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交集,也作“悲喜交加”,意思是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成语出自《晋书·王廙传》,“天诱其愿,遇陛下中兴,当大明之盛,而守局遐外,不得奉瞻大礼,闻问之日,悲喜交集。”
王廙出身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乃丞相王导、大将军王敦的从弟,晋元帝司马睿的姨弟,“书圣”王羲之的叔父,其父王正官至尚书郎。
晋惠帝时,王廙被太傅司马越辟为太傅掾属,转任参军,后因参与奉迎晋怀帝有功,被封为武陵县侯,拜尚书郎,又升任濮阳太守。
永嘉元年(307年),西晋统治崩溃之际,琅琊王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建议,渡江南下镇守建邺。出于对未来的担忧,王廙随后也弃官南渡,投靠司马睿,被任命为安东司马,后任庐江郡、鄱阳郡太守,又因参与讨伐周馥、杜弢之功,加号冠军将军,镇守石头城,兼领丞相军谘祭酒,后于建兴三年(315年)出任宁远将军、荆州刺史。
太兴元年(319年),司马睿称帝即位,时任荆州刺史的王廙上《中兴赋》,在该文中,王廙表示之所以弃官南下,乃是想要托庇于司马睿,然后写道“天诱其愿,遇陛下中兴,当大明之盛,而守局遐外,不得奉瞻大礼,闻问之日,悲喜交集”之语。
意思是,幸赖上天的庇佑,恰好遇到陛下中兴,可惜的是如此盛事,自己却奉命镇守远方,不能亲临现场瞻仰大礼,听到消息的时候,真是“悲喜交加”。在这里,王廙喜的是司马睿延续和中兴晋朝统治,悲的自然是自己无法瞻仰大礼。
王廙在《中兴赋》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对于王朝中兴的希冀,然而其在任期间的所作所为,实在与他的愿望大相径庭。
此前,王廙刚刚被任命为荆州刺史时,因为对前任荆州刺史陶侃的部下郑攀、马隽等人屡加猜忌,导致本就因陶侃被贬而不满的郑攀率部三千叛逃,并联手叛将杜曾反攻荆州,王廙战败逃往江安县。之后,王廙督率各支军队讨伐杜曾,又被杜曾击败。
建武元年(317年),郑攀等人因为众心不齐撤退至横桑,王敦又派武昌太守赵诱、襄阳太守朱轨率军增援,于是郑攀和杜曾等人纷纷请降,王廙认为叛乱已平,遂打算返回荆州。竟陵内史朱伺认为其中有诈,王廙根本不听,结果被杜曾所围,以致朱伺重伤而死。
王敦面对叛军屡战屡败,虽然名为荆州刺史,但却被赶得到处跑,直到后来王敦又派湘州刺史甘卓、豫章太守周访等助王廙进攻杜曾,周访用计大破杜曾的军队,王廙才得以至荆州任职。
然而,王廙担任荆州刺史期间,又大肆诛杀陶侃在任时的将佐,还杀害了征士皇甫方回,导致他在荆州官员和百姓中的声望大为降低,以致“人心乖违”。司马睿不得已,只好征召王廙入朝为官,任命为辅国将军,加散骑常侍。
后来,王廙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完毕后,被拜为征虏将军,后又升任左卫将军。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清君侧为名,在武昌举兵反叛,兵锋直指建康。晋元帝司马睿派王廙晓谕王敦,然而王廙非但没能谏止王敦,反而留在了王敦身边,协助他反叛。不久后,王敦攻入建康,把持朝政,王廙则被任命为平南将军,兼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
当时,湘州刺史、谯王司马承抵抗王敦兵败,被王敦党羽魏乂押送至荆州,王廙又奉王敦之命,杀害了司马承。
同年十月初九(11月4日),王廙病逝,享年四十七岁。虽然王廙背叛了朝廷和自己,但司马睿仍然因为他是自己的亲属而非常悲痛,甚至派遣太子司马绍亲临拜棺,像对待家人的礼仪一样,之后又追赠王廙侍中、骠骑将军,谥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