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大厨,王者之势渐成

餐饮品牌设计 2024-02-09 09:53:21

这两年来,费大厨、湘辣辣、农耕记等湘菜头部品牌,北上京城、东进上海、南入香港新加坡,湘阁里辣经营东莞,兰湘子深耕华北西北……;

湘菜这两年来持续的在全国攻城略地,湘菜已然是餐饮业最火的品类,最热的赛道。

到现在,川菜、湘菜谁是中餐菜系第一,是争论的热门话题。但是按当前趋势过两年再看,这个话题实属无聊,因为结论早已确定。湘菜必然是中餐大融合趋势下,小炒菜的核心代表。

小炒菜只有四个关键词:鲜、香、热、辣。湘菜占据鲜、香、辣。而川菜则是因为创新力不足,菜系进化缓慢,重油重麻重辣口味已脱离健康化风潮,正在被消费者屏弃。所以湘菜进化成为中式中餐的代表菜之一,已无疑问。

1.

品牌强,连锁才强

在湘菜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国时,湘菜军团里有一个急先锋,这个急先锋就是费大厨。费大厨出类拔萃的单店模型构建能力,超前的创新力,给湘菜注入了连锁化、品牌化的灵魂。

首先费大厨是湘菜内首创对单品进行品牌化包装,并作为唯一招牌菜的连锁;其次费大厨的湘菜正餐第一个把菜单精简到三十一二个菜品的连锁;最后,费大厨也是湘菜品类里,最有战略意识的连锁。

费大厨的布局路径充满了高维的战略思想,在选址完全依据于战略规划和节奏。费大厨从2018年1月即进入深圳,2021年进入上海,2022年进入北京,2023年4月进入广州。费大厨湖南以外市场,只进入了这四个新一线城市。

费大厨的这种战略,就是高维战略,选址高举高打,只进新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的核心购物中心,这为品牌,在持续积蓄声量和势能。

另外,费大厨也占领了长沙这个湘菜品类的制高点。在消费者心智中,湘菜自然是湖南菜,湖南的核心自然在长沙。所以费大厨成为长沙湘菜的代表,那就天然获得了湘菜代表的头衔。

特别是在长沙这座娱乐之都,受湖南卫视的加持和推广,长沙源源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到来,这里形成了类似于年轻人的夜生活狂欢节。所以费大厨在长沙的一些动作,比如广告投放、门店排队等等,在娱乐之都的巨量信息发散下,自然具备了全国传播的声量。

进入年轻人的心智,进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是传统餐饮品牌最难破解的哥德巴赫猜想,这代表着品牌已经开始脱离产品的外包装物,进入到消费风潮领域,从而获得了强大的流量。

所以我们看到,费大厨即便产品结构数年不变,门店也面临其他湘菜连锁的猛烈进攻,但是其单店营收整体还在走高,在差不多一百家规模体量的情况下,很大一批门店都在150万以上的业绩。这种表现,冠绝整个湘菜品类。

2.

结构稳,事业才久

费大厨的单店模型和产品结构,从2017年定型以来,这五年多来几乎都没变过。为什么单店模型和产品结构不变很重要?因为没有大的变动,才具备形成大连锁的基础。

如果一个连锁形态单店模型和产品结构一直在变,这在消费者端表现为消费者需求不稳定、不稳固、波动大。在经营端表现为少系统、少规范、不恒定。如此的结果,就是同样一套东西,在全国市场表现不一样。门店业绩有的好、有的坏,门店经营绩效有的差、有的强。

而且对于内部来讲,如果没有稳定的单店模型和产品结构,我们就不能围绕他构建一条系统化、标准化的经营系统,企业内部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经验的积累、培训和传递。结果就是规模不经济,人为强于系统,一个连锁企业表现出的现象,就是散兵游勇、草台班子。

所以我们看到费大厨稳定的结构,就表现出杰出的连锁化特征。在产品端,费大厨的核心产品,比如辣椒炒肉、砂锅豆腐、香煎鲫鱼、丝瓜、跳跳蛙、手撕鸡、粉丝煲、猪肝、藕尖肚丝、柠檬茶这些二十多个产品,这些产品五六年都没变过。

配图:费大厨2018年的菜单,产品层面与现在几无区别。

没有变动的产品,或者说只有非核心部分微调的产品,连锁品牌才能围绕这些产品构建安全的、成熟的供应链。同时企业能够针对这类产品持续的进行标准化建设,员工围绕这些产品持续的做专做精。

对于餐饮来讲,当一个品类,一个连锁的产品结构变化过多、过频、过快时,这就已经丧失了事业的基础。品牌和门店只会围绕产品的快速变化去疲于奔命的跟随,最后被拖死。

费大厨经营系统稳定的另外一个维度是单店模型。费大厨的整体门店形象、面积和经营结构,在2017年成型以后,也是基本没变过。其单店普遍约300平以内,座位数在120个左右,员工数约在40人的规模,人均80~90元区间(城市不同,人均稍有区别)。

这样一套单店模型,构成了稳固的经营结构和投资模型,品牌可以依次精准的进行选址,运营可以细致的进行标准培训,整个系统运营紧致而高效,避免过多的模型和模式,造成的内部损耗。

同时在品牌形象端,费大厨除了logo和字体有调整外,其他的包括VI标识、空间调性,几乎没有变化,这也造就了费大厨在消费者心智中稳定、稳固的形象。

我在战略咨询中,发现诸多具备潜力的品牌,之所以跑不出规模,这个核心原因并不是在于其自身经营能力不强,或者说品类赛道不大、不火。核心点是其还没有形成一套稳固的单店模型,没有构建一个完整的、稳固的单店经营系统。

其次其内部经营变动过多、过频,产品结构、空间调性、视觉形象每年都在更新迭代,这造成了内部不能形成完善的知识积累和传承,每做一代店,每做一个新模式,就要从头开始,从零开始。内部损耗急剧增加,经营都是在围着一个莫须有的模式“创新”和品牌更新绕圈子。

所以一个稳固的品类,一个稳固的经营系统,而且这个经营系统是具备竞争力的,才是连锁化、规模化的基础。

3.

