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经典古诗词《西塞山怀古》

智慧山丘无限 2025-01-08 14:26:51

​​​​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字词注释

王濬:西塞山战前,王濬任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刺史,晋武帝司马炎命他率二十万大军东下征讨东吴,西塞山战役就是王濬指挥的。

楼船:战船。

金陵:南京古称金陵,当时是东吴的都城。

王气:古时迷信有望气之术,认为有王者出便可以望到上空有股气流的征兆。

黯然收:指金陵的王气黯然消失,预兆要亡国了。

千寻:形容很长。古时八尺为一寻。

铁锁:铁链。当时东吴用铁链横截长江,作为防御工事。

降幡:降旗。

石头:南京又名石头城。

枕:靠着。

寒流:指秋天的长江。

四海为家:指全国统一。

故垒:古战场。

诗词译文

王濬战船从益州顺江东征,金陵城王气顿时消失无踪。千丈铁链被烧断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悬挂在石头古城。人生在世有几次缅怀往事,山河依旧千百年毫无变更。从今后藩镇消失全国一统,古战场芦荻萧萧似在庆功。

特色赏析

唐朝安史之乱八年后,藩镇(地方势力)长期拥兵割据,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上任途中路过西塞山,想到古代的晋吴之战,吊古伤今写了这首诗。西塞山在湖北大冶县东,是长江中游的江防要塞。晋代初期,晋兵在西塞山最后一战消灭了东吴割据势力,完成了全国统一大业。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件事。但刘禹锡的怀古诗并不是“戏台底下看戏——替古人担忧”,而是与现实政治紧密相连。结合刘禹锡的一贯政治主张,我们来解读这首诗。

诗的前两联记叙晋王朝消灭东吴割据势力的历史事实,写得很有气势,好像王濬一出兵就使金陵的割据势力马上就土崩瓦解了,不战而胜。这种气势告诉人们一条规律:全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割据势力终归要灭亡,“铁锁沉江底”“降幡出石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三联在议论:唐之前,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所谓六国古都)都曾占据金陵,想凭借长江天险割据一方,最后一个个都失败了。“几回伤往事”是告诉人们要从往事中吸取教训。“山形依旧”是说险峻的地形挽救不了割据者必亡的命运。尾联从怀古回到现实,“今逢四海为家日”是诗人的政治愿望——实现国家统一;“故垒萧萧芦荻秋”是用象征手法为全国统一而欢呼。

刘禹锡是一位勇于改革的政治家,一生为反对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而奋斗,虽屡次遭贬仍不改其志,这首诗就表达了他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愿望。这首诗的政治性很强,刘禹锡把历史事实与山河险峻的背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

《唐诗记事》有这样一段记载:白居易、元稹、韦楚客、刘禹锡四人相聚于白居易家,谈论南朝兴废,约定各写一首金陵怀古诗。刘禹锡此诗先写成,白居易看了后说:“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耶?”三人皆停笔。这可能是传说,未必是真,但可证明人们对这首诗的高度评价。

0 阅读:14
智慧山丘无限

智慧山丘无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