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两种语言,就可以做翻译了吗?

雅言翻译 2024-01-09 17:48:35

翻译是指将一种语的表述的内容转化成另一种语言。那么,会说两种以上语言,就可以成为翻译了吗?

实际上,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和能够在两种语言之间随意切换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类高级语言活动,它不仅是语言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如果只把它当成两种语言的转换,那么很可能会变成机械的“文字搬家”。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地理、社会和心理特征,因此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不可能形成一比一的对应关系。这也决定了,翻译从来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行为。所以,并非是会说两种语言,就可以成为一名翻译的。“双语使用者”不等于“译者”。

作为一种再创作行为,翻译就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这样才能够准确理解外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第二,译者还要具备良好的母语水平,在将外语翻译为母语时,母语语句要以信、达、雅为目标,创造出符合原文意义又符合原文味道的语言;

第三,译者还必须掌握与这些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以及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和众多的知识领域,以确保准确理解不同领域的文本,传达原文意义,并运用各领域专业术语或呈现原文独特内涵;

同时,译者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翻译技巧,不断提升翻译技能,并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以完善自己的翻译能力。

翻译的重要性:

翻译是一项古老的人类活动,几乎与人类文明一同诞生,伴随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在不同的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产生了不同的语言,根据[维基百科]的数据,截至2023年4月,世界上有大约7117种活跃的语言,其中最多的是亚洲的2309种,其次是非洲的2144种,欧洲的286种,美洲的1066种,大洋洲的1312种。

语言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但也给人类的交流带来了障碍。而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交流,于是翻译活动应用而生。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和共生并进的历史,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都少不了翻译的参与。

在中国,早在周朝,就已经有了翻译活动的相关记载。中国首次翻译发展高潮阶段是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时代。在佛经翻译时代,大量的佛教经典被引入中国,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朝开始,也就是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与西方发生接触,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对西学的翻译由此开始。徐光启、李之藻等代表人物,在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上有着深远影响。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发生在近代中国的翻译活动,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直接改变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都与翻译活动密不可分。林则徐、严复、林纾、鲁迅和胡适等我们非常熟悉的近代史名人,都与翻译有着紧密的联系。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国家间的交流日趋频繁。翻译作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媒介,在促进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超越语言障碍,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全球合作与发展。

素材来源|(文中图片和素材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作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2

雅言翻译

简介:遍布全球的母语翻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