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麓千年姑墨故地,西域三十六国温宿,从姑墨古国到现代名城

稷下学史来明志 2025-04-12 03:50:09

汉代的温宿国,是西域三十六城邦国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通道。现今的温宿国遗址,大致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一带,同时也涵盖了现今温宿县西部的一部分地域。而汉代时的姑墨国,便是如今温宿县的前身。清代光绪帝在温宿地区建造温宿城时,选址于原姑墨国的地域,因此这片区域便沿用了“温宿”之名。

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变迁,昔日的温宿国究竟身处何方?其王城遗址又在何处?据《汉书》记载,温宿国王城位于温宿城,距离长安八千三百五十里,拥有两千二百户人家,总人口八千四百,其中可作战的士兵有一千五百人。其东距西域都护府治所二千三百八十里,西至尉头三百里,北达乌孙赤谷六百一十里,东通姑墨二百七十里。国家设有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译长等官职,各二人。

温宿国以农耕为主,虽不算大国,但其地理位置却极为关键。其中心地带不在现今的温宿县,而是在相邻的乌什县,王城温宿城就坐落在乌什县境内的阿克苏河流域,扼守着丝绸之路南道通往乌孙的咽喉要道。

在新疆昭苏县与拜城县之间,有一条夏塔古道,是连接南疆与昭苏、巩留等地的捷径。然而,这条路因洪水、猛兽、险峻山崖等自然障碍,至今仍只能作为探险和旅游景区,无法建设成现代化道路。在汉代,这条路更是鲜有人敢走,人们只能绕道而行。

从丝绸之路南道绕道进入乌孙有两条路线,其中东边路线经过巴伦台、巩乃斯、那拉提大草原,需翻山越岭才能到达昭苏,即乌孙的夏都赤谷城所在地。这条路比夏塔古道多出六七百公里。而西边路线则通过温宿国北上,到达赤谷城,相比夏塔古道绕道三四百公里。这条路出了乌孙,便是康居、奄蔡等国,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及其校尉陈汤镇守康居,便是走的这条路。

如今的温宿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位于西部天山中段的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它与拜城县、新和县交界,与阿克苏市相邻,西隔托什干河与乌什县相望,北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昭苏县接壤,总面积达14569.3平方千米。

“温宿”这一地名,在汉代便已存在。维吾尔语中,“阿克苏阔纳协海尔”意为阿克苏旧城,也有人将“温宿”解释为“多水”之意。作为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姑墨国所在地,以及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商埠,温宿见证了张骞、班超、鸠摩罗什、玄奘、李白、林则徐等历史名人的足迹。境内的千年古墓群、高老庄遗址、流沙河、王子墓、王母坟等古迹,都是古丝绸之路辉煌历史的见证。

神爵二年(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匈奴日逐王先贤惮归汉,废僮仆都尉,温宿、姑墨归其管辖。

王莽篡政(9年)时,姑墨王攻灭温宿,吞并其国。

建武五年(29年),汉朝立莎车王康为西域大都尉,姑墨受其统领。

永元三年(91年)十二月,汉朝于龟兹它乾城重设西域都护府,两地受其节制。

永初元年(107年)六月,汉朝撤回西域都护及屯田吏卒,两地归属北匈奴。

延光三年(124年),汉朝设西域长史,姑墨、温宿归其管理。

黄初三年(222年)二月,两地又隶属西域戊己校尉,后两地成为龟兹附属,后并入龟兹。

永宁元年(301年)一月,两地归属凉州刺史统领的西域长史、戊己校尉。

东晋咸康元年(335年)十二月,两地并入前凉,受西胡校尉管辖。

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六月,两地改属前秦西域校尉。

后凉麟嘉五年(393年)七月,姑墨归后凉西域大都护管辖。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两地又隶属西凉。

东晋义熙十年(414年),柔然统治扩展至姑墨。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两地向北凉称臣纳贡。

北魏太延四年(438年),两地归属柔然。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五月,韩牧领护西戎校尉,节制姑墨。

北魏延兴元年(471年),姑墨受北魏西域校尉统领。

北魏宣武二年(507年),两地又归属口厌哒。

北周天和二年(567年),姑墨受突厥统治,后隶属于西突厥。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两地归属安西都护府。

显庆三年(658年)五月二日,于两地分别置温肃(宿)州、姑墨州,隶属安西都护府。

长寿元年(692年)十月二十五日,两地仍归安西都护府。

景龙二年(708年)十一月,两地被突骑施占据,后突骑施首领娑葛降唐。

开元三年(715年),郭虔兼任安西大都护,唐在西域声望大振,两地复归安西都护府。

贞元五年(789年),吐蕃攻占北庭,两地归属吐蕃。

景福二年(893年),两地受喀喇汗王朝影响。

后梁开平元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07—960年),两地属葛逻禄部。

熙宁五至七年(1072—1074年),温宿成为喀喇汗朝领土。

绍兴四年(1134年),温宿归属西辽。

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年),两地归附蒙古汗国。

太祖二十年(1225年),两地成为察合台汗封地,后赐给其总管杜格拉特部首领。

至元三年(1266年),两地受海都统治,隶属于察合台汗国。

大德十年(1306年),两地仍归察合台汗国。

至正七年(1347年),杜格拉特部在温宿拥立秃黑鲁·帖木尔为察合台汗。

洪武八至二十年(1375—1387年),两地仍受察合台汗国杜格拉特部统治,此时察合台汗为秃黑鲁·帖木尔汗幼子黑的儿·火者。

正德九年(1514年)六月,两地归属叶尔羌汗国。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两地受准噶尔部统治。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将温宿城更名为“阿克苏”。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阿克苏设办事大臣。

乾隆三十年(1765年),办事大臣移驻乌什。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乌什领队大臣移驻阿克苏。

乾隆四十七年(1882年),阿克苏仍驻办事大臣。

同治六年(1867年),浩罕阿古柏军侵占阿克苏,建立“哲德沙尔”。

光绪三年(1877年),清政府平定阿古柏,阿克苏设善后总局。

光绪九年(1883年),置温宿直隶州,阿克苏分巡兵备道衙署设于阿克苏城。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主要军政机关迁驻阿克苏新城,隶属温宿直隶州。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温宿直隶州升为府,增设温宿县,隶属温宿府。

民国元年(1912年),沿清制,温宿县仍属温宿府。

民国二年(1913年),温宿府改为阿克苏县,温宿县改隶阿克苏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阿克苏道改为第四区行政长公署,温宿县受其管辖。

1958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温宿、阿克苏两县合并为阿克苏县,撤销温宿县。

1962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决定,恢复温宿县。

0 阅读:0
稷下学史来明志

稷下学史来明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