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中的《道德经》
杨章林文化
2024-04-12 22:43:37
三十八、德的本质和使命
第二十一章(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以此。
“大德的外在形态,完全以“道”为依从。“道”这个东西,混沌模糊而又变化莫测。它模糊不清、变化莫测,但其中有“象”存在,其中有“物”存在。它深远幽暗,不可名状,但其中却蕴藏着极其细微的精质。这种精质是很具体的,同时这种精质又是最真实的。从远古直到如今,道作为本体,它的名字永远不会消亡。只有通过它,才能认识万事万物的原始。我怎么会知道万事万物原始的状态呢?就是通过“道”而做到这一点的”。(译文引自出版的“经典”)
难怪有人说,一万个人难有一人读懂《道德经》,上面的译文一万个人都不可能读懂。
智者的这篇文章,描述的对象,就是“道”和“德”。而德是在道的运动中产生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又是怎么样产生出“德”呢?“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就是这样产生出“德”的。其中“精、真、信”就是德的本质。
“道”产生出“德”的目的是什么呢?“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就是要众生能快乐地生活。
我为什么会晓得这么清楚呢?“吾何以知众甫之状?以此”。是通过以上植根于生活的想象。
解读智者的这篇文章,讲绞尽脑汁一点都不夸张,文章的脉络浮现大脑之际,的确有点大喜过望。文中描述的“道”和“德”都是抽象的,都是经过智者的想象来完成的。既无因果关系可寻,也无逻辑思维可觅。但是,可以肯定,智者的想象都是源于现实生活,并不是无本之木。
“德”从TA“诞生”之时,就被大众广为推崇,“德”的本质是什么呢?使命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智者文章中要解答的问题。可能是基于人们对“德的期望,智者通过想象中”道“创造物质的认真负责、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态度,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德的本质,TA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千姿百态”。”道““创造生命,养育生命就是”德“的使命。
译:在细微处最能体现德的本质,德的本质是由“道”的运动决定的。(运动规律这个东西)虚无缥缈,若有若无,有时又浮现某种形状。浮现的某种形状,也是变化多端。恍恍惚惚中还能看到某种物体,美妙而又神秘。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德在道的运动中产生了,“形状各异"的德在生命活动中表现的是“精、真、信”,通俗点讲,精就是做事认真负责;真就是不弄虚作假;信就是诚实守信,这些都是“德”的本质。现在到远古都如此,德不改初衷始终一,目的是抚育众生。我为什么会晓得这么清楚呢?是通过以上植根于生活的想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