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写了刘宋第四位皇帝,最富争议、最难评说的宋孝武帝刘骏,本来打算继续写他的继任者,结果翻了翻史书,发现真没什么好写。
刘宋帝国在开国皇帝战神刘裕手里,疆域最广、军力最强、风头最劲,基本属于逮谁灭谁,没有道理讲,好比刚上市的股票,打着滚的往上翻;
到了他不争气的儿子刘义符手里,就开始显出颓势,被北魏强取了河南之地。不过那时刘裕刚死,惯性犹在,宋军的战斗力依然很强,北魏虽然侥幸得手,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刘义隆登基后,文治搞得有声有色,武功上一塌糊涂,三次北伐草草收场,活生生葬送了“元嘉之治”的大好局面,好比股票增发失败,股价连续跌停,国势遭遇重创;
刘骏继位前期,励精图治,实行全方位改革。又精心筹划,赢得了刘宋开国以来对北魏的最大胜利——青州大捷,重新将黄河下游南岸土地收入囊中。可惜后来奢侈堕落,英风不再,又因为品格上的诸多污点,落了个千载骂名,令人惋惜。
至于刘宋后来的历史,在那几位刘氏奇葩的统治下,真是比车祸现场还惨不忍睹。
但完全跳过不写,又不符合我一贯追求的系统性、完整性、延续性的写作风格。干脆换个思路,通过描写南朝萧齐帝国的开创者——齐高帝萧道成的一生,顺带把后面的历史讲了,也算是一举两得。
一、兰陵萧氏
萧道成,祖上很阔,而且不是一般地阔,他的二十四世祖,就是西汉开国三杰之一的萧何。
古代很多开国帝王喜欢捏造自己的出身门第,有的说自己是飞将军李广的后人,有的说自己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代,但是你叫他拿家谱出来,就含含糊糊、东拉西扯、疑点重重、语焉不详。
而萧道成的家谱却脉络清晰,谁生了谁,当过什么官,迁居到哪里,记载得明明白白,任谁都挑不出毛病。
学习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不能不对世家大族这个独特的历史现象有所了解。
这三、四百年间,决定中国走向的主要力量就是世家大族,按照唐代大儒柳芳的说法:
永嘉之乱后,江南地区以四大南迁侨姓,即: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陈郡(今河南周口太康)谢氏、陈郡袁氏、兰陵(今山东临沂兰陵)萧氏,以及吴中(今苏南浙北)四姓:顾、陆、朱、张为首;
关东地区以太原王氏、清河(今河北衡水故县)崔氏、范阳(今河北保定涿州)卢氏、赵郡(今河北石家庄赵县)李氏、荥阳(今河南开封祥符)郑氏为首;
关陇地区以陇西(今甘肃定西临洮)李氏、弘农(今河南三门峡灵宝)杨氏、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韦氏、河东(今山西运城万荣)薛氏、河东(今山西运城闻喜)裴氏、河东(今山西晋城沁水)柳氏、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杜氏为首;
此外,魏孝文帝易服改姓、仿造汉人建立鲜卑门阀,以元氏(原拓跋氏)、长孙氏(原拔跋氏)、宇文氏、于氏(原万忸于氏)、陆氏(原步六孤氏)、源氏(原秃发氏)、刘氏(原独孤氏)、窦氏(原纥豆陵氏)八姓高门为首。
纵观《北史》和《南史》,但凡叫得出字号的人物,基本上都脱不出这些世家大族的背景。萧道成出身的兰陵萧氏,就是其中的代表。
永嘉之乱时,兰陵萧氏举族南下,迁徙到了今天的江苏常州武进一带,就此定居下来,此地便被称为“南兰陵”。
