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初,春节刚过,大街小巷时不时还传来一阵爆竹声响,人们尚且沉浸在新春佳节的喜悦之中。
然而,黑龙江巴彦县兴隆镇的李老汉却整日唉声叹气,紧锁的眉头无不在诉说着心中的愁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867284f32809d1d0ab1edac8336dc53.jpg)
原来,李老汉今年66岁,是兴隆镇粮库的一名退休工人。
他之所以心事重重,全是因为儿子参军落选。
和李老汉的愁苦相比,儿子却一脸无所谓的样子,他甚至毫不在乎地嘟囔道:“人家不要我,能有什么办法,再说了,我又不是非要当兵不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d8f8b733007e6cdd8697b00fa27f96c.jpg)
话还没说完,李老汉铁青着脸打断了他。
“你小子赶紧收拾东西,明天一早咱爷俩去火车站”。
听到这番话,儿子小李却显得十分抗拒。
他十分不理解地说道:“折腾来折腾去干啥!”
而李老汉则是脖子一梗、眼睛一瞪,不容辩驳道:“我就是舍出去这张老脸,也要把你送到部队里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16b1cc4b35aac606a5a295bcd412386.jpg)
小李自然知道父亲的倔脾气,见他如此较真的模样,也只好闭上嘴巴,乖乖回到房间收拾起了衣服。
虽然他嘴上不说,但心里对父亲的做法却是十分不屑的。
不过是个退休老头罢了,能够多大的面子,好像你亲自走一趟,就能把我送进部队里一样。
第二天一大早,父子二人便带着行李来到了火车站,购买了从黑龙江到河北保定的车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096edd458fd417216822690c250f282.jpg)
一路的舟车劳顿,再加上几经周转,两人还真来到了位于保定的第38军政治部。
在接待室里,政治部年轻的谢干事端来两杯水,放在他们面前后仔细打量了一番。
一位是两鬓斑白、满脸皱纹的老人家,另一位则是身强力壮、但稍显放纵不羁的年轻人。
端详了片刻,谢干事这才询问起来:“老人家,您来这里有什么事啊?”
耿直的李老汉也不卖关子,径直说道:“俺已经是土埋半截的人了,一辈子没啥愿望,就希望小儿子能当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a6a0571744b60865d1f1e1d0c710f41.jpg)
此言一出,谢干事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但新兵入伍的事情,向来都是征兵部门去做的,按照规定来说,部队是不能直接干预的。
所以,谢干事便委婉地下了逐客令。
眼见商量不成,李老汉急了。
他当即从包袱里掏出一本泛黄的书、以及一本证件,情绪激动地说道:“我叫李玉安,以前在38军当过副班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572014aed5b2553ca902fd2eb0eb0da.jpg)
听到“李玉安”这个名字,谢干事的心中是有些意外的。
再仔细看看老人家手中拿着的东西,是一本小学语文课本、一本残疾人证明。
还没等谢干事反应过来,李老汉径直把他拉到身旁,翻开了那本语文课本。
等翻到一篇名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课文时,老人家这才强忍着心中的情绪,略带哭腔地呢喃道:“我参加过松骨峰战斗,就是这个烈士名单里的李玉安,我……我还活着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84cb2bc3cfedcdcd918ce5594c81cb6.jpg)
话音刚落,无论是谢干事,还是传达室内的其他同志,脸上都写满了惊讶的神色。
志愿军的烈士竟然还活着,这必然是一件大事,而且他还曾是38军的士兵。
想到这里,谢干事意识到此事已经超出了自己能处理的能力范畴,果断上报给了首长。
没过太长时间,时任38军军史研究室主任的李淼生亲自赶到接待室,查看证件、仔细询问,然后经过反复的确认之后,最终证实了老人家的身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e07a0d9b196247b40676a6c060a22f8.jpg)
这个不起眼的李老汉,正是已经被列为战斗英烈的原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副班长李玉安!
李老汉的身份虽然得以核实,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既然李玉安还活着,他为何又被写进烈士名单了呢?
