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地产高富帅。
自从行业主导从民企过渡到国央企之后,行业内似乎动静更大了,这边央企为了完成业绩指标,开始频繁动人,频繁组织调整,总之一句话:一切业绩为王。
如今还在牌桌的规模房企确实已经不多了,头部四大央企可谓是已经把持一二线资源许久,目前未来的竞争力会越来越明显,早期一批风口起家的房企确实该回家了。
也就在近期,又一个曾经发展还不错的民企暴雷:渝派四强之一的东原地产近期官宣暴雷,这又是近一年来第三家暴雷房企了,可见如今行业依然艰难。
迪马股份作为东原地产的上市公司主体,能坚持到现在也已经实属不易了。其他家同时代发家的小伙伴基本上相继暴雷,金科股份已经迎来了破产后期,蓝光也已经完全退市。
作为曾经重庆发家的典型房企,东原曾经也与协信齐名,如今重庆房企也就剩下华宇还在江湖了,早期的龙湖已经一飞冲天,成为如今的民企顶梁柱了。
其实从前面不久罗老板卸任董事长的那一刻开始,已经早就有预感如今的结局,应该来说是早就有所准备了,东原地产的后续工作已经还是要有一个收尾工作。
地产圈内,掌舵者企业的女帅并不多,此前的央企地产一姐宋广菊已经退休、“铁娘子”吴亚军也已退居幕后。
而实际上,罗韶颖与她们略有不同,她卸任上市公司董事长,可能仅仅是职位调整,因为东原地产、东原仁知服务,还需要她掌舵。
昔日的地产富豪明星高管,正逐渐淡出公众视线,或许如今的市场很多老板已经准备躺平或转行了吧,地产对于很多发家过的老板来说已经是过去式了。
今年3月19日,一天内两家房企的董事长宣告辞任,一位是阳光城创始人林腾蛟,他曾经是福建最有钱的商人之一;另一位是迪马股份(600565.SH)董事长黄力进,他在这个位置上只坐了一年零五个月。
黄力进辞职后,迪马股份尚未能及时公布新董事长人选。在迪马股份的业务板块中,房地产开发和物业服务在营收中占比超过95%。
迪马股份的大部分营收都来自于旗下子公司东原地产,而东原则是知名渝派房企,也曾喊出过销售额千亿的口号,其规模顶峰是2020年,根据克而瑞统计,那一年东原地产年销售额达到了602.1亿元。
如今迪马股份暴雷,也间接说明东原地产如今的困境,从巅峰时期的千亿战略到如今似乎百强都比较困难的急速滑坡,或许这也是大多数红利时代房企的基本操作。
其实回顾到2016-2020年的五年时间,迪马股份的地产业务其实还是有值得说道的地方的,因为在那个时代红利下,一切都变得比较简单通透,关键是如何执行。
东原早期在重庆不管是住宅与商业,都有可圈可点的项目,重庆这个地方其实类似杭州市场,产品标准非常高,想要在这里生存比登天还难。
作为重庆大平层豪宅的颠覆之作,2015年东原·印长江的横空出世,直接打破了重庆固有的豪宅市场格局,成为代表重庆及中国西部的顶豪标杆,也被业内誉为重庆的“汤臣一品”。
从2004年东原地产成立到2015年这十几年,东原都在深耕重庆市场,基本上做到了市场与口碑的双重沉淀,直到2017年,故事就是另外一个版本了。
2017-2019年的三年,是闽系,京系,粤系三股民企势力发力的最巅峰时刻,搬迁上海,对接资本似乎都是各家老板一致的同步动作,东原地产肯定不会缺席。
2017年,东原将总部搬迁到了上海虹桥,入驻苏虹路上的虹桥万科中心。此时,东原官方如此表述此次“迁都”:入驻地产第一梯队品牌云集的虹桥腹地。
短短一句拗口的单句,已经掩抑不住东原春风得意的野心。放在那个时间点,东原的确有足够的自信:以226.2亿元排名2016年江湖第72位。
重庆老乡龙湖858.1亿元、金科455.2亿元,隔壁的四川一哥蓝光不过339.1亿元,近到可以视距打击,东原地产自信的笑脸也呈现出标准化动作。
产品上,东原“印长江”和“印”系列也渐趋成熟,品质方面可圈可点。特别是2017年以来,引进了一批高质量水准的市场化高管加盟,这也是东原地产这一时刻的标签之一;
在华东地区拿了项目之后的前几年,在苏沪杭市场也做出了一些爆款产品,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知名度,不过由于母公司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后续资金方面的短板就完全暴露。