萧道成的父亲萧承之早年在东晋当公务员,后来替刘宋王朝打工,是个挺不错的将领。
他有三件事值得一说:
第一,宋文帝刘义隆首次北伐失败,萧承之率几百残兵镇守历城(今山东济南),面对来势汹汹的北魏大军,唱出了历史上第一出“空城计”,为后世罗贯中写作贡献了素材和灵感。
事后,刘义隆让大将军檀道济好好提拔这个“活诸葛亮”,可惜萧承之比较老实,没跟檀镇南搞好关系,提拔的事就落了空;
第二,萧承之出任汉中(今陕西汉中)太守,当时割据梁州(今甘肃天水一带)的氐族首领杨难当投靠北魏,南下攻击萧承之的防区。
萧承之守土有责,率军在汉水沿岸与氐族军队浴血奋战。氐族士兵很有当年诸葛亮麾下“无当飞军”的风格,属于山地战的特种部队,身着犀牛甲,既轻便又刀枪不入。萧承之就命士兵用长矛刺中敌人后,再用大锤猛击,才将犀甲刺穿,于是氐人大败。
萧承之守住了汉中本来又该提拔,可惜他还是老实,跟掌权的彭城王刘义康又没搞好关系,提拔的事就再次泡了汤。
第三,刘义康失势后,被软禁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刘义隆派来看守刘义康的,就是萧承之。不过萧承之并没有借机报复和凌辱刘义康,对他还比较客气,后来刘义隆赐死刘义康,萧承之也没有参与。
以上事迹说明,萧道成的这个老爸,军事能力不错、品格也不错,这对萧道成性格能力的养成,应该产生了正面影响。
二、道成出道
萧道成生于公元427年,也就是刘裕建立刘宋7年后,他是萧承之第三个儿子,也是家里的老幺。
史书记载:“高帝姿表英异,龙颡钟声,长七尺五寸,鳞文遍体。”翻译成白话,就是长得与众不同,额头很高,嗓门很大,身高在一米八左右,且患有轻度遗传性角质层硬化病。
元嘉十七年,萧道成放弃学业,跟随父亲萧承之来到九江,职责是看守曾经权倾朝野的彭城王刘义康,这一年他十三岁,有没有当官,史书没有记载。
元嘉十九年,竟陵(今湖北天门)一带发生土著叛乱,刘义隆命十五岁的萧道成带领一支小部队去平乱,这是萧道成登上历史舞台的处子秀。
元嘉二十三年,刘宋军方实力派、雍州刺史萧思话镇守襄阳,主动招揽十九岁的萧道成进入自己的幕府,当上了左军中兵参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襄阳军分区参谋长。
顺便说一句,这个萧思话也出身南兰陵,是萧道成的同族宗亲,可见世族出身的政治资源还是比较多的。
元嘉二十九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病逝,宋文帝刘义隆趁机发动第三次北伐,宋军兵分三路,二十五岁的萧道成被编入了西路军。
他由襄阳入汉中,经褒斜道出陈仓(今陕西宝鸡),一路攻入关中,打到了距离长安八十里的谈提城(具体在哪不知道)。
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战绩,倒不是说萧道成战力如何强悍,主要还是因为人比较少,偷偷摸摸的,进展就比较顺利。
第二年,刘义隆被自己的太子刘劭和二儿子刘濬弑杀,北伐难以为继,萧道成只能打道回府,退回了南郑(今陕西汉中南郑)。
此后,刘义隆第三子刘骏起兵诛杀了大逆不道的大哥、二哥,登上了帝位,即宋孝武帝。萧道成被任命为建康令,也就是首都市长,一干就是十三年。
这段时间,刘宋名臣萧惠开评价萧道成说:“昔年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人们都佩服他的英武,如今看萧建康,表现还在曹操之上呀!”
