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道路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心向外辐射。一个国家从首都向外辐射到周围的军事城镇,而一个地区从中心县市向外辐射到周边地区。
一、道路:不止维持稳定、也能促成战争为保证边疆区域的稳定,需要的是中央政权更快更好的对于边疆战事的处理,保证这一因素的基础在于信息的传递与快速的支援。道路的通畅便是这一保障的必要条件,不仅可以让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信息快速沟通,如果边疆地区发生事件,便利的道路网络也可以作出更快的反应。
道路的发展一方面保证了疆域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促使了战争的发生,强大的诸侯国不愿固守领土,他们更愿意开疆扩土。
汉武帝时期所修筑的中道——稒阳道,促使了汉帝国对于匈奴战争的胜利,也为后续的匈奴的融入成为了可能。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十月,汉武帝亲自率18万大军,从长安出发,经秦直道到五原,走稒阳道从石门障出长城,跃阴山,直登单于台,使匈奴再不敢过阴山而牧马。
中国古代道路的发展与战争的策略息息相关,王朝的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宏图大略,为了战争中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开通道路,促进道路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是战争刺激了道路的发展。
秦驰道的建设改善了这一地区的交通环境,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繁荣,增强了这一地区城池的综合实力,提高了这一地区的综合实力。交通的便利促使了这一地区新兴城池的发展。
尽管中国古代道路开辟和发展具有以上各种特点,但是与社会经济无关是绝对不可能的,有些道路的修建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西汉时期稒阳道的修筑就是以经济为前提而产生的结果之一。
二、修建道路的功用秦末汉初年间,匈奴国力强盛,汉帝国国力衰弱,汉高祖为保证国家的稳固,制定了休养生息的策略,同时为了避免匈奴的侵略,与匈奴签订了关于通婚与互市的协议。关市是一种官方和民间一体的大型集市性交易活动,主要地点位于长城一线关口。匈奴的地区农业发展程度较低,这样通过大规模的、直接的物资交换,可以解决匈奴内部的生活问题。
“通关市”是前和亲时期,汉与匈奴官方和民间最重要的经济交流形式,关市的开通看似是匈奴逼迫下产生的结果,而实质上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两种经济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战争期间,从汉匈人民依然保持着物资的交换活动,就可以看出这一交易的必然性。
后和亲时期,虽然没有了关于“通关市”的记载,但这一交易形式应该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成为了融入了正常生活,成为了最正常的事,同时匈奴的南下入汉,也为双方人民的互市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了保证交易的顺利,穿越阴山山脉的道路成为了交易的重点,由此,稒阳道、白道的产生是与经济的交流相互影响的,所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也是中国古代道路修建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可避免的作为经济交易场所的城池,也随之不断的发展。
在国家政权统一之后,国家内部的建设也会有相应的变化,道路的发展也随之成为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央政权在管理国家时,首先要保证自己对于国家的掌控,为此大力修建道路,以道路的畅通,来确定军队通往各地的可达性,从而达到对全国各地的掌控,以达到政治地位的稳固。
同时道路的建设在古代是国家拥有的能力,古代交通能力较弱,平民来往于各地的可能性较小,道路的建设多是国家层面的利用,因此道路多是由国家统一规划建设与利用,尤其是通往边疆的道路,更是以国家的建设与使用为主。
修路也是为了加强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在中国古代社会,道路往往是通过皇帝的活动而发展起来的。在皇帝的活动中,特别是在巡视全国各地时,有可能让英明的皇帝在沿途巡视天下。虽然巡逻本身成本高昂,但其带来的积极意义极其重要。
一方面,巡游为了巡视领土的现状,确保自己的国家是否正常且稳定的发展,顺便处理沿途城池及道路问题,同时也是为了保证边疆的稳固,通过巡游,了解各地边防是否稳固,确保外敌没有可乘之机。
秦始皇的5次巡游,主要便是为了镇压反对势力,打击匈奴,开疆扩土,保证秦帝国的繁荣昌盛。西汉时期,汉武帝也多次巡游北方大道,其在位期间,共二十余年在外巡游。另一方面帝王的巡游是为了彰显国力,威慑周边。帝王的巡游更好的加强了政权的稳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道路的畅通则直接关系到帝王巡行的速度、远近和舒适程度。
汉时期长乐卫尉护送匈奴呼韩邪单于进入受降城,是汉帝国为统治阴山以北的匈奴地区,通过以匈奴人管制匈奴人的方式,任命呼韩邪为首领,替汉帝国管理阴山以北的地区,从而实现对匈奴地区的管控,伴随其政策所产生的道路,为中央的政治管理提供了便利。
三、道路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战国秦汉时期的交通和这种民族混合运动,两者密不可分。后者发展到了某一个程度,往往可以表示交通也相应的达到了某一个阶段。同时,交通有了新的进展,有时也可以间接的反映民族混合的倾向。这种情形,尤其是在交通区域之发展上,更为明白。
战国时期,赵国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将中原文化发展至了内蒙地区,随着代郡至九原的道路建设,将大量的中原人迁移至云中、九原地区,促使中原民族与林胡、楼烦两个民族开始了交融。
秦朝统一六国后,大力发展道路,秦驰道由咸阳通往全国各地,因为秦代道路的修筑,极大的便利了原战国时期各国人民的人员往来,同时又多次迁移人员前往九原地区,进一步促进了中原民族与边疆地区人民的融合。
秦时期对于道路的发展,也为汉代道路网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式因为这一地区道路的建设,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融合。道路的便利性,保证了国都地区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为帝国内部的民族融合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汉时期连通阴山南北的道路,又为汉族与匈奴的融合提供了便利,汉武帝时期两次规模较大的移民。对于四万余匈奴牧民,则建立“属国制度”予以管理,将匈奴附人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和云中五郡之特定的区域,统称“五属国”。
影响最大者乃呼韩邪单于归汉,于甘露二年“款五原塞”,归附汉朝。善待匈奴的政策,符合汉匈人民的基本利益,加强了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稳定了汉朝北方边疆,同时也为汉朝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结语道路与城池的建设为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前提条件,道路的建设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让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城池的建设为民族的融合提供了保障,让民族之间的融合更加稳固。
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
[2]班固.《汉书》.
[3]范晔.《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