在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1924年,李玉安出生于河南省台前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3bdf7c3c2beea9a9e751fee7df9eecf.jpg)
那个时候,正值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混乱时期,李玉安家中极为贫困,已经沦落到全家人吃麸糠、野菜、树根的地步。
1940年,年满16岁的李玉安为了活下去,只能跟随老乡远赴东北,最终在黑龙江省境内的巴彦县落脚,靠着做苦力勉强维持生计。
好在日本侵略者宣告无条件投降之后,李玉安在机缘巧合之下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才终于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被奴役、被剥削的命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eeede06ec678a7d1d90eb880ce1e45c.jpg)
由于在部队里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四平会战、辽西会战、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中屡立奇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并在新中国建立后在38军中担任副班长一职。
本以为新中国成立了,从今往后就能过上安稳日子,可哪曾想朝鲜战争爆发了。
美帝国主义为了维护他们在东亚的地位,竟悍然出兵朝鲜,干涉他国内政,进而威胁我国的东北边境安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1138dba536e5d30854780421d004f83.jpg)
为了保卫国家领土主权不受侵犯,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最终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要决策。
于是在1950年10月22日,李玉安所在的38军,以及第39军、40军、42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成为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部队。
在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中,由于我军兵贵神速、打了个敌人出其不意,首战便获得大捷,取得了歼敌1.5万余人的巨大战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1dcaa1276e893b1f6d57fd99fe2d6a5.jpg)
可敌人意识到我国派兵加入战场之后,自然会有所防备,以后的战斗也会变得艰难许多。
所以在11月打响的第二次战役中,身为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决定派38军112师迂回穿插到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等地,切断敌人的后路,同时阻拦敌人的援兵。
果然,前线战场上的美韩等国联军在经过几次大的战斗之后,很快便败下阵来,他们开始不顾一切地向南逃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f8d74c940fbadeccdea743b7f6acd91.jpg)
虽然112师的战士们已经提前进入预定战场,并构筑起了防御工事,可美军的装备十分精良,再加上他们有空中火力支援,局势对于112师来说不容乐观。
那个时候,李玉安所在的335团奉命驻守在松骨峰。
眼看美军的汽车队伍已经进入了射程范围,李玉安当即和战友们一起转移到路旁的小山岗,对这股难逃之敌发起了猛烈的阻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d7ebd496219adae298244c5a0b88cc8.jpg)
可敌人自然也不会善罢甘休,南边的增援部队为了接应,在松骨峰战场上投入了30多架轰炸机、18辆坦克、几十门榴弹炮、以及一个团的步兵兵力。
此时,李玉安等人腹背受敌。
面对敌人疯狂的炮弹轰炸,他们本可以提早撤出阵地,毕竟在敌我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放这支残兵败将难逃也情有可原。
然而,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投入所有的精力和弹药,对腹、背两面的敌人展开反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754ed736dd2793f00f0951c28b81777.jpg)
有的战士不幸被敌人投掷的凝固汽油弹砸中,当场化作“火人”;
有的战士被七八名美军围住,白晃晃的刺刀挨个扎进他的身体,他仍旧紧握钢枪做着战斗姿态;
有的战士身负重伤、满身血迹,仍旧抱着敌人的大腿,不肯放他们离开;
……
松骨峰一战的惨烈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8594eb9f525e54cfe9a8d64b9504c52.jpg)
连长、排长、班长一个个地顶了上去,却又接连倒在血泊之中。
就连作为非战斗人员的炊事员、勤务兵、通讯兵,也拿起武器、高喊着冲锋的口号冲向敌人。
最终战斗结束了,500多名装备精良的美军被击毙在这片战场上。
可令人感到惋惜的是,3连原本有120余名战士,最终只剩7人幸存,且他们每个人的身上均是重伤。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3fe7ce0e299b976012f372b9df74a7c.jpg)
在第二次战役结束之后,为了表彰3连全体将士们的英勇表现,志愿军总部授予该连“攻守兼备”锦旗一面,并记集体特等功一次。
不久后,38军军部也授予3连“英雄部队”的称号。
当时,在朝鲜战场采访的作家魏巍就曾亲自抵达过松骨峰战场,并采访了那7名幸存的勇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3e4e421a0c8ee98b2c87b19c366fcee.png)
