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砂锅居”是被太监捧起来的?

餐饮品牌设计 2024-02-10 07:32:47

东北地方传说有一道“杀猪菜”,现杀现吃,很过瘾。多次到东北,没赶上过。无限神往。

在大街小巷的馆子里走动多了,才知道原来北京也有这东西。只不过成了气候,变成了大馆子。砂锅居已非原址,其原店狭隘,陈设粗糙,诸多简陋,砂锅居一口煮肉的锅确是古董,热气腾腾的粗犷您看不到,菜的元气也就少了。

砂锅居早年的菜都是白肉菜,只用白汤煮,用火燎和油炸,而不能炒、烹,不能配加蔬菜,只能蘸细盐末等。为什么?因为最早是祭祀用的,给神吃的,禁忌多和讲究多。这是经典的砂锅居。

前清的时候,北京的铁帽子王礼王府有各项祭祀,有朝祭、夕祭、背灯换索、柳树求福、乌林祭、四时献鲜祭以及其他诸祭,几乎每三五天就有一祭,每次祭祀要杀三五头猪。

祭祀用的肉,都是白水煮熟的,称之为祭神肉,除了肉的最精华部分由主家食用外,剩余部分会被赏赐给下人。吃到祭神肉,被视为吉祥之事。

虽然主家有规定祭肉不准出门,但礼亲王府管理不严,仍有人偷摸在外出售。有一个姓刘的更夫与礼亲王府的管事人松七关系亲近,于是松七就每次少给其他下人分肉,而把大量的肉廉价卖给刘某,近乎白给。刘某就在缸瓦市搭了一间棚子,出售祭神肉。

由于祭神肉不是每天都有,每次所得的肉要分开来卖,所以砂锅居自开业起就是只卖半天肉,下午就关门。后来自己做肉来卖,依旧是只卖半天。

直到同治年间的砂锅居尚没有招牌,只是把从王府得到的祭肉和下水略加工一下,将肉煮熟了卖;将心、肺、肚儿、肠儿及各项下水切碎,放在油锅里一炸,也说不出它叫什么菜名,但价格便宜,供贩夫走卒充饥,那时的人们称之为下水棚子。直到光绪年间,请一位正红旗佐领写了招牌,才跻身饭馆之列。

砂锅居就该发达,说来也巧,有一天礼亲王府祭肉厨师恩禧路过下水棚子,出于好奇,就进去一瞧,见祭肉被糟蹋成这个样子,气不打一处来。

但炸下水的做法却启发了恩禧。他多年来一直是谨承师训、严守定制烹调整肴馔,从无油炸下水的想法。这回看见下水棚子不入食谱的做法,竟引起他发展创新的念头。他依自己的高超的烹调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把下水棚子的油炸下水加以改进而提高,从而创出了日后名传海内外的名肴——烧碟。

砂锅居老板知道恩禧来历后,花了血本托人说合,想拜恩禧为师。最后恩禧被打动了,就收了一个叫方顺子的伙计为徒弟,传授其满族传统煮肉手艺——烧燎白煮,以及血肠灌制法。

根据恩禧所传的煮肉技术,砂锅居将煮肉分为两种。一种是不经烧燎,直接将肉白煮,煮成的肉称为白肉。一种是先用木柴火微烤,然后入水煮,煮成的肘子称为胡肘,肉称为胡肉。白肉或胡肉的主要吃法是煮熟后,切成薄片,不加任何调料,凉着吃。也可以做成白肉锅子、氽白肉、煸白肉及其他。烧燎白煮是满族祭肉的正经吃法,是正宗,烧碟再多,也是后来发展而成的,不是传统旧物。

下水棚子原本只是将猪血凝固成血豆腐,恩禧交给他们满族传统的血肠灌制法。几十年后,砂锅居把一古老的铜漏斗用红布包着,放在供财神爷的神案上,视为圣物,这就是恩禧教他们灌制血肠时所用的第一个漏斗。

恩禧还参照了辽东煸菜的做法,创造出烧碟。烧就是炸,把煮好的白肉、下水再加工成特色菜肴,称为“小烧”。因菜盛装在六寸的浅盘中因此叫“烧碟”。最早的烧碟仅有8种,有炸排骨、炸腰花、炸脂油卷儿、炸里脊、炸肥肠、炸肝尖儿、烧子盖、烧脸子等。在其全盛时期,砂锅居的烧碟多达一百三十多种。

恩禧还为砂锅居创了两道名菜,炸鹿尾和炸卷肝儿。鹿尾并不是真的鹿尾巴,而是用烧燎过的猪肉和猪肠衣、猪肝做成鹿尾的样子,然后或蒸或炸。

砂锅居的炸鹿尾色泽金黄鲜亮,清香隽永,风味独特。炸卷肝则是用猪网油将猪肝包裹,再用猪油炸。

菜式就多,做的好,上的快,中午过后,什么都没了,肉卖完了,再多的客官,不伺候了,砂锅居下午就关门了。这就是北京砂锅居最早的来历。

0 阅读:1
餐饮品牌设计

餐饮品牌设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