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的房子,它使你的社会等级一目了然。”

环环有房 2023-10-30 20:15:09

还是继续昨天的话题,关于14号文。

在昨天的探讨中,环环认为,14号文的保障范围不仅是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还保障了商品房持有者或者意向购房者的利益,核心城市核心地区的利益,给房企提供了发展思路和新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地方政府盘活闲置资源。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一种多方共赢的解读。

今天,环环想从分化的角度说说14号文。

对于未来的保障房建设来说,300万以上的城区人口是一个明确的分界线。为什么,因为现在的楼市是结构性需求占大多数。

七普统计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住房总面积超过500亿平方米,家庭户拥有住房间数达到14.9亿间。这说明,我国在总量上已经进入了“不缺房”的时代。没有房住的是那些由于收入限制买不起房的人,或者是由于人口流动而需要在打工所在的城市再次购房的人。

而在大城市,恰恰聚集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在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别说买房了,就连租金也让他们不堪重负。所以,在这样的城市,保障房的需求更为迫切。

这次定向建保障房的政策,说到底,和之前定向改造城中村的底层逻辑一样,只有大城市才能享受城市人口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也才能聚合更多的创新因素,推动产业不断升级,使得公共服务配套更加有效率。

未来,人口、政策和资源都会呈现出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

事实在告诉购房者,后续即便楼市有起色,那也是这些超大特大城市的盛宴。那些三四线城市的楼市的将来,不言而喻。

14号文的核心是保障房归政府,商品房归市场,未来住房体系将是双轨制的。

14号文提到了“保本微利出售”,保障房能够覆盖划拨土地和建安成本就行。

同时,保障房采取了极其严格的封闭管理,不准转成商品房,长期闲置、辞职、想转让的,由城市政府回购,不准流入商品房市场。

这样的规定,其初衷而是为了让定向人群能够买得起保障房,并堵死权利寻租空间。

然而,也正是这样的规定,在商品房和保障房之间划了一道天河,使得住房成为构建阶层壁垒的最坚实的底座。

著名的文化批评家保罗·福塞尔曾说过:“小心你的房子,它使你的社会等级一目了然。”

人生处处有鄙视链,学历、工作、家庭背景……

住房中的鄙视链也由来已久,指望在北京有房的土著看得上外地人,或者住在二环里的人能看得上住在六环外的人基本不可能。

在未来,或许住在保障房和商品房里的人如同相隔了两个世界。

马克思认为,不同阶级内部具有共同的阶级意识或者阶级认同,而阶级是根据人们的客观经济地位形成的。

而附加在商品房之上的区位、生态环境、城市资源等多个方面日益展现出巨大差异,使得住房具有明显区隔阶层的功能。

在过去,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的住房价格不断上涨,使得有房家庭的财富在无形中增值了数倍。

在小红书上,环环曾看到博主的吐槽,称自己月入三万五,却比不上房东的被动收入。

有恒产者有恒心,房价增值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也在消费观、幸福度,甚至择偶观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财富效应”已经被事实所证实。

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子之所以更值钱,是因为附着于其上的附加价值起了决定性的因素。

这些附加价值包括公共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权益和公共服务,以及由此所衍生出的户籍、子女升学、生活便利程度,以及对城市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占有等,都是房子带给我们的关于美好生活的想象。

所以,开发商在宣传自己的项目时,才会不断提周边公园环伺,多条轨道交汇,人大附中入驻等说辞。

能够享受到这一切,意味着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城市,由此获得了生活的安定感。而共同拥有这一切的人群则属于一个阶层,彼此籍由身份认同而上升到阶层认同。

由于保障房的微利性质,以及将来对于商品房价格的不设限,商品房无疑将会占据城市核心地段的核心资源,而且还将拥有星级物业、丰富的社区文化等。保障房则完全相反,只能为了满足基本的居住属性。

总之,花多少钱,决定了你所能享受到的生活品质,也决定了你所属的阶层。

将来,住在保障房里的人和住在商品房里的人,大概对彼此的身价,以及由此在心底产生的关于幸福、关于公平,关于职业规划,都会受到其所居住的住房的影响。

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了呀。

4 阅读:2509
评论列表
  • 2023-10-31 22:51

    据说新加坡人80%住组屋,

  • 2023-10-31 22:42

    错了,有的人是建造了罗马。

环环有房

简介:个性角度解读地产,不一样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