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于禁战败之疑:他与曹仁地位不相伯仲,是否败于内耗?

品史学家江樵 2025-01-02 08:58:33

了解了于禁的职业转型,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在赤壁之战后,在十年中再无战绩。

此时五子良将中,张郃和徐晃在西线战场,张辽乐进则在南线和孙权打得不亦乐乎。而于禁则一门心思搞起了军队的制度化管理,通过严格治军,将曹操的基本盘给稳定下来。所以没有出现在前线也算合理。

但这样新问题就来了:既然于禁是管治军,负责落实军法的,为何曹操突然命令他出现在襄樊战场?

并且在襄樊战场,他还有诸多令人产生疑惑的操作:

于禁和曹仁的身份地位不相伯仲,双方是否出现过不利的内耗?于禁在襄樊战场的失误主要有哪些?于禁投降后令曹操感到震惊,“哀叹者久之”,反应如此激动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关羽水淹七军

襄樊之战中,于禁的定位和作用究竟是什么?  

要搞清楚这点,得先理清楚于禁地位的变化。

刘备入蜀后,鼎足三分的天下格局业已成型。此时,曹操在北方的地位也已经基本巩固。内部的刺儿头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而外部势力能拿下的都拿下了。北方除了还有辽东公孙康之外,就仅剩下臧霸半独立的青州兵还没有收服。

都已经没有人敢跳出来挑战曹操的权威了,那还需要维护什么军法呢?于禁的位置就变得可有可无起来。

此时于禁已经老了,他再也没有能力实现转型了。他只是依旧小心翼翼维护着自己威严的面具,即使曹操已没有那么需要了。

既然于禁已经徒有其表,那么曹操还是命令其率领首批援军奔赴襄樊战场呢?其实曹操早已反复考虑过。

218年曹操西征大破马超韩遂之后,便派遣曹仁到襄樊都督诸军,并进一步筑牢荆襄防线。

襄樊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曹操不可能轻易放弃。

一旦曹操丢掉了襄樊,就只有依靠南阳北部的伏牛山一线设置防线,这就意味着完全放弃南阳盆地这个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兵源地,这种损失是曹操负担不起的。而如果关羽继续北上,就将逼近许都,直抵曹魏的核心区。

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之所以一度想要迁都,就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

219年五月,曹操在汉中之战战场上受挫,开始计划撤退。几乎与此同时,曹操派遣徐晃进驻宛城,并在当地开始大量征兵,为接下来防范关羽可能实施的进攻做准备。

219年七月,关羽开始北上进攻襄樊。

曹操开始紧急向襄樊方向派遣援军。

当然曹操心中的第一波援军统帅并非于禁,而是曹植。

确定这位能领兵?

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有人认为这是对曹植的一种重用。但襄樊之战与关羽对线,会打得有多凶险,用脚趾都能想明白。而曹植此前仅有过几次随曹操出征的经历,只挂过眼科而并没有独立带过兵,其军事能力可想而知。

曹植显然知道这活他接不了,于是成天喝得烂醉如泥,迫使曹操收回了任命。  

曹操只得转而派遣于禁去。

将曹植和于禁放到一处比较,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点:1、名头和影响够大,具有一定的威慑力;

2、军事水平都不算太强,要真打硬仗不一定能扛得住;

3、都非核心人物,曹植夺嫡失败,于禁长期闲人一个,万一失手折进去了不会导致整体局势恶化。

那么这样看来,他们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唬人+打消耗。

他们都是名闻天下的人物,号召力还是不缺。利用他们的威名将第一批援军震慑住,然后拼死与关羽一搏,将关羽消耗一波,然后为下一步的部署争取时间。

事实上不仅于禁,连徐晃的第二批援军在一开始也是被当成炮灰去救场的。

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呵责晃促救。

徐晃认为自己率领新兵队伍上,简直就是羊入狼口,但其他将领非得让徐晃赶紧去救曹仁,一波送完就得了。

因为张辽等将领率领的第三批援军才是主力:

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

在张辽等将入场前,其他人当炮灰拼消耗就完了。  

只是没料到徐晃这么给力,第二批带着新兵就将关羽给击破了。

所以在襄樊之战中,于禁并没有被赋予什么至关重要的任务,就只是当高级炮灰,让蜀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罢了。

于禁率军出征

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问题:于禁在襄樊之战中的地位如何?

