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东北部景德镇浮梁县,地处赣、皖二省交界处,东邻婺源县,西毗鄱阳县,南接乐平市和景德镇市昌江区,北连安徽省祁门县和东至县。浮梁历史悠久,“因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更名为浮梁县。浮梁境内以中低山、低山和丘陵为主,为黄山、怀玉山余脉,昌江、南河及东河流域有零星分布的山间盆地,地势较为平缓。在这层层山峦之间,分布着无数的古老村落,省级传统村落新源村便是其中之一。

新源村在浮梁的北部,隶属经公桥镇,村庄坐落在两座山峦之间,从空中俯瞰就像一只葫芦置于谷中盆地。新源村周边的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荟萃,可谓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宝地。新源村也叫新家源村,村民清一色姓郑,是典型的单姓结构古村落。据《郑氏族谱》所载:新源村郑氏始迁祖是维著公,他学识渊博却无意仕途,而他的众多兄弟,如遂公、逸公、琳公、珣公……大多都是达官显宦。考虑到所居地新居没有更多发展空间,于是就选在距新居一山之隔的山谷河地中建设新的家园,故村名叫新家园。后来随着族裔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原本的水源无法满足家族需求,于是郑氏族人又不断地掘井挖塘,便出现了九井十三塘的格局。因为找到了新的水源,村名又叫新源,而一些老人却还依旧叫新家源的,毕竟两者同音。


虽然新源村已经旧貌换新颜,建了很多楼房,但村内的古民居还占了近三分之一。沿着一条水泥小路蜿蜒,经过两棵千年的红豆杉树,算是进入了新源村,新园村的建筑不管是新房还是老房清一色的徽派风格,白墙灰瓦马头墙。在拥有明堂天井的古民居中,室内往往雕有龙凤、兽、戏剧人物、山水等木雕与石雕,精美异常。



走进村中间,是一个小广场,这也是郑氏族人平时的公共文娱场所。小广场的两侧有两座门牌坊,上面分别镌写着“大同”与“文明”。进入“大同”门,稍往前再步行几十步,见一座古朴的建筑,这便是新源村的“郑氏宗祠”。宗祠始建于北宋年间,后世皆有修缮,是郑氏族人敬祖祭祀的场所,也是浮北郑氏的共同精神家园。宗祠坐南向北,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整个宗祠由门楼、戏台、前天井、左右廊楼、前堂、中堂天井、中堂大厅、后寝天井、寝堂几个部分组一成。


宗祠的大门虽然很高大,但跨进大门后却发现似乎进入一个通道,原来头顶是座古戏台。古戏台与祠堂前堂、中堂、后堂连成一体,虽然整体小巧,但是设计精湛,月梁、垂花柱雕有戏曲故事图案,精雕细刻足以令人赞叹。每逢正月及元宵,或家里办喜事,这里都会举行一场戏曲演出,村民们也会早早赶来欣赏大戏。戏台两侧的墙体、板壁和柱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历代以来不同戏班演出的记载,字迹虽然斑驳,但依稀可见。这其中就有清朝光绪年间的、有民国时期的、有1962年到1965年等年份的记录,这些记载叙说了古戏台的历史和昔日的辉煌。


穿过天井便是中堂,中堂也叫惇叙堂,由几根粗大的圆柱相撑。这是是族人们聚集庆相谈族事、祭祖活动等各项文娱活动的场所。高大的柱子上雕刻几副黑底镶金的楹联,道出郑氏源流与曾经的辉煌以及新源郑氏宗祠在清朝时由两个宗祠创建成一个宗祠,族人团结不闹分离的故事。


后堂便是寝地,也叫食德之地,是安放祖宗塑像和摆放祖宗牌位以及祭拜祖宗的地方。后堂的几幅楹联意义颇深,意思大抵上就是子孙后代要尊祖敬宗,不能忘本,家风要正才能世泽绵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