少府萧惠开谓人曰:“昔魏武爲洛阳北部时,人服其英,今看萧建康,当过之耳。”——《南史·卷四·齐本纪上第四》
其实对萧惠开的赞美,我们还要理性看待,因为萧惠开同样出身兰陵萧氏,颇有亲戚夸亲戚之嫌。
而且曹操当洛阳北部尉时有很多牛逼事迹记载,比如五色大棒棒杀蹇叔这样的壮举,而萧道成在这十三年里,一个字的记载都没有。
其实,这十三年,恰恰是建康风云变幻的十三年,刘骏后期腐化堕落、胡作非为,他的继任者刘子业更是丧心病狂的暴君,刑杀大臣那是家常便饭。
身为建康令的萧道成,如果真像魏武帝曹操那么高调,恐怕早就枪打出头鸟,人头落地了。
所以,这一时期,萧道成应该是非常低调韬晦的,说是“忍者神龟”也不过分。
三、事业起飞
前面说了,刘宋的第六位皇帝刘子业是个暴君,考虑读者感受,他的事迹我就不写了。您如果实在好这口,可以自行百度“刘子业”三字。
公元466年正月初一,登基不满两年的刘子业被自己的手下亲信武士一刀砍死,享年17岁,结束了他荒唐罪恶的一生。他的叔叔湘东王刘彧继位,这便是刘宋第七位皇帝,史称宋明帝。
如果你以为刘彧登基,刘宋终于可以太平一阵子了吧?恰恰相反,因为刘彧登基,刘宋帝国彻底乱成了一锅粥。
刘彧是宋武帝刘裕的孙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儿子,宋孝武帝刘骏的弟弟,刘子业的叔叔。
刘子业担心刘彧这些年长皇叔抢夺他的皇位,就把他们全部囚禁在京城,百般虐待,残酷迫害,手段令人发指。
刘子业死后,刘义隆的儿子们逃出囹圄,重获新生,就推举最年长的刘彧继位,是不是顺理成章没毛病?
但刘骏的儿子们,也就刘子业的弟弟们,却都在外领兵镇守州郡,这些小皇子们见叔叔刘彧登基,立即炸了锅:“刘子业死了,应该在我们之中另立新君,凭什么你老小子登基呢?”
历来儒家正统讲究的是“父死子继”,只有匈奴、鲜卑、突厥这些夷狄才实行“兄终弟及”,你刘彧登基,完全就是大逆不道!
第一个挑头的是孝武帝刘骏第三子、江州刺史刘子勋(老二刘子尚已经被刘彧杀掉了),他在江州长史邓琬和雍州刺史袁顗的拥护下迅速登基,建年号“义嘉”,号召天下州郡共同出兵讨伐建康的刘彧伪政权。
檄文一出,迅速赢得了各地宗王、军镇的支持,一场刘义隆的儿子与刘骏的儿子这叔侄两代人之间的战争就此全面爆发,史称“义嘉之难”。
宋明帝刘彧当时的处境极为艰难,只拥有建康及周边一两个郡的地盘,实力不及侄子刘子勋的十分之一。史书说他“号令不出建康百里之地”,可谓是风雨飘摇、危如累卵、朝不保夕、眼瞅玩完。
但刘彧却创造了奇迹。
他依靠数量不多但极为精锐的台军,也就是戍卫建康台城的禁卫军左支右挡、由弱转强、越战越勇,居然耗时十个月,成功击败了声势浩大的刘子勋军事集团。
连后世毛主席都曾感慨地说:“刘彧据建康,四方皆反。内线作战,以寡对众,以弱敌强,终于全胜,可谓奇矣。”
刘彧之所以能创造奇迹,在于他的一系列正确举措:
一是重用极富智谋的大臣蔡兴宗为他制定战略规划、统筹全局,蔡兴宗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在当时发挥了定盘星、压舱石的作用;
二是放权给几个弟弟如刘休仁、刘休祐等,让他们领兵平叛。这些弟弟大都三十多岁,年富力强,过去又曾长期镇守一方,比那些十几岁的侄子们更有威望和人脉。
