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唐]杜甫车鳞鳞,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棘。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字词注释
行人:行役之人,即壮丁。
耶:同“爷”。
咸阳桥:在咸阳西南,横跨渭水,是由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干:冲犯。
点行(háng):按名册顺序抽丁入伍。
频:频繁。
北防河:在黄河北岸设防。
营田:古代有屯田制,平时种田,战时作战。
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设里长一人,管户籍、赋役等事。
裹头:因为兵丁年幼,里正给兵丁裹头巾。
武皇:汉武帝。这里借指唐皇。
意未已:开边的野心没停止。
汉家:指唐家。
山东:指华山以东。
生荆棘:指农田无人耕种,荒芜了。
无东西:禾苗与草混在一起,分不清东西行列。
秦兵:关中兵。
敢申恨:不敢申述怨恨。
关西卒:指正在押送的壮丁。
县官:指皇帝。《史记·绛侯世家》:“盗买县官器”。索引注:“县官,犹天子也”。
啾啾:古人想象中鬼的呜咽声。
诗词译文
车鳞鳞,马萧萧,壮丁腰间挎弓刀。爷娘妻子来送行,尘埃笼罩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冲上九云霄。
路旁人问为何哭,都因征兵逼得苦。十五当兵黄河边,四十还要去屯田。走时里正给裹头,回来发白仍出征。边庭血染海水红,皇帝开边意正浓。华山以东二百州,千村万落都荒芜。虽有农妇来耕种,禾苗稀少草满垄。何况秦兵能苦战,驱使如同鸡与犬。
老者问我为何哭,心有怨恨不敢诉。今年春天去年冬,关西一直未休兵。皇帝急迫来催租,繁重租税由何出。早知生男要当兵,不如多把女儿生。生女还能嫁近邻,生男死后无处寻。青海边地战未休,自古尸骨无人收,旧鬼哭罢新鬼哭,天空变色地颤抖。

特色赏析
这首诗也是反对开边战争的。天宝十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伐南诏(在今云南境内),大败,八万士兵战死六万。当时的宰相杨国忠(杨贵妃堂兄)却掩盖真相、谎报军情,还要大肆征兵。百姓不肯应征,杨国忠便四处抓兵,将抓到的壮丁当做囚犯押送军营。押送那天,父母妻子痛哭相送。杜甫见到这一场面,写《兵车行》予以揭露。“行”是乐府歌行体裁。
杜甫的诗是现实主义典范,他的许多诗写的都是亲眼目睹之事、亲身感受之情。如这篇《兵车行》,以及《石壕吏》《新婚别》等,所以人们评杜诗是“诗史”;杜甫心里想的是国家,装的是人民,他总是先人后己,所以人们称杜甫为“诗圣”。
这首《兵车行》写的是关乎百姓生死存亡的民生问题,诗中就开边战争做了三点揭露:一是战争带来的是骨肉分离,“生男埋没随百草”;二是战争造成农业荒芜,“禾生陇亩无东西”;三是战争增加了人民负担,“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而这一切都因为“武皇开边意未已”,揪出了罪魁祸首。开头四句描写百姓生离死别的悲惨场面,乃至“哭声直上干云霄”。再往下读更觉凄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一辈子不得安生,逼得百姓改变了传统的生育观念,“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在重男轻女的唐代,这种逆反心理是百姓走投无路的写照。末两句以旧鬼、新鬼“声啾啾”作结,鬼之所以有新旧,因为从军是轮番去的,先去的已成旧鬼,后去的必将成为新鬼。
杜甫是大唐臣子,面对这样惨烈的现实,他要拿起笔为旧鬼新鬼申述冤情,而制造这些冤情的正是他要效忠的皇帝。这是时代的悲剧,是杜甫不愿看到又无法制止的悲剧,他只能用诗来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