品类、品牌、产品,三位一体

我们复盘费大厨的发展之路,很明显费大厨得益于三个比较大的机遇。第一个机遇是湘菜品类大爆发的机遇,这使得他南下深圳广州,北上北京,都能获得很好的市场反响。

第二个大机遇是其唯一长沙这座娱乐之都,登上了湘菜的最高舞台,和炊烟在这个舞台上唱双簧。

第三个机遇是费大厨擅于改良和革新,运用新知识和新理念。比如费大厨在湘菜品类内,率先导入定位理论,在品牌营销维度抢占了先机。在单店模型和产品结构上,也能敢于突破,大力消减产品。

综合来讲,费大厨的经历,来源于其在品类、品牌、产品上都抢占了先机。这个先机在品类上,是湘菜品类的大风口、大风潮,王者宝座空在这里,只等有缘人坐上去。

第二个先机是费大厨率先进行了湘菜品牌化征程。2017年前后,当一众湘菜连锁还在玩加盟、玩空间,不知品牌为何物的时候,费大厨已经率先施行品牌化,品牌先行,敢于在长沙拿最好的点位,在最好的广告位上投放广告,而且还经常登上湖南卫视,与各路娱乐明星同台。

第三个先机是费大厨首次在湘菜品类对招牌菜进行立体化包装,用单品策略带动全品菜系,形成了品销合一(产品和营销的合一) 、品效合一(产品和营收的合一)。

所以费大厨的成长,并不是来自于定位理论,或者湘菜品类大爆发这种单一维度的现象和原因。而是在品类、品牌、产品三者三位一体的构建下,形成的经营成果物。

这三者之间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品类的爆发,也就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也会制约品牌的热度。如果没有品牌的打造,就不能最大化的吸引流量、转化流量,如此在北京、上海开店就很成问题。如果没有产品的立体化包装,也做不到品牌的差异化和独特化,也不能构成消费者首选的认知。

所以认知到品类、品牌、产品三者的定义,和三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关键。

4.

中餐的边际线,费大厨的天花板

在当前这个维度,如果以品牌声誉、品牌势能、直营门店数、经营结构、经营绩效这几个维度来评估,费大厨已成为湘菜赛道的王者。

一众跟随者中,农耕记在单店模型和运营上与费大厨有明显差距;湘辣辣和巡湘记在品牌声誉和势能上有差距;兰湘子、湘阁里辣在区位、定位、连锁形态上有差距。以费大厨当前的品牌声誉和势能,是全国每个购物中心都想招募的目标。

按照当前经营进展,费大厨直营门店规模跑到300家,总体营收突破50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到了300家规模,费大厨必然会撞到中餐的直营天花板。

这个300家直营的天花板是如此的明显,除了海底捞突破以外,还没有哪一个中餐连锁能够突破。这个天花板主要来自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供应链的难点。

在中式正餐品类,一个门店以35个SKU的最低量计算,时鲜食材大约需要40~50种,在时鲜食材短保、高品质、高技术操作标准和食安的要求下,在现有科技条件和供应链水平的情况下,还没有哪个中餐企业能够低成本的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个维度是管理的难点,中式正餐作为高技术要求、技术标准的品类,后厨需要高技术要求的厨师烹饪。对于费大厨、湘辣辣们来讲,一个合格的厨师从外部招募进来,再经过培训,还需要数个月和较高的培训成本。

在门店端的运营层面,督导、培训、运营系统构建了维持产品力和服务水准的基本体系,这导致在运营端必须是叠床架屋重成本的,所以管理的边际效用递减,规模越大越不经济。

第三个维度是品牌打造的难点。当前所有中式正餐品类还拘泥于产品,品牌仅仅只是产品的包装物和传播物。品牌还没有独立上升到一个独特价值属性和文化属性的阶段。如此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讲只有产品的代表,和一个交易的信誉抵押物,而没有其他精神层面的价值。

这样品牌提供不了更高维度、差异化的价值,所以到最后就会陷入同质化。但湘辣辣、农耕记、辣可可等一众竞争对手成长起来,大家最后的争斗,就会陷入你主打辣椒炒肉,我主打小炒黄牛肉的产品价值之争。

事实恰恰是,在价值维度,猪肉类是低于牛肉类的,所以陷入产品价值维度的竞争,时间越久越不利。不进行品牌更深一步打造的结果,是消费者觉得费大厨这个品牌是有独特价值的,是能够在品牌维度带给消费者不一样的东西的。

一个品类发展到最后,头部品牌在霍林特法则的作用下,大家必然会进入同质化和同价化,到了这个终局阶段,唯一能够取得竞争优势的只有两个胜负手,第一个是品牌的打造能力,第二个是长期运营的精细化能力。

在这个阶段,创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新产品、新模式已经被开发殆尽。即便有大热的单品出来,也会被头部连锁迅速模仿和沿用,比如费大厨产品结构里的大王柠檬茶和莲藕汤,都是来源于外面热卖的单品。

所以怎么突破中餐300家直营连锁的边际线,能否运用更高维的知识,推进供应链标准化、数字化、品牌化,和进行模式创新,才是费大厨的终局之战。

湘菜王者之战的战局已定,但中餐连锁化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0 阅读:0
餐饮品牌设计

餐饮品牌设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