三是果断启用了沈攸之、吴喜、刘勔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禁军将领,这其中就有本文的主角——已经三十九岁的萧道成。
可以说,平定“义嘉之难”是萧道成真正跃上历史舞台,从龙套变身配角的关键一步。
当时平叛的主角是名将沈庆之的侄子沈攸之,他负责正面战场。萧道成知名度不高、资历也浅,所以只率一支偏师去讨伐建康东面的次要敌人,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寻阳王刘子房。
萧道成虽然兵少,干劲却很大,在晋陵(今江苏常州)一日连破叛军十二座营寨,干净利索地生擒了刘子房。
同时,刘子勋的江州系大将张淹率重兵从江西突入浙江,准备去掏建康的后路,萧道成又奉命阻击。
由于朝廷精锐都集中在长江沿线,萧道成的部队装备非常简陋。萧道成就命军士用竹子和棕叶制作马匹具装,远远看去就像真的一样,又命全军趁夜举火,漫山遍野,声势惊人,叛军以为中了埋伏,于是狼狈溃退,萧道成再立新功。
时朝廷器甲皆充南讨,帝军容寡阙,乃编棕皮爲马具装,折竹爲寄生,夜举火进军。贼望见恐惧,未战而走。——《南史·卷四·齐本纪上第四》
顺便说一句,萧道成之所以坚定地站在刘义隆的儿子一边,而不是刘骏的儿子一边,我认为跟刘义隆历来重视世族,而刘骏却大力提拔寒门庶族有很大关系。
刘骏、刘子业在位的十三年,萧道成始终被按在建康令这样一个不上不下、不尴不尬的位置上,人的一生有几个十三年?要说萧道成心中没有怨气,显然是不可能的。
萧道成的政治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江南世家大族的倾向,这恐怕也是刘彧能以弱胜强、逆风翻盘的重要原因之一。
连续胜利使原本籍籍无名的萧道成名声大噪,引起了刘彧的重视,正好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对后世南朝影响巨大的大事件——徐州刺史薛安都谋反,给了萧道成更上层楼的机会。
薛安都,这位后世名将薛仁贵的祖先,当时的天下头号猛男,其实是个很难评说的人。
他在河东起义,反抗北魏暴政,兵败之后千里走单骑投奔了刘宋;后来在元嘉北伐中浴血奋战、一骑当千、勇不可当,立下了赫赫战功。以正统观念看,这位仁兄一直是忠肝义胆的正面形象。
可惜,这次薛安都在“义嘉之难”中选错了站队,他跟绝大多数人一样,把宝押在了刘子勋身上,而刘子勋却不争气,被刘彧灭掉了,薛安都的处境就有些尴尬。
本来败了就败了,当时支持刘子勋的多了去,很多曾拥护过刘子勋的州郡大员都归顺了刘彧,偏偏薛安都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重新投靠北魏。
历史上管这种反复横跳的人有一个专用形容词,叫“轻于去就”,薛安都就是这种人。
当然,薛安都的反宋投魏也有刘彧措置不当的原因。
当时蔡兴宗认为,以朝廷名义给薛安都发一份诏书,让薛安都宣布归顺就可以了,不必大动干戈。可大获全胜的刘彧却昏了头,打算派大军向徐州进发,想通过炫耀武力让薛安都屈服。
蔡兴宗苦苦劝谏,刘彧不听,还得意洋洋地问萧道成:“老萧,你觉得我这一招,对薛安都管用吗?”
