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468):两年,天下无贼!

六十秒历史 2024-07-01 14:43:42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260)

李亨的核心小圈子里,李泌是主要谋士,正是他提出,把朝廷南下迁往彭原。

这么做的好处,一是南方来的钱粮不用运那么远去灵武,二是逼近长安,壮大气势,同时方便集结兵力反攻。

李泌在彭原有一个著名的讲话,叫‘彭原对策’,对天下大势作了一番分析,类似诸葛亮的‘隆中策’。

当时李亨问他:“现在敌人这么强大,我这复国大业,啥时候能成啊?”(‘今敌强如此,何时可定?’)

李亨这么问,有一个背景。

刚到彭原时,朝廷曾经组织过一次反攻。据说是宰相房琯自告奋勇,要求带兵收复长安。李亨很高兴,要人给人、要兵给兵,老将王思礼派去给他当副手,李光弼的弟弟、朔方将领李光进也带部队参战。

动静挺大,结果很惨。

至德元年(756)十月,在长安附近一个叫陈涛斜的地方,两军相遇,房琯被叛将安守忠打得大败。

双方发生两次战斗,第一次官军‘死伤者四万余人,存者数千而已。’第二次伤亡没说,但全军分为南、北、中三个兵团,南兵团和中兵团的司令都投降了敌人,可见损失惨重。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消息传来,李亨大怒,‘李泌为之营救,上乃宥之,待琯如初。’

这是一个挺奇怪的事。

奇怪之一:叛军强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哥舒翰那些名将都吃了亏,为啥要用一个从来没带过兵的房琯?

部队使用也不对头。南兵团和中兵团司令都是不知名的低级将领,不可能让他们统领朔方主力;李光进是北兵团司令,虽然是李光弼的弟弟,但资格浅,也不可能带朔方主力。打长安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不用主力?

答案是李亨有私心。

这个私心,体现在司马光关于找外援的那句话里:

“上虽用朔方之众,欲借兵于外夷以张军势。”

话说得有点含蓄,但意思是清楚的:一定要用朔方军,但一定不能只用朔方军。

李隆基做大做强节度使,结果是什么?朝廷空虚、武将造反,自己狼狈逃出长安。任何一个接班人的正常反应,一定是想办法扭转这种失控的局面。

扭转无非两手:一手限制、压缩,直到最后消灭节度使;一手培养新的、皇帝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

李亨为什么找回纥借兵?嘴巴上说壮大力量,背后有个理由不方便说出口:不能让朔方军独占功劳。

他用一个文官出身的房琯、派一支七拼八凑的队伍,执行一项最艰巨的任务,无非因为一个简单的想法:任务牵引,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打造一支直属于朝廷的军事力量。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在强大的叛军面前,房琯的部队根本不堪一击。

奇怪之二:李泌讲了什么好话,能让房琯免受处分?

一家伙伤亡四万多人,好容易积攒一点家底,全给败没了,轻飘飘几句话就能解决?

因为房琯是背锅侠。

史书讲房琯主动要求打长安,其实是替李亨开脱。这么大的事,不可能房琯作主,实际上,他是皇上打造直系部队这一思路的执行者。

执行不好,当然有错误,但靠他那点力量,打败叛军除非奇迹,奇迹是不容易出现的,所以不能过多责怪房琯。李泌的作用,无非强调几句房宰相也不容易,肯担当态度是好的,等等。

这边反攻长安失败,那边史思明又在河北攻城掠地,难怪李亨要叹气:这乱哄哄的,啥时候才是个头哇?

面对老板的疑问,李泌显得胸有成竹,立刻给了一个坚定的回答:两年,天下无贼!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0 阅读:20

六十秒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