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南部腹地的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是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仍然保存着明清古民居1500多间,古祠堂15座,古庙宇6座,古石桥1座,其中“河阳剪纸”更是堪称一绝。河阳距缙云县城不远,距杭州200多公里,距国家级风景区仙都半个小时车程,但因古代交通阻塞,所以经济相对滞后,一向以农耕为主,也正因为此才能使得古民居保存如此之好。





河阳古村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元,古村背靠中峰山,左依大岩山、小岩山,右傍二井山、黄碧山,势如左青龙、右白虎村。碧河溪与六处溪,汇合后流入建阳溪,村前为玉兔山以及大小眠牛山等为案山,妥妥的一块风水宝地。3000多村民中九成姓朱,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家族式村庄。唐末僖宗年间(约公元九世纪七十年代),河南信阳人朱清源被吴越钱武肃王聘为掌书记。武肃王死后第二年朱清源携弟朱清渊游括苍之缙云,看到这里山水秀丽,就在山下择风水宝地而居。为使子孙后代不忘祖宗之本,便取河南信阳各一字而名"河阳"。河阳朱氏耕读传家,渐渐繁衍出一个望门大族,在宋朝及以后元朝的250年间,前后中了8位进士。一个小山村能有这样的成就,就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感念朱氏先祖的荣耀,赐了一对"石稀罕",并特赐一块"八士门"牌匾。




河阳朱氏以耕读传家,重农经商,人才辈出,富甲一方,而河阳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财主村”。发了大财的河阳人自然是要大兴土木,建造大宅子和宗祠,光宗耀祖。古村依照一溪两坑之水系、一街五巷的村庄布局,以"八士门街"为中轴线,一幢大宅子、宗祠依次有序展开,大致上形成“五纵四横”的棋盘形结构。这些古民居群大多为清代中晚期建筑,只有少量建于明末清初。民居的院落呈正方形或长方形,主要为前厅后堂式十八间结构,属四合院格局。围墙是一式的青砖封火山墙,院落之间以弄相隔,有若江南的婉约。




进河阳古街首先是通过八士门,古村原有6座村口大门,现仅存 “八士门”,造型独具特色,始建于元,为明末遗构。进门后便是河阳古街,也叫“中街”。古街现存长度 150 多米,宽3米左右,两侧多为店铺和民居,古街两侧各有5条横街与之错位相交,形成几块完整的居住街坊。



河阳古村落内的古民居,大多是被当地人称为“十八间”的四合院。当地以这种四合院式为建筑单元,根据财力以及地形可以往后或者两翼伸展并可以形成更大规模的建筑群,例如“二十八间”、“三十三间”等等。"廉让之间"是河阳建筑最精致、设施最完备的"十八间",鹅卵石铺砌的庭院中有一口水井,给整幢古宅平添了几分灵气。廊下、神龛、牛腿上都刻有梅花、牡丹、白鹤、飞鸟等精致的传统图案,窗户上的方格子木雕细如筛洞,甚是精致。门楣上的题刻,笔法飘逸,刚劲有力。河阳的四合院民居内部功能齐全,装饰精美,檐下及廊轩多用透雕雕有狮、鹿、蝙蝠等吉祥动物及三国故事、八卦符咒等作装饰。




在河阳古村内众多的古民居中,最有分量和看点的自然是村中现存的十几座宗祠和道观寺庙,这其中又属朱氏大宗祠、圭二公祠、荷公特祠、孝子祠、文翰公祠、虚竹公祠等保存最为完好。




地处全村的制高点,坐南朝北的朱氏大宗祠,是河阳朱氏的总祠堂。最早建于村左侧的石佛岭前,明正统十四年(1449),毁于战火,于清乾隆十九年(1755)迁建于村东水口的黄碧山西麓。祠堂主体为两进的四合院,中轴线上布置有照壁、门厅和正寝,照壁和门厅之间形成前天井,左右开侧门。祠堂大门位于门厅明间,面宽三间,设高大的屏门出入。门厅和正寝均面宽五间,左右设夹室各三间,中间为主天井,门厅明间后部建有一座方形戏台。门厅和正寝的内部构架采用穿斗作法,柱子有一人合抱多粗,两丈多高,顶部不做轩棚,屋架明露,显得宏伟而古朴。门厅及天井四周檐柱外侧用硕大的木质牛腿来支撑挑檐。牛腿绝对是整个祠堂最为华丽的部位,在高超的木雕工艺的精雕细刻下,八仙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河阳朱氏“耕读传家”,他们将这家风家训记载于族谱、雕在建筑木构建上,世代口口相传。这种骨子里的精神还被他们创造成各种独特的“象形字”。在圆拱门的门楣之上,写着4个奇怪之字,在当地人的介绍下才知:田上有牛为耕,心口合一为读,屋下有人为家,云朵飘动为风,合在一起就是“耕读家风”。他们为了教育子孙后代,由字达意理解耕读的内涵和精神,可谓用心良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