萧道成老老实实地说:“薛安都百战宿将,这样做会伤害他的自尊,还会使他怀疑朝廷要对他下手。徐州是淮北重镇,又毗邻魏国,兵力强大,无论是攻是围一时间都难以取胜,万一他铤而走险,投降魏国,必将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这个时候的刘彧已经昏君本色大爆发,对正确建议一概不听,还是坚持武力收回徐州,结果果然不出蔡兴宗、萧道成所料,薛安都一怒之下,反宋投魏。
徐州兵是刘宋的精锐部队,兵员素质和装备器械都是最好的,而且拥有宋军里少见的成建制骑兵部队。
薛安都派侄子薛索儿率步骑一万,四面出击,先后攻克下邳(今江苏徐州邳州)、泰山(今山东泰安)、青州(今山东潍坊)、兖州(今山东济宁),朝廷连续派出多路大军镇压,都被薛索儿击败,多名将领战死。
徐州军纵横黄淮、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甚至准备南渡淮水,兵锋直指江淮,形势变得比刘子勋叛乱时还要严峻。
危急时刻,刘彧加封萧道成为使持节、假冠军将军、都督青徐兖冀诸军事、南兖州刺史,赶赴淮阴(今江苏淮安淮阴)御敌。
萧道成率手下大将王敬则、陈显达、张敬儿、桓崇祖等尽锐出击、奋力死战,先后在淮阴、钟离(今安徽滁州凤阳)两地大破薛索儿的徐州兵,薛索儿兵败被杀。
薛安都见战事不利,派出使者赴平城(今山西大同)求见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就是孝文帝元宏的老爸,表示愿意将刘宋的青州、兖州、徐州献上。
拓跋弘大喜,立即派镇东大将军、博陵公尉迟元率鲜卑铁骑南下,驰援薛安都,并迅速接手黄淮三州。
应该说,萧道成运气是极好的,魏军南下之前就被调回了建康,成功躲过一劫,前敌总指挥被沈攸之代替。
北魏大军来到徐州,与薛安都强强联手,在吕梁山(今江苏徐州铜山)大败宋军,魏军斩首数万,宋军伏尸六十余里,沈攸之单骑逃脱。
可惜宋孝武帝刘骏辛辛苦苦夺回来的青州、兖州完全丢失,还倒贴进去淮北第一重镇徐州。
自此,黄淮地区再也不归南朝所有,北魏疆域成功扩张到淮河北岸,北强南弱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虽然此后南梁的陈庆之、裴遂,南陈的吴明彻都曾北伐夺回过徐州,但都只是昙花一现,徐州由南朝的北伐基地,变成了北朝南侵的跳板。
再加上34年后,南齐的南兖州刺史裴叔业投降北魏,献出了寿阳(今安徽淮南寿县),北魏疆域进一步扩张到淮河以南。
我个人认为,这两次南朝边镇大将投降北魏,是南朝历史中俱有标志意义的两件大事,而且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薛安都出身河东薛氏,而裴叔业出身河东裴氏,两人都是当世名将,也都为南朝立下过赫赫战功。
这也不得不引发一个思考:为什么在北朝屡屡出现汉人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情况,而南朝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哪怕一次胡人掌权的案例?
更想深一层,为什么北朝可以持续汉化,充分吸收汉人的文明和成果,而南朝却不可以胡化,学习胡人优点,吸收北人精华呢?
如果说胡人落后野蛮、一无是处,那又如何解释北朝内斗不断甚至分裂,却还能始终保持对南朝的碾压呢?
扯得远了,说回萧道成。
沈攸之大败而归,萧道成又被顶上火线,再次坐镇淮阴。
而北魏这个时候正处于文明冯太后与大权臣乙弗浑矛盾最尖锐、斗争最激烈、马上就要刺刀见红的关键时刻,也无心与刘宋缠斗,国际形势渐渐趋向缓和。
此后宋明帝刘彧坐稳了皇位,开始在昏君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一发不可收,具体事例就不讲了,反正就是屠杀功臣和宗室亲王、大肆奢侈享乐、私生活糜烂等等,破事一大堆。
但有两件事还是不得不提:
第一,试探。
京城流传谣言,说手握重兵的萧道成有帝王之相,将来会篡位当皇帝。刘彧坐立不安,命冠军将军吴喜带了一壶酒去前线“慰劳”萧道成。
史书记载:萧道成戎装佩剑,全副武装出迎,端着酒生怕有毒不敢喝,甚至还打算跑路。
这时,吴喜偷偷告诉他:“老萧,放心,酒里没毒。”又当着萧道成的面喝了一口,萧道成这才把酒喝下。
吴喜回到建康,向刘彧汇报,说萧道成坦然喝下赐酒,良心大大滴好,刘彧这才放了心。
明帝嫌帝非人臣相,流言当爲天子,遣喜持酒赐帝。帝戎服出迎,惧鸩,不敢饮,将出奔,喜告以诚,先饮,帝即酌饮。喜还,明帝乃悦。——《南史·卷四·齐本纪上第四》
这件事说明,萧道成已经成为刘宋政坛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而且在朝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团和私人班底,为将来更上层楼奠定了基础。
第二,回京。
公元471年,44岁的萧道成接到回京任职的旨意,他手下一班人劝他不要赴京,免得像当年檀道济一样遭遇毒手。
萧道成考虑再三,对手下说:“陛下这些年已经把宗室诸王杀得差不多了,太子又还在幼年,他这个时候应该是想找人辅佐太子。我应该立即启程,否则就会引起陛下的猜疑。而且现在形势很微妙,咱哥们要努力呀!”
