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胡子说房
悄咪咪跟大家透露个消息:
你存在银行里的钱,又要贬值了。
先不说存款利率下降,让大家手上利息减少这件事。
我今天说的贬值,是在于,温和通胀可能真的要来了。
大家之前不是很关注钱都没放出来,哪来的通胀吗?
那我现在告诉你,钱的流向基本确定,方式也基本明确了。
按照今年的基调,预计是三大板块:基建、房地产、新能源。
特别是在经济萎靡的当下,这三大板块更