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中的《道德经》
杨章林文化
2024-04-10 02:01:37
三十六、德——方式方法可以尽可能地消除怨恨
第七十九章(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调和深重的仇怨,必定还会留有残余的仇怨;用德来报答仇怨,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圣人虽然持有借据的存根,但是并不向他人索还欠债。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裕从容,无“德”的人,则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取擅利。自然的规律不分亲疏,无所偏爱,它永远与有德的善人相亲近”。(译文引自出版的“经典”)
“报怨以德”应该平反了。
智者这篇短短五十来字的文章,可以说是从古到今解决矛盾的“金典”,心痛的是,被粗心的解读者“淹没”了千年,几近消失。
文章开篇第一句提出问题,“和大怨,必有余怨”:解决大的矛盾,必定会有残留。
怎么办呢?紧接着就告诉大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哪怕是处理满是怨恨的矛盾,也要充分体现自己的方式方法,这就是消除怨恨的最好途径。
具体该怎么办呢?“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因此,有品德有能力的人,就是满身道理也不会一味指责TA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有德的人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无德的人以自我为中心。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在道理的面前没有亲疏厚薄,只站在对的一边,对事不对人。
小议:
(1)天道:老百姓就是天,讲理就是天道。
(2)老子的这篇文章,读懂应该不难。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规范我们的言行,人生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烦恼?千年之前的老子,对怎样处理矛盾就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实在令人折服。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