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中骏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没有根据2021年3月22日签订的银团贷款协议支付已到期的本金和利息共约6100万美元。未支付贷款已导致公司的境外美元优先票据出现违约事件。
中骏集团官宣暴雷了。
半年前,中骏集团还在宣传自己已经“ 穿越周期”“ 安全着陆”。
这番言论把中骏现今的暴雷映衬得如此残酷无情。
愿望在现实面前,支离破碎。
壹
9月7日,克而瑞在发布其一贯的房企中报解读的时候,中骏这一part的题目为《中骏集团:负债进一步降低,稳健房企依然坚守》。
然而,同样是对中骏的中报进行解读,中指研究院在9月19日发布了标题为《中骏集团:业绩下降近四成,去化与偿债面临压力》的分析文章。
只能说,数据看似冷冰冰,但对数据的解读却因人而异,委实是个“技术活”。
虽然角度不同,对数据的解读传递给公众的信息也全然不同,可即便如此,拨云见日,数据本身却是最客观的。
归纳起来,行业低迷,中骏尽管被称为一股“清流”,但也很难独善其身。
环环列举几个关键数据:
上半年,中骏的房子不好卖,销售业绩同比大幅下滑——上半年,中骏集团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200.84亿元,同比减少38.4%,合同销售面积159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8.6%。
辛辛苦苦干了半年,一算账,没赚钱反而赔钱了——上半年,中骏集团毛利为14.46亿元,毛利率为15.2%,归母核心净利润亏损1.23亿元。
债务继续累加,中骏集团已经负债累累——上半年,中骏集团负债总额达到 1585.63 亿元。
贰
或许,“爱拼才会赢”的闽人的血性也是企业性格的投射,在房地产行业全盛时期,闽系房企曾是房企中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诞生了数家千亿房企。
在地产50强榜单中,闽系房企几近三分天下。
这些闽系房企把高周转、高杠杆的打法奉为圭臬,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
譬如,闽系的代表房企泰禾,当年就曾以一系列大动作频频亮相于北京房地产市场。
黄老板公开表示:“我看北京哪一个区域都可以拿地,北京什么项目都可以做。”泰禾在北京土地市场的一系列拿地动作直让当时的某位大v在微博上惊呼“黄总有点疯”。
环环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2017年圣诞节的夜里,泰禾集团发布公告称,深交所对泰禾集团董事长发关注函,请说明此前董事长黄其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泰禾集团销售额的目标是再翻一番至2000亿元目标。
因为此前的22号,黄老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口出豪言:2018年泰禾将力争迈入2000亿时代。受此消息影响,泰禾集团股价22日小幅拉升,25日开盘后不久便强势封涨停。
这才引来了深交所的问询。
而当时,截至当年12月20日,泰禾集团2017年年内销售超900亿元。
结局如何,时间已经做了见证。
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叁
创办于1987年的中骏,受当时闽系房企布局全国风潮的影响,在2017年,也把公司总部迁到上海,喊出了“5年后实现1000亿元”的口号。
那之后的几年,中骏的规模突飞猛进,在2020年提前进入了千亿俱乐部,并在2021年略有增长,但在2022年,中骏的销售额断崖式跌落,几乎腰斩,只有590.23亿元。
一夜之间,中骏又倒退回了2018年,因为那一年中骏销售额为513.6亿。
在中骏的高速发展过程中,随着规模一起增长的还有负债。
中骏在2020年得以荣升千亿俱乐部的代价,是负债达到1314.62亿元,较2019年度增长了10.38%。
为了不走到今天官宣暴雷的地步,其实中骏一直在苦苦挣扎。
为了还债,维持零违约的纪录,中骏在今年的一月份和八月份,各发行了一笔中期票据,融资总额达22亿元。
自2022年至公告日,中骏偿还了境外债务本金和利息共约15.6亿美元。
所以,对于最终仍旧不得不官宣暴雷,和别的房企相比,中骏多了很多不甘,“即使其竭尽全力,流动现金及银行存款,可能无法履行当前和日后义务所需。”
抗争过,而又无法改变既定的结局,不由让人深深叹息,无可奈何花落去。
历数暴雷的闽系房企,包括世茂、禹洲、泰禾、阳光城、正荣、三盛、融侨、旭辉等。
相比较而言,中骏算闽系房企中比较保守的一个,可眼看着同为闽系阵营的其他房企都早早吃到了激进的红利,很少有房企能做到有定力,坚持稳扎稳打。
身为闽系房企,很容易被裹挟,或许本身就是一种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