另外一个方面, 东原地产底层视角来看,其战略基本上还是习惯性学习为主,简单来讲就是对标龙湖,一段时间里几乎是完全复制粘贴为主。
跟随跑的路上,东原矢志“学习龙湖”。客观地说,学来学去,东原多少还是学到了一点,但是,也就那么一点。
赶上时代好,大家也就当真了,然后就喜滋滋地自称为“小龙湖”了。殊不知,那一点,只是皮相,离真正的风骨还相去甚远。
何况,学习和盲从仅一步之遥,不知不觉中,小龙湖东原也已经照单全收了龙湖“吃干榨净”的合作模式,东原自身原因又使这种跟随总是“慢半拍”,比如说下沉三四线、比如说长租公寓。
另外一方面,2017年,江湖上关于这次债务危机的缘起传得有鼻子有眼:东银花了几百亿买煤矿,挖到1米深的时候还有煤,再往下挖就没有了……显然是勘探的时候被人作了手脚。
现在来看,东银违约对东原影响至为深远。作为东银旗下最可靠的现金奶牛,东原立即成为了债权人眼中仅有的肥肉。众目睽睽之下,东原在公开市场融资的渠道越来越窄。
一边是大股东把自己吸干了,一边是地产确实已经下行,业务的局限性很难突破,这也是这些年东原地产消失在榜单的核心原因。
由于融资通道受限,又要维持规模、维持现有经营团队和城市公司,从2018年开始,东原不得不改变战术,拿地从重“质”变为了重“量”。
那些一线二线城市的优质地块,变得可望而不可即;转而下沉落子到绵阳、渭南、襄阳、遵义、肇庆、徐州等三四线城市。
很明显这次调整,几乎又跟早期的小龙湖方向完全背道而驰,因此,很多人觉得东原是学了个寂寞,后期也是为了拿地而拿地。
另外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小编个人的一些想法。东原地产的总裁老席,本身是属于龙湖系的一位猛将,但是基本上整个经历都在西南地区,重庆周边为主。
让这么一位高管执掌东原地产的江湖,在起初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到了2018年后期,东原已经布局华东,华南,华中等多个一二线城市。
东原到后期搬迁上海之后,其实短暂时间内是重仓华东市场的,因此老席的整体的管控维度与现有的东原地产的规模发展诉求其实不在一个水平线。
可以看的出来,作为一个总裁,在搬迁上海之后,资源方面并没有很大的突破,布局的上海也都是远郊项目为准,南京项目差点闹出了乌龙。
一直一来,东原地产都有一种说法:谁是老板的人,谁是老席的人,可见当时东原地产整体的内部状况其实比较微妙。
因此对外这一批招聘的职业经理人,看起来都高大上,但是也需要平衡两位高管的基本喜好,一位是审美喜好,一个是执行喜好。
不过有一说一,东原地产应该是女性经理人最多的房企之一了,这一点倒是真的是非常人性化,或许也是跟创始人是女性有很大关系吧。
时间到了2023年8月,迪马股份曾发公告称有债权人向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破产清算。同月,法院因证据不足以认定迪马股份公司缺乏清偿能力,不予受理债权人的破产清算申请。
在这几年时间内,东原地产完全消失在江湖,只是偶尔看到东原也在进军代建市场,这或许也是很多房企必然需要走的路吧。
东原以“东原建管服”的名义提供代建代销、多元管理、城市服务等“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但是,具体效果如何,显然还要假以时日。
昨天,因债务危机,在熬过5年时间之后,重庆东银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银控股”)终于迎来了曙光。
本次引进国资委大股东重庆江南集团,算是一个好消息吧,毕竟母公司这几年一直被债务困扰无法持续经营!
东原地产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在第20年选择终结自己,或许也是一种解脱。东原以后得故事该如何继续讲下去,或许也是管理层需要思考的。
今天就说到这里,大家有什么想说的,也欢迎留言讨论,也感谢大家这么好看,也愿意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