这番话除了说明萧道成的政治敏锐性很强,政治眼光很准外,也第一次流露了他的异志——“也该是我萧道成配角变主角的时候了!”
果然,萧道成入京第二年,在位五年的宋明帝刘彧驾崩。
临终前,刘彧命萧道成为侍中(宰相之一)、右卫将军领石头戍军事(负责京城外围防务),与尚书令袁粲、护军将军褚彦回、领军将军刘勉同为顾命大臣,时人称为“建康四贵”。
四、登基称帝
宋明帝刘彧死后,刘宋帝国迎来了第八位皇帝,时年9岁的刘昱。
史书记载,这位小哥比之前的刘子业更残暴,更荒淫,更视人命如草芥,破事也是一大堆。
但我总觉得有点奇怪,刘昱毕竟只是一个半大孩子,任性胡闹或许是有的,但残暴到那种地步,实在有些难以理解。
再加上萧道成就是踩着他的尸体登上的帝位,不能不让我怀疑史书的记载有捏造抹黑之嫌。当然,也仅仅是怀疑,毕竟没有考古依据,只能采信史书的记载。
而且,刘昱到底是真的荒淫残暴还是被恶意抹黑,对历史进程来说没什么差别,也没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刘昱登基后,并不信任老爹留给自己的四位顾命大臣,却宠信自己身边的几个佞臣如阮佃夫、杨运长、王道隆等,这些人欺上瞒下,弄权枉法,搞得朝中乌烟瘴气,这就勾起了十八皇叔、桂阳王刘休范的活思想。
“既然我大哥刘劭、三哥刘骏、十一哥刘彧都当过皇帝,那我是不是也有机会呢?”
公元474年,刘休范以“清君侧”的名义,从江州起兵,昼夜疾进,直扑建康。江州军顺风顺水,很快便攻至建康西南的新林,朝廷为之震动。
负责京城外围防务的萧道成责无旁贷,率军出屯新亭,与高道庆、陈显达、王敬则等心腹将领一道与叛军大战,但战况胶着,难分胜负。
萧道成麾下有一支“三齐神箭手”部队,射技精湛,每发必中,江州军虽兵力强大,却始终难以接近城垒。
而刘休范这个刘义隆唯一在世的儿子,也是一朵爱作死的奇葩,他打算靠前指挥,激励士气,就坐着轿子到城南一边饮酒、一边瞭望,这份装B功夫也是没谁了。
萧道成手下有个猛男叫张敬儿,他见有机可乘,便出城诈降。刘休范大喜,将他招至身边,询问城中布防。张敬儿乘刘休范不备,突然夺下他的配刀,一刀将其斩首,刘休范大军立时崩溃,建康转危为安。
这场闹剧其实很有些疑点,刘休范大军来得太过顺利,轻而易举就打到了建康城下。再联想到萧道成以集中兵力为由,把建康城内以及皇宫台城的禁卫军军权一股脑地掌握到了自己手中,不能不令我对萧道成产生“养寇自重”的怀疑。
当然,我没有依据,纯属瞎想,如果写历史小说,倒是可以大大地演绎一番。
总之,通过平定刘休范之乱,萧道成掌握了绝大部分建康军权,其他三辅臣的权力也渐渐转移到了萧道成的手中。
此后,就发生了著名的“射肚脐事件”。
话说有一天,小皇帝刘昱闯入萧道成府中,萧道成正在午睡,因为天气太热,大肚腩露在外面。
刘昱觉得好玩,就把萧道成叫醒,在他肚子上画了个箭靶,打算用箭射萧道成的肚脐眼。
萧道成吓得汗流浃背,用笏板挡住肚脐,连声哀求:“陛下饶命,老臣无罪!”
