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蜀国的诸葛亮是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之人,他的《出师表》更是成为每一位初中生又爱又恨的文章。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这位神一样存在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逝世,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


史书上有关诸葛亮三代之后的裔孙下落均无记载,千年之后却在浙江省兰溪市发现他的后裔族群。据兰溪市诸葛村的《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所记载,诸葛亮的第十四世孙诸葛利在浙江寿昌县任县令,诸葛利的儿子诸葛青于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迁居兰溪,诸葛青的一个儿子诸葛承载在兰溪传了十代,到诸葛大狮举家迁到高隆(诸葛八卦村)。自此诸葛亮的后裔在浙江的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繁衍生息,后裔逾八千余人。


诸葛镇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全镇有诸葛后裔4000多人,而核心的聚居地则是在诸葛八卦村。诸葛八卦村原来叫高隆村,位于兰溪市西部,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是国内仅有、举世无双的古文化村落。诸葛八卦村一带地形如锅底,中间低平四周渐高,这锅底便是一口池塘,而这被称为钟池的池塘半边为水半边为陆,形如九宫八卦图中的太极阴阳鱼图(此池塘据说原先是圆形池塘,后来为了对应诸葛八卦村将圆形池塘填成阴阳鱼图)。全村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八条小巷又派生出许许多多横向环连的窄弄堂,弄堂之间又星罗棋布着许多古老纵横的民居。巷子弄堂似通非通,犹如迷宫一般,外人进入村落往往会深陷其中走不出来,古村也恍如有一个巨大的“八卦阵法”所护卫。




在布局奇特的古村内尚有明清建筑二百余间,散布在小巷弄堂之间。据相关记载,古村始建于宋元时期后代屡有续建、改造,至清康乾时盛极一时。村落布局结构清楚,厅堂、民居型制多、质量高,宗祠的规模宏大、结构独特,各种建筑的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建筑豪华,结构丰富,古建筑总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村内地形跌宕起伏,古建筑群布局合理,连绵起伏。村中水塘波光粼粼,竹木茂盛,巷道纵横,错落有致。在这些古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那些宏伟祠堂,村中极盛时有各类祠堂十八处,这些祠堂大多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现存的祠堂当属大公堂、丞相祠最有看点。


古村内的民居多为四合院式建筑,房屋的前沿比后沿高,雨水都汇聚在自家院内,隐喻“肥水不外流”,而院内普遍设有水缸、水池等设施,这不光是为了“留财”还是一种救火设施。说到防火,古村的防火措施是十分到位的,除了院内留有大水缸和水池外,古村的封火墙也大部分是马头墙,高出正常墙体1米左右,这也是为了避免隔壁起火后可以进行隔离,以免火势蔓延。此外这些古民居的大门多为铁皮包制,上面用粗大的铁钉相钉,里面用“米”字形铁条加固,非常结实。有意思的是村中这些巷弄中的古民居中的开户门,没有一例是相对而开的,全是相错而开,当地人管这种做法叫“门不当,户不对”。据村民们讲这种建筑格局是为了利于处理好邻里关系,避免直接对门产生一些矛盾。


始建于明代的大公堂位于钟池北侧,可能是江南地区唯一仅存的诸葛亮纪念堂。祠堂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前后五进,祠堂外围墙旁现存有六株龙柏,暗示诸葛后人六族繁衍,人丁兴旺。门庭飞阁重檐,高约10米,上悬一块横匾“敕旌尚义之门”。顶层有明英宗于正统四年(1439)所赐盘龙圣旨立匾一方,门两旁分书斗大的“忠”“武”二字。走进祠堂,豁然开朗,宽敞的空间最多可容纳上千人举行祭祀活动。大公堂建筑采用木制框架结构,用材十分考究,明间金柱腹部圆周达2米以上;局部的雕刻也十分精美,各种雕刻技法一应俱全。祠堂内壁上绘有诸葛亮的故事壁画: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白帝托孤等。


大公堂相距百米,面积1400平方米的丞相祠堂也是为纪念诸葛亮而修建。丞相祠坐东朝西,平面按“回”字形布局,由门厅、中庭、庑廊、钟鼓楼和享堂组成。整座祠宇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在祠堂最精彩的中庭,由四根粗大的合抱大柱相撑。在中庭两边庑廊塑有家族贤人志士,用于激励家族子孙奋发向上。从庑廊拾级而上,两旁分列钟、鼓二楼。祠堂最后是享堂,中间塑有高2米的诸葛亮像,两侧分侍有诸葛瞻、诸葛尚及关兴、张苞像,塑像栩栩如生。


诸葛八卦古村的诸葛后裔们秉承诸葛亮““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遗训,他们继承了先祖诸葛亮的优良传统,勤于学,精于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他们不问仕途,一心学医,因此从医或经营药材生意者特多。自明代起,诸葛村乃至诸葛镇便成为浙西南中草药的集散地,直至今日从医或经营药材都是诸葛子孙谋生的重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