,提出了“肝肾亏虚为本,风寒湿邪为标”的肩周炎病机理论。
有一次,刘柏龄接诊了一名52岁的女性患者,右肩剧痛难眠,X光显示肩部钙化严重。刘柏龄便独创“肩痹汤”,以生山楂活血化瘀、桑枝通络止痛,并辅以透骨草药包热敷治疗。短短一周后,患者疼痛竟明显缓解;复诊时他又加入麻黄温经散寒,最终患者完全恢复肩关节功能。这一成功案例迅速成为中医治疗肩周炎的经典范例。
在肩周炎急性期,刘柏龄首创了“药熨松筋法”,精选威灵仙、制马钱子等14味药材,制成药包蒸热敷于患处。曾有一位渔民肩部剧痛难忍,经热敷配合“治肩八法”中的拔伸、外展手法,活动度当场提高三成。

而在慢性期,刘柏龄则设计出“硫喷妥钠静脉麻醉下松解术”,在患者肌肉放松状态下,施行内旋、外展等手法,彻底剥离肩关节粘连组织。有一位肩关节僵硬三年的教师,经三次治疗后竟能重新抬手板书,他不禁赞叹:“刘老的双手,竟比手术刀更为精准!”
在多年临床实践基础上,刘柏龄进一步建立起了“肩周炎分期论治体系”,将肩周炎分为“风寒侵袭期”“气血瘀滞期”“筋骨失养期”三个阶段,分别采用温阳散寒、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等不同策略进行干预。
除此之外,刘柏龄还主持编写《中医分期治疗肩周炎研究报告》,提出“内外兼治、药手并用”的治疗模式,并在多家中医院推广临床路径,取得显著疗效。该成果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临床贡献奖”,并被全国中医骨伤科继续教育项目收录为必修模块。

在深入理解《黄帝内经》“肾主骨”理论的基础上,刘柏龄又提出了“补肾即治骨”的核心思想。他认为,肩周炎久治难愈,关键在于肾精亏虚所致骨质代谢失衡。
刘柏龄曾治疗过一名62岁的肩周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在常规活血化瘀方剂中加入鹿角胶、龟板填补肾精,同时配合自创“壮骨伸筋胶囊”。三个月后患者骨密度提升12%,肩痛完全消失。这一疗法后来被纳入国家973计划研究,证实中药对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具有显著调控作用。
此外,刘柏龄研发的“骨质增生丸”,融入淫羊藿、骨碎补等补肾强骨药物,已治疗超过10万例骨病患者,有效率超过90%。1987年,该药正式入选《中国药典》,被美国骨科医师学会誉为“东方智慧对骨代谢疾病的全新解读”。

1998年,刘柏龄将毕生经验凝练成《刘柏龄治腰病手法》,首创“二步十法”治疗腰椎病,即先点穴放松肌肉,再施以斜扳、旋转手法复位。德国骨科专家穆勒观看后惊叹:“原来不用手术刀也能让错位的椎体完美归位!”
如今,刘柏龄不仅是中医骨伤界的一代大家,更是几代推拿正骨从业者心中的精神坐标。他一生扎根临床、沉潜技艺,将手法与理论融于经络脉络之间,将温度与仁心注入每一次推拿与诊疗。刘柏龄的医者风范、学术建树与人格魅力,早已超越年代,成为后辈仰望的楷模。
即便现在年逾九旬,刘柏龄仍坚持出诊与教学,笔耕不辍、口授心传,希望用毕生所学,为更多肩颈腰腿痛患者打开一条“少吃药、不手术、可逆转”的中医路径,也为中医手法走向规范化、现代化贡献最后一分力。