萧道成的心腹卫士王天恩急中生智,跪在刘昱面前说:“陛下,萧大将军的肚子这么大,的确是难得的箭靶,如果一箭射死,以后就没得玩了。不如改用圆骨箭,射不死人,下次可以接着射。”
刘昱一听觉得有理,便换了圆骨箭,然后一箭射中箫道成的肚脐眼,哈哈大笑道:“我射得怎么样?”
众人都看傻了眼,王天恩却赞道:“陛下神箭,一射即中,不用再射了!”刘昱这才得意洋洋离去。
王天恩曰:“领军腹大,是佳射堋;一箭便死,后无复射;不如以骲箭射之。”帝乃以骲箭射,正中其齐,投弓大笑曰:“此手何如!”——《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四卷》
这件事,看似搞笑,其实非常违背逻辑。
第一,萧道成身为当朝重臣,他的府邸没有七重也有五重,占地面积绝不会小,府中也不可能没有卫士和仆人,怎么可能任由皇帝走进寝室?
第二,刘昱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如果要杀萧道成,怎么可能这么儿戏?
第三,萧道成武将出身,一世征战,又是在自己的主场,府中还有一大票死忠,怎么可能如此束手待毙?
此后史书还有多处关于刘昱准备干掉萧道成的记载,比如有一次,刘昱命人纵火焚烧萧道成府邸,自己则带人堵在府门口,等萧道成逃出来时好砍死他。
萧道成却再次展现“忍者神龟”风范,安睡床上,就是不动,于是刘昱计划失败,只好骂骂咧咧走了。
帝在领军府,苍梧自来烧之,冀帝出,因作难,帝坚卧不动,苍梧益怀忿恚。——《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四卷》
其实我们只要仔细推想,就会觉得这段记载非常荒诞,漏洞百出,真有点拿读者当傻子的感觉。
当然,如果把这一切看成是萧道成为了弑杀刘昱提前作的舆论铺垫,还勉强解释得通。
后来就是萧道成的反击了。
史书记载,萧道成先是派心腹干将王敬则重金收买了刘昱的贴身侍卫杨玉夫、杨万年等二十五人,同时让另一心腹垣崇祖将自己全家老小带到驻防边境的皇甫肃军中,一旦自己失败,就让垣崇祖带着他们投靠北魏。
公元477年七月七日,刘昱前往城外参加跳高比赛,比赛结束后前往青园尼姑庵游玩,晚上又跑到新安寺,偷了一只狗在寺里杀了,逼僧人昙度和他一起喝酒吃狗肉。
酒足饭饱的刘昱准备睡觉,由于当天是七夕,刘昱临睡前对杨玉夫说:“你就守在庭院里等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看见了就立即叫醒我,看不见我就杀了你。”
杨玉夫唯唯诺诺,满口答应,结果当晚就和杨万年将睡梦中的刘昱斩杀,刘昱死时尚不满十五岁。
杨玉夫将刘昱的首级交给王敬则送到萧道成府前,王敬则大声敲门,但萧道成极为紧张,怀疑是刘昱派来的军队,坚决不开门。
王敬则只好把刘昱的头颅从高墙上丢进府内,萧道成用水洗干净仔细辨认,确认是刘昱本人,这才率领全副武装的军队出府,直入皇宫。
萧道成找到皇太后王贞风,以太后名义下诏将刘昱废为苍梧王,同时迎宋明帝刘彧第三子,年仅9岁的安成王刘准为帝,这就是刘宋第九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宋顺帝。
萧道成以刘准名义加封自己为太傅、侍中、司空、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完全掌握刘宋军政大权。
后面的事,大家都熟得很,非常流程化。
公元478年九月,宋顺帝封萧道成为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享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三大特权,是不是很熟悉?
