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休请黄檗为佛像取名,黄檗直呼其名,裴休当下领悟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3-07 20:50:44

公一日拓一尊佛于师前,跪曰:“请师安名。”师召曰:“裴休。”公应诺。师曰:“与汝安名竟。”公礼拜。

——《五灯会元》第四卷黄檗希运禅师

白话直译:

有一天,裴休托了一尊佛,跪在黄檗希运面前说:“请师父为这尊佛取一个名字。”

黄檗希运禅师于是对着佛像唤裴休的名字:“裴休!”

裴休听见黄檗希运喊他的名字,本能的应声道:“在。”

黄檗希运说:“名字取好了。”

裴休领悟,随即向黄檗希运禅师礼拜。

鉴赏评说:

裴休是唐朝中晚期名相,盐税改革者之一,大中六年(852年)八月,裴休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裴休任洪州刺史时,结识了黄檗希运禅师。他对佛教信仰相当虔诚,虽身居高位,却两次礼请黄檗禅师于钟陵(842年)、宛陵(848年)说法,他日夜问法,精勤不休,笔记其言。

由裴休记录并整理编著的《传法心要》是理解黄檗禅风的重要资料。其中就包括《黄檗禅师传心法要》、《黄檗山断际禅师宛陵录》等。

在中国佛教史上,裴休有“宰相沙门”的美称,在禅宗史上,他与同时代的庞蕴、白乐天、李翱、陆亘等人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这则公案中,裴休请黄檗希运为佛像取名,其意义与问:什么是佛、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是一个意思。

这个问题是不可外求的,只能自己体悟,无论是谁,无论怎么解释,都仅仅是自己的认知而已,都不是那个真相。因此,在禅宗来说,这属于“不可说”的范畴。在所传的禅门公案中,同样的问题被问及不下300次,但禅师们都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

虽然“不可说”,但禅师们都是好心人,总要说点什么来引领弟子去体悟那个“不可说”的东西。所以才有禅师们给出的五花八门的答案,但都不是真相,仅仅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顺着手指能否看见“月亮”则在于弟子自己了。

所以,修行与觉悟是非常私人的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为外人道也。

面对裴休的提问,黄檗希运肯定是要回答的。但又不能直说佛是什么、佛性是什么,因为这些都不是形而下的问题,是不可明确描述与定义的。

于是,黄檗希运就对着佛像喊裴休的名字,而裴休听见师父呼唤自己的名字,则自然而然的应声作答。

在呼唤与应答的现象中就蕴藏佛法深意,至于是什么意,只有当事人在当下之境自己体会了。不管后人如何解读禅门公案,都不是当事人的体悟了,因此不存在谁对谁错、谁好谁坏的差别。

黄檗希运的那一声对裴休的呼唤,仿佛在说:佛,不是存在于那尊佛像中,而就在裴休自己的心里。脱离内心的一切外求都得不到真相,住于外相的都不是佛。

那裴休体悟到了吗?

当裴休不由自主的应声“在”的那一刻,他体悟到了佛性的存在。

“我为什么会应答呢?”、“是谁在让我应答呢?”

很显然,不是我的大脑要应答、也不是我的嘴巴要应答,而是有一个指挥大脑、嘴巴的“主人”在,它在支配我的身体,生起一切的“身、口、意”。

大脑在想、嘴巴在说、身体在动,它们都仅仅是被指挥的“结果”,而不是自主的,而驾驭大脑、嘴巴、身体的那个“主人”就是佛性。

我裴休在,那个“主人”就在。它无形无相,不可见、不可描述,但我知道它一直与我同在,否则我为什么要问、要动、要听、要应答呢?

假如没有那个“主人”的指挥,人的这个实体是不会灵动起来的,就和木偶无异。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在自己的“主人”的驾驭下才灵动起来的。

比如说:游戏玩家就是游戏角色的“主人”,也可以把他说成是游戏角色的佛性。游戏角色就如同人的身体,在佛性的驾驭下而完成各种各样的操作。只要游戏角色在“动”,就知道游戏玩家的必然存在。

“蝶恋花、蜂采蜜,狗啃骨头猫抓鱼”和裴休在回应黄檗希运的呼唤不都是一样的吗?都是佛性在推动。

但是,人是看不见佛性的起源和终结的,因为让人思考的那个东西就是佛性。你在思考的时候“它”已经在了,所以你不知道“开始”。你也不可能知道你不存在之后的事,所以你不知道它的“结束”。

对于人而言,那个“主人”不生不灭,你只知道它一直都在,却永远无法得知“来自何处,去向哪里”。因为,当没有那个“主人”时,你已经无法思考及任何行为了。

只有人体与佛性分开时,你才能“看见”那个主人的存在,但悖论就是:人体与佛性一旦分开,你已经无法“看”了。所以,对于人体而言,佛性是不生不灭的。

就好比:只有外界进入人的心里时,人才能感受到外界的真实;但同时,形成了人对外界的认知,却不再是外界的真相了。人只有通过心来照镜子而呈现外界,而呈现出来的注定是镜像而非那个本体了。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就是这个意思。对于人而言,走进内心的事物才能算“存在”,但它“存在”的同时注定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它了,而是人心的投影。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外界的真相,人是永远也无法得知的,就如永远看不见自己的那个“主人”一样。

当裴休应答之后,黄檗希运说:“名字取好了。”

言下之意,“你看,让你应声的那个东西就是佛性,你体悟到它的存在了吗?”

但这个话不能直说,说出来就失去活力了,就把佛性进行了定义。规定即否定,只要说那是什么,也就意味着其他的都不是。

比如黄檗希运如果说:让你应声的那个东西就是佛性。那让裴休思考的那个是不是佛性?让裴休问“请师安名”的那个是不是佛性?

这样就会无穷无尽的说下去,一切自然的显现都是佛性的显现。所以,佛性不是某“一”,而是无处不在。既然什么都是,那就没有唯一答案,说答案就没有意义了。

因此,禅师所说的,你不能从他们的话语中直接得到答案,而是体悟“言外之意”方能体悟真相。

当黄檗希运说出“名字取好了”之时,裴休随即礼拜。

裴休为什么会礼拜?让裴休礼拜的是谁?这不都是佛性的当下显现吗!执于裴休体悟到了什么,则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16 阅读:384
评论列表
  • 2024-05-14 12:22

    佛在你自身,开悟就成佛。至于悟什么?各说各话

    用户13xxx10 回复:
    所以说佛扯么
  • 2024-06-01 15:35

    忽悠拿点出息出来,连善恶都不分,你们还有脸说教?

  • 2024-03-08 01:08

    阿弥陀佛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