换句话说,就是于禁和曹仁究竟是谁听谁的?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曹仁的职务是征南将军,假节。

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

而于禁的职务是左将军,假节钺。

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

单论职位,当时四征将军要高于四方将军,其地位仅比三公差一点。

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

而马腾也是由四方将军被升为四征将军:

征腾还屯槐里,转拜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建安七年,乃拜腾征南将军,遂征西将军,并开府。

所以论职务,曹仁应是于禁的领导。

但比较“假节”和“假节钺”的高低,似乎“假节钺”更胜一筹。

假节: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可斩杀违犯军令的人。

假节钺(或假黄钺):可杀节将(含假节、持节、使持节)。

也就是说不仅假节能处置的人假节钺能处置,连假节之人假节钺都能处置。

前面说了魏军中假节钺的仅于禁一人。

所以客观来说,于禁和曹仁的地位应该是不相上下。

但毕竟于禁初来乍到,对襄樊情况不了解,听从曹仁的安排也没什么毛病:

仁使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樊北。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于禁到襄樊,就是来给曹仁送援军,听曹仁指挥的?

显然也并非如此,以曹仁的能力,要想挑起大梁来和关羽对战,还是有点太为难他了。

曹仁

虽然曹操在218年就把曹仁派到襄樊来巩固防线。但曹仁是干得漏洞百出。

对此扬州刺史温恢早就指出:

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温恢认为,虽然眼下合肥遭到孙权的围攻,但是威胁并不大。他真正担心的,就是征南将军曹仁那,当前汉江开始涨水,但曹仁没有啥长期的防备措施,这样搞将很难防住关羽的。

“无有远备”指的是什么?

汉江涨水了,你总得加固一下堤防吧?并且万一洪水泛滥,你总得打造船只,做好水战的准备吧?

但这些曹仁统统都没当回事。他没有加固汉江堤防,甚至冒着汉江破堤、洪水泛滥的危险随意部署军队。之后水淹七军,魏军别说与关羽水师对抗,就连转移的船都拿不出来。

曹仁从赤壁之战后,在南方作战多年,先是在江陵与周瑜交战一年,又驻守过扬州,随后来到荆州。照说曹仁应该对南方的水情比较清楚,重点防范汉江洪水,做好水战准备,这些都不容忽视。可曹仁却偏偏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

这也就不怪东吴嘲讽其“非智非勇”了。

那么曹操能不知道这个情况吗?属下都明确点明了,他还能不知道?

虽然于禁作战水平一般,但他在官渡之战就独自防住了袁绍的进攻,防守还可以。所以派于禁去,应该也包含约束曹仁行为,为襄樊防务查漏补缺的意思。

那么于禁有没有发挥其作用呢?

关羽、于禁、曹仁的三方博弈

既然明摆着于禁和曹仁的地位不相上下,很可能谁都不服谁,这样很容易限制双方水平的发挥,形成某种内耗。那么为什么曹操非得派于禁,于禁又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下曹操的驭将之道。

单独派遣将领存在一定风险,要是太强了军功越来越大,最后存在尾大不掉的风险。要是太弱了,很可能根本就打不赢敌人,完不成任务。

曹操的办法就是强弱搭配,多人共同领兵。这样弱者能够牵制强者,并且分掉强者的部分军功。

当然也可能造成双方相互不对付,相互扯皮内耗,那咋办?

曹操的解决办法,是除了派遣心腹督阵协调之外,他则亲自提供最终的指导性意见。

比如逍遥津之战,张辽、乐进、李典三人之间都存在矛盾,相互都不买账。但曹操最后提出解决办法,要求张辽和李典一起出战,乐进负责守城,大家按照曹操的要求来,同心协力最后一举获胜。

按照这个套路,应该是在于禁曹仁双方难以沟通时,曹操会提出一个意见,然后解决所有眼前的问题。

但问题是当时曹操已经老了,还剩下一年的寿命,并且他刚经历了汉中之战的溃败,实在没有精力来指挥襄樊之战了。

这就导致襄樊之战的前线指挥出了问题。

作为曹仁来说,他顾忌于禁的存在,所以没法合兵一处,实施有效指挥。

而作为于禁来说,他也不太方便指出曹仁的疏漏,要求其对防线进行整改和加固。

其实魏军的优势十分明显:

综合攻城战标准以及荆州驻军规模,关羽所率军队应该在三万人左右。

驻守樊城的曹仁、吕常、庞德等部共计约一万人左右。而随后于禁带去了三万人。

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

襄樊魏军兵力应为四万多人。

这个兵力占据了优势,可以说是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但优势并没有转化为胜利。在于禁和曹仁的相互牵制下,大家谁都难买谁的账,根本就无法采取行动。

最后双方只得选择一个折中方案:于禁离曹仁远一点驻扎,双方各自形成一套体系,井水不犯河水。

于禁曹仁相距较远

于禁所驻扎的位置,《水经注》卷 28《沔水》所载于禁驻扎之城是邓城:

建安中,关羽围于禁于此城(邓城),会沔水泛溢三丈有余,城陷,禁降。庞德奋剑乘舟,投命于东冈。

邓城离樊城的距离,大约为6公里左右。照说这里有城墙适宜防守,双方能够成掎角之势,一起抵御关羽进攻。

这个安排乍一看似乎没啥毛病,但实际上却是很不靠谱。

后来徐晃率领人数和战斗力均处于劣势的新兵部队赶到后,都知道及时反攻:

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

于禁、曹仁还有庞德的军队,加在一起超过四万人。他们以四万人对阵关羽的三万人,却不仅不敢进攻,还采取了守势。

缺乏曹操的直接指挥之后,曹操驭将之道的短板充分暴露出来,双方将领彼此牵制,形成了“1+1<2”的效果。  

不仅将领发挥不了其作用,原有的问题一点都解决不了。邓城地势低洼容易遭到洪水袭击,但曹仁被温恢老爷子说准了,依旧对此类问题选择忽视。

人生地不熟,又和同僚相互顾忌,于禁的失败几乎就难以避免。

最后庞德战死,于禁投降:

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于禁的投降,是属于不战而降,他的三万人全都白给了:

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曹操对此极为痛心: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曹操之所以如此震怒,除了动摇了整个魏军军法的权威性之外,于禁还直接导致战场形势突然恶化。  

曹操本来就是派于禁去消耗关羽的。即便被水淹处于极端不利的态势下,如果于禁能够像往常一般严格遵循军法要求死战到底,宁死不降,那么就能够让手下三万人对关羽造成巨大的消耗。

连庞德战至最后一人,都让关羽颇为头痛,如果于禁也一样死战,那么关羽的三万人能够剩下多少还真的不好说。

但是于禁一掉链子,形势就大为不同了:

关羽三万人几乎没有什么损失,还收获了于禁的三万人,经过消化收编之后,可以跳过新兵训练直接当主力使用。

而樊城这边,魏军失去了于禁和庞德的军队,四万人仅剩下几千人。

于禁一投降,关羽直接拥有了将樊城守军围歼的巨大优势。

樊城危在旦夕。  

如果樊城一破,关羽将进入中原。于禁的投降就算是改变了历史走向。

成就了关羽的赫赫威名

现在还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于禁有没有翻盘改变命运的办法?

除了像庞德那样宁死不屈之外,于禁并非没有其他的办法:

既然双方互相牵制内耗,并且年老的曹操也没了主意,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各干各的。

大家都知道曹仁的指挥存在不少问题,那么干脆就不指望得到他的支持。

毕竟于禁是单独受曹操派遣去救援:

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

也就是说于禁是具备一定自主权的。那么以他的资格和威望,要独立行动没人拦得住他。

连地位远不如他的徐晃和赵俨都敢于抗命:

计北军不过十日,尚足坚守。然后表里俱发,破贼必矣。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军当之。

徐晃和赵俨认为形势不利,就不以卵击石了,等人到齐了再打。如果因为救曹仁不力而被军法处罚,那么罪责全由徐晃和赵俨承担。

徐晃按照计划稳步推进,逐步打出优势,并最终在曹仁的配合下,内外夹攻赶跑了关羽。

或许于禁能够当机立断采取果断措施,也不至于被关羽所俘虏,晚节不保落于悲惨的境地。

0 阅读:78

评论列表

吾之忠诚既荣誉

吾之忠诚既荣誉

2025-01-11 14:29

曹魏军权都只在曹 夏侯氏这些谯沛派手上 大权被稀释也是在曹休石亭大败第二年挂了后才有司马懿站出来和曹真相当 在曹真挂了后 才有胡 王 郭 诸葛 毋丘这些外姓掌控地方吧

品史学家江樵

品史学家江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