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火烤不融”上外媒头条,钟薛高获法新社力挺

马赛克 2022-07-07 17:53:20

有这么一种雪糕,它平平无奇地躺在冰柜里,但当你拿去结账的时候,它会用价格狠狠地刺你一下。有才的网友们给这种雪糕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雪糕刺客”。

毫无疑问,钟薛高便是“雪糕刺客”中的领军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当仁不让的鼻祖——尽管这家公司仅仅成立才4年多。

既然是刺客,总得掀起一番风浪,才能证明其身份。

钟薛高同样如此。

自产品上市以来,这款雪糕话题从不缺少,将其定义为“网红产品”再合适不过。

正所谓红则是非多,这不,现在头条和热搜全包了。

先简单屡屡钟薛高最近风波的脉络:

7月2日下午,有一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一段视频,显示钟薛高旗下一款海盐口味的雪糕在31℃的室温下放置近1小时后,仍然没有完全融化。

7月2日晚上,钟薛高回应称是因为这款产品配方中主要成分为牛奶,稀奶油等,产品本身固形物含量达到40%左右,固形物高,水少,完全融化后自然就为粘稠状,不会完全散开变成一滩水状。同时表示产品仅使用极少量的食品乳化增稠剂,均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添加,可放心食用。

7月5日,一段网友用打火机点燃钟薛高雪糕却烧不化的视频再度引发关注,另外还有测评博主发布的视频显示,用1500℃喷火枪加热钟薛高旗下的“海盐椰椰”口味雪糕,雪糕表面飘出一缕白烟,灼烧处呈黑糊状,但没有一滴水滴落;持续灼烧雪糕35秒后,第一滴融化的雪糕滴落在桌子上,但未融化部分状态相对稳定。

7月5日,上海市监局表示已经关注此事。

7月6日,钟薛高发布了一则声明,表示生产合规,添加的卡拉胶也符合规定。

7月6日,人民日报对这一事件发表评论,表示概念和噱头营销不应为企业第一要素,只有得到市场认可才能形成真正竞争力。

7月6日,钟薛高创始人发声,谴责行业竞争使用下三滥手段。

很显然,这场大戏尚未迎来大结局,吃瓜群众可以继续准备凳子花生米。

相比起前段时间的几大热搜,钟薛高这事按说并不算什么,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竟然上了外媒网站的头条,而且这家媒体还是在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法新社。

有意思的是,法新社在这份报道中,除了阐述高温不化这一现象和钟薛高的回应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力挺钟薛高的,这在外媒关于中国企业的报道中很罕见。

法新社引用了钟薛高回应中的一段话:“我们认为,通过烘烤或加热冰淇淋来判断冰淇淋的质量是不科学的”,并特意标注说在这段话下面有168000个赞,但是没有提及任何网友的评论。(看了很多法新社的其他报道,一般会同时写出网友对中企声明的回应)

另外,法新社还特意肯定了钟薛高的说法,认为在冰淇淋中添加稳定剂(也就是钟薛高所说的卡拉胶),有助于保持雪糕的结构稳定,已经被广泛使用,并特意强调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经批准这种做法的事实。

关于钟薛高的制作和配料问题,笔者非业内人士,不专业也不好评价。

所以我们仅仅聊聊其“成名”的主要原因——“雪糕刺客”和价格问题。

有三点个人看法:

第一:消费者自主权。

任何有判断能力和独立意识的消费者都有其自由选择任何产品的权利,简单说就是,钱在自己手里,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其他人管不着。这是一个人对自己私有财富的支配权,是最基本的权利。

那么,如果钟薛高的产品是合法的,没有强买强卖而且明码标价的话,消费者花多少钱买,买多少都是个人行为,没必要上纲上线,或许人家就愿意为某种心理需求满足感额外付费呢?

需要提醒的是,消费者自主权有一些情况是需要警惕甚至排除的,比如伪明码标价(具体案例和说明可以参照市监总局7月1日发布的文件);比如诱导没有判断能力的小孩或智力缺陷人群等等。

第二:商品的价格与价值。

说实话,很多网红产品之所以越来越被大众所反感,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它的价格远远高于同类产品但是其产品本身却很难达到消费者的预期。

当然,出现这种“物丑价贵”的现象,大多是由于其宣传成本反客为主,盖过了生产成本。比如一支雪糕本身生产成本只是5毛线,但宣传成本达到了1块钱,那么怎么都得卖2块钱了。在现实中,若是有“网红”两个字加持的话,卖到5块10块都很常见,这就是概念炒作的附加值。

但是,这种附加值是虚的,因为没有在解决消费者基本需求中发挥任何作用,网红雪糕并不一定比普通雪糕更好吃,更解渴,更具降温效果。

于是乎,虚高的价格就变成了为满足某种心理需求(必须虚荣心,自我心理暗示等等)买单了。说实话,如果你的钱赚得不是很容易的话,为这种心理需求买单会显得格格不入。

而且,你想象一下,一个月薪三千的人,省吃俭用两三年去买一个名牌包包,你认为有多少人觉得这不是A货呢?你认为月薪三千的你吃着五六十块一根的雪糕,别人就会高看一眼?

不管怎么说,任何价格远远超越价值的产品,卖了铁定是不划算的,肯定是吃亏的。

第三,社会消费观和营销观的引导。

我们经常说要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因为它是价值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正确的消费观具体是怎样的,没有确定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有多大头戴多大帽”总是没错的,打肿脸充胖子最终害的还是自己。

想象一下,一个社会散发着攀比和虚荣的消费心理,不买对的只买贵的,那是多么可怕的现象——最终产生的只有商品价格泡沫、资源浪费和劣币驱逐良币。毕竟实现不了财富自由的人占绝大多数,那么那些买不起的人会自卑、会投机取巧甚至会胆大妄为。

所以,消费观的引导应该向实而不应该向虚。

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

一个网红产品可以引来大量的客户,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空间的话,还有谁会静下心来踏实做产品。

质量好不好无所谓,会炒作就行!

创不创新无所谓,会创造概念就行!

能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无所谓,有网红煽动粉丝就行!

那么,最终这个市场上剩下的也就只有炒作、概念和网红了。

所以,企业的营销观念也需要引导,别本末倒置,别天天想着营销炒作,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件垃圾,就算你吹得再天花乱坠,它始终还只是一件垃圾。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戏说金融”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 阅读:47

马赛克

简介:想正经的看图文,想娱乐的看视频,生活需要点马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