公元479年三月,宋顺帝封萧道成为相国、总百揆,加九锡,进位齐国公。
当年四月,宋顺帝再次晋封萧道成为齐王,冕十二旒,建天子旌旗,乘金根车,御六马,这时瞎子都知道,老萧同志要玩一票大的了。
四月十六日,萧道成派王敬则率军入宫,逼宋顺帝刘准禅位,刘准当然只能服从,并说出了那句千古流传的名句:“愿生生世世,再不生于帝王家。”
历时四十九年的刘宋王朝彻底终结,五十二岁的萧道成登基称帝,南朝第二个朝代——萧齐应运而生。
五、一个好人
萧道成在皇位上只坐了三年,就驾崩了。
他在位时间虽短,但干得还不错,是一位有作为的好皇帝。
首先,他很关心百姓疾苦。
登基后,他革除了刘宋后期的诸多暴政,精简国家公务员,禁止王公大臣封山占水,与民争利。大幅减免赋税和徭役,安抚流民,整顿吏治,休养生息,使百姓生计得以恢复。
其次,他很节俭。
虽然此前的刘裕、刘义隆以及北朝的拓跋焘也很节俭,但都没有达到萧道成的程度,他不仅将宫中的金、银器具全部用铁器替代,衣服上的玉佩、锦绣统统取消,而且推而广之,连民间都禁止使用华丽饰物,反对铺张浪费、弘扬艰苦朴素的力度,只有后世隋文帝杨坚才能企及。
萧道成最为人称道的名言就是:“使我临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
再次,他很有才。萧道成学识渊博,极有文采,且擅长草书和隶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同时萧道成还是一位围棋国手,史称“弈棋第二品”,著有《齐高棋图》二卷,是历史上首位亲自著作围棋教程的皇帝。
擅长围棋的人,往往心思周密、谋定后动,纵观萧道成的一生,也可以看成是步步为营、精妙布局的一盘大棋。
最后,他比较宽仁。
萧道成这个人,在开国皇帝里面算相对比较好脾气的一个,虽然也诛杀了不少刘宋宗室,但总体而言,并不算心狠手辣。
当年刘休范起兵作乱,声势浩大,朝中很多大臣暗中写信给刘休范表示忠心。刘休范死后,萧道成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毁,一个都没有追究。
如果说这只是萧道成上位时的收买人心之举,那么他登基后跟臣子下棋,有时想悔棋,臣子都敢拉住他的胳膊不让他悔,可以看出萧道成平时待人的确是比较随和、宽厚的。
包括他在临终前谆谆告诫太子萧赜:“你一定要吸取晋朝以及刘宋皇族手足相残的教训,在爱护兄弟亲人方面以身作则。只有国家政治稳定,经济才会复苏,百姓才会安居乐业。”
回顾萧道成的一生,总体走得是比较顺利的。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世族出身,起点较高,后期把握住了刘子勋、刘休范两次大规模叛乱的机会,成功掌权。
萧道成的起家之路,比起白手打天下的宋武帝刘裕、陈武帝陈霸先要平坦好走得多,甚至也缺少梁武帝萧衍钟离大战那样史诗级胜利的光环加持,在南朝开国四帝中,是最平凡的一个。所以,别人的谥号都是“武帝”,而萧道成却是“高帝”。
不过,他能审时度势、稳步进阶,该蛰伏时蛰伏,该进取时进取,一生几乎从不犯错,这种稳健的风格也很令人钦佩。
而且功成名就后,还能戒骄戒满、奉行节俭、爱惜民力、重视亲情,那么明君之称,也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