在数十年的临床探索中,刘柏龄深刻体会到:肩周炎并不是单靠热敷、针灸或封闭治疗就能解决的,真正棘手的是它的“缠绵反复”,尤其对中老年人群而言,治疗的关键不在一时止痛,而在于如何“分期论治”?如何“固本通络”?如何在病未成时就先调筋理骨?刘柏龄常说:“筋骨病,是时间养成的,也得靠时间化解。”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记者问道:“刘老,您一生专注肩周炎与正骨,能不能告诉大家几个实用的保肩养肩法子?别让大家再犯上肩周炎这个难缠的病。”
面对这个提问,刘柏龄也丝毫不藏着掖着,他笑着说道:“其实很多人以为,保养肩颈就是要少低头、多活动、勤锻炼。但其实,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我常跟病人说,除了这三样,还有三件‘不起眼却关键’的小事,只要做到,肩周炎自然不会找上门来!已经患上肩周炎的病人,也可常做这三件事来大大减轻疼痛程度!相信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肩周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筋骨疾病,又被称为“五十肩”或“冻结肩”,其典型表现为肩部酸痛、活动受限,严重时穿衣、梳头、举臂都变得困难。尽管多数人知道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理疗等方式治疗肩周炎,但真正能长期缓解、有效防复发的,往往是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调养积累。与其等肩痛难忍才四处求医,不如每天坚持做三件小事,为肩关节打下健康的基础。
第一件事是:睡觉前把肩热一热。
中医认为,“肩为阳经汇聚之处”,气血流通才能筋骨柔顺。而肩周炎多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闭阻经络、致气血瘀滞,久之则关节僵硬、活动不利。因此,温通经络是缓解肩痛的关键一步。睡前热敷肩部,可以选择热水袋、电热毛巾,简单易行。
每次热敷时间建议在15至20分钟,温度以皮肤感觉温热但不烫伤为度。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使用艾条进行熏蒸,以增强祛寒散湿、温经止痛的效果。特别是寒冷季节或空调环境中,肩部裸露易受寒,更应注重保暖。坚持热敷,不仅能舒展局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还能为夜间休息营造一个温润畅通的环境,有助于减轻夜间疼痛和清晨僵硬。

第二件事是:起床前动一动。
很多肩周炎患者反映,清晨刚起床时肩部最为僵硬,稍一抬手就疼得钻心。其实,这与整夜不动、气血运行迟缓有关。这个时候,如果突然起床拉伸或勉强用力,很容易拉伤肌腱或加重疼痛。
因此,起床前的“热身”尤为重要。推荐在床上躺着时,先轻轻活动手指、握拳、松拳,然后慢慢做肩部画圈动作,先小幅度、后大幅度,动作节奏宜缓,力度适中。可以配合呼吸,一圈一呼吸,调动气血,让关节逐步“醒过来”。这个过程不需超过5分钟,但能显著减少晨起时的僵硬和不适,让你从“不能动”逐渐走向“敢动、想动”。
第三件事是:每晚转肩百圈。
“肩不动则僵,僵则痛”,保持肩关节的日常活动量,是预防肩周炎最重要的习惯之一。每天晚上,找一个安静的时段,用五到十分钟练习“转肩法”。做法非常简单:坐姿或站姿皆可,先顺时针缓慢转动双肩50圈,再逆时针转动50圈。动作不要太快,也无需发力,保持自然呼吸、节奏均匀,让肩胛、肱骨与胸廓的活动同步协调。这个练习可以帮助肩关节囊适度伸展,增强肩部肌肉力量,预防粘连形成,同时促进淋巴和血液循环,对缓解酸痛、改善肩部灵活度非常有效。尤其适合白天久坐、久站、不常活动的人群作为“晚间复位”练习。
当然,对于已经处于中重度肩周炎阶段的患者,上述方法应配合专业医师的推拿、理疗、针灸等综合治疗。但无论是预防还是康复,这三件日常小动作,都是有效、安全、可持续的自我调养手段。与其等疼了再治,不如从今天起,给自己的肩一个温暖的呵护、一次主动的伸展、一份自觉的守护。
(注:《肩周炎反复发作?国医大师刘柏龄公开3个调理方法,简单却最有效》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張学勇
衔头越多,名气越大的教授中医都是不行!!!都是学院派庸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