最终,这位作家将松骨峰战斗写进了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中:
“假如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及用刺刀和敌拼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他们的名字是:王金传、邢玉堂、胡传九、井玉琢、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赵锡杰、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张贵生、崔玉亮、李树国。还有一个战士已经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
这篇文章很快便被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后来又被选入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d6a36d91eaf4812affac776c5a9a0a6.webp)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时隔近40年之久,竟突然传出革命英烈李玉安还活着的消息,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这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时战斗已经进入到白热化阶段,眼看着敌人已经冲上了阵地,李玉安便抱着光荣牺牲的决心,亮出刺刀准备和他们打一场白刃战。
就在他接连刺杀两名美军之后,又有五名敌人围了上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24e21d897e0237e655ab324597a762d.jpg)
虽然最终他将那五人全部消灭,可自己也已身负重伤,失血过多再加上筋疲力尽,让他很快昏死过去。
幸运的是,当天晚上恰巧有一支朝鲜人民军路过松骨峰,经过一番搜查后很快便发现了一息尚存的李玉安,便将他带回了驻地。
经过紧张的抢救,虽然李玉安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身上的多处伤口却开始溃烂流脓,迟迟不见好转。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c2cd64511c14d9a5cdc9970d5e22501.jpg)
毕竟战场上医疗条件有限,无奈之下,后方医院只能将他送回国内接受治疗。
由于当时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凝聚在前线战事上,再加上通讯落后、以及作家魏巍在文章中写到李玉安已经牺牲,所以38军军部最终将他的名字写在了烈士名单中。
后来,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了,李玉安的身体也已经康复,当地政府只是认为他是个普通的退伍残疾军人,将他安排到镇粮库里工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72355b89857612c36edd364c6873e14.jpg)
转眼间十年时间过去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已经家喻户晓,不少认识李玉安的人便拿着语文课本找到他:“老李,这上边的烈士也叫李玉安,说得是你吗?”
李玉安并没有接过课本查看,只是认为同名同姓罢了,便自顾自地摇摇头。
直到多年之后,李玉安独自一人来到县里更换新的残疾人证明,意外遇到了昔日的老战友王久海。
“老李?你没死啊?部队里都说你牺牲了,还给你开了追悼会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ef9274485ad05326f468ae229fc9a1d.jpg)
听到这番话,李玉安赶紧回到家中,找到语文课本中《谁是最可爱的人》那篇文章,仔细翻看起来。
许久之后,他的眼眶变得红润起来,一滴眼泪恰巧落在了课本上。
恰巧这一幕被大女儿看见,便走上前来好奇地问道:“爸爸,这上面说的是你吗?”
李玉安则不动声色地拭去眼角的泪水,缓缓摇了摇头:“都说了,只是重名罢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9dfde0ed8ef5e9e10a5f14198a175eb.jpg)
为何李玉安始终不愿承认呢?
用他的话说,自己能够活下来,就十分感谢部队和政府了,现在反而借着战斗英雄的名号去邀功,自己干不出这种事来。
在那之后的时间里,李玉安深藏功与名,过着平淡朴素的生活。
虽然那时候他每个月的工资只有52.5元,养活一家老小显得捉襟见肘,但他仍毫无怨言。
身边的人也曾劝他,既然曾经当过兵、还负过伤,是符合申请困难补助条件的,不如找政府商量商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d5206fd2a9926bebd06d4ee8c75d452.jpg)
可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李玉安总是摇头拒绝:“自己有手有脚有工作,还要去领补助?不嫌丢人?”
就这样,李玉安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在粮库里工作了一辈子。
而他家中的八口人,也在那个简陋逼仄的小平房里挤了三十多年。
这个秘密,李玉安本想着就这样保守一辈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400b6641728508fee21fa7867564dec.jpg)
然而,1990年小儿子报名参军落选,使他不得不将这个秘密亲口说出来。
当然,这并不是李玉安为了儿子攀关系、走后门,而是每一个革命老兵的夙愿: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为保家卫国再出一份力。
1997年1月10日,李玉安在家中逝世,享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