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477):尘埃中的箭,被屠杀的恐惧

六十秒历史 2024-09-02 01:42:04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269)

至德二年(757)十月十五日,新店大战爆发。

新店在三门峡西边,叛军选这个地方,肯定是对自己有利,这也是防守方一种优势。

当然官军也不是没办法,战前,作了一些准备:“回纥引军旁南山搜伏,因驻军岭北。”

南山不是战场南边的山,而是指崤山,就是叛军布防的山。这句话的意思:派回纥骑兵到阵地附近作武装侦察,顺便在敌人后方埋伏下来。

去年哥舒翰就吃了侦察不细、被敌人从侧翼包抄的亏,郭子仪这回吸取教训,不但防止敌人包抄,反而准备包抄敌人。

战斗当天,叛军依山而阵。郭子仪指挥部队正面冲击,冲了好几次,不但没冲垮敌人,反而被赶下了山。

关键时刻,伏兵派上了用场。

这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就简单说,伏兵从敌人背后进攻,两面夹击,敌人大败。

另一种说敌人也派了伏兵,和官军派出的伏兵交上手了,虽然最后把敌人伏兵消灭,但影响了从背后进攻敌人的时间。这个可能性很大,因为战术大家都差不多,之前香积寺之战,叛军也是‘先伏兵于营东’,没理由这次突然变老实了。

虽然耽搁了时间,但在官军崩溃之前,回纥伏兵赶到。关于这一段,《旧唐书·郭子仪传》写得最生动:

“(回纥)师驰至其后,于黄埃中发十余箭,贼惊顾曰:‘回纥来!’登时大败,僵尸遍山泽。”

也不知道漫天尘沙中,怎么辨认出是回纥人的箭。总之一听回纥人来了,香积寺的惨败、被屠杀的恐惧,顿时让叛军丧失斗志,一窝蜂争相逃命,被杀得落花流水。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这一败,洛阳无险可守,直接暴露在官军的兵锋之下。而且安庆绪把赌注都压到这个地方,想守,也没兵了。

严庄赶紧派人到洛阳告急,十六日晚,安庆绪仓皇出了洛阳城,逃往河北。走之前,“杀所获唐将哥舒翰、程千里等三十余人,许远死于偃师。”

十月十八日,广平王李俶率军进入东京洛阳。

自天宝十四年(755)十二月十二日洛阳失守,一年零十个月后,两京收复,唐朝的复国大业,算是取得决定性胜利。

打完洛阳干什么?

收兵。

之前李泌说过,先打两京的话,打完天气转热、部队疲劳,另外又捞了不少战利品,就不想再打了。

李泌原计划春天行动,结果推迟了半年,天气倒是没热,缴获的确不少,打也是确实没再打了。

先说缴获。

准确来讲不应该叫缴获,叫抢夺。

打长安之前,李亨跟回纥签了个辱国条约:‘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打下长安后,回纥军准备进城收割,这时李俶站了出来,说还是先别抢了,你这一抢,洛阳人民知道了,不是要和叛军坚守到底?不如到洛阳再落实协议,怎样?

元帅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于是推迟到收复洛阳,大抢一顿:

“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

据《新唐书》说,抢了三天还不够,李俶很头痛,只好又找洛阳百姓,凑了一笔巨款送上,这才满意。

再说不打的问题。

回纥兵不想打好理解。他们总共来了四五千兵,打了两场恶战,还能剩下多少人?在洛阳捞了这么多,口袋都装不下了,再打下去,有钱赚没命花,谁干?

官军为什么不打?

因为打不动。

黄永年先生说:“两京易收,河北难取。”两京是安禄山造反后新打下的地盘,丢了就丢了;河北是叛军老婆孩子家小所在,拼了命也要守住。官军打两京都那么困难,两次战役都是险胜,回纥兵一走,能打下河北?

《剑桥中国史》有一个差不多的说法:

“在收复洛阳后不久,朝廷实际上停止了主动的军事行动。它的资源暂时耗尽。朝廷的政治家们认识到,叛乱者此时虽被牵制在河北,但仍十分强大,不能一举消灭。总之,普遍的期望是:最坏的逆境已经结束,唐皇室已被保存下来,现在可以进行必要的重建工作了。”

这段话里,有两个说法点得很准:一是资源耗尽。打仗最花钱,靠年初从南方运来的钱粮,十五万大军坚持了大半年,已经相当不容易。打下洛阳后,从李亨到郭子仪,肯定有一个评估,这个评估报告我们现在看不到,不等于没有,从后续行动看,不难猜出报告的结论:必须休整。

二是重建朝廷。

朝廷不是在灵武就重建了吗,为什么又提“必要的重建工作”呢?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0 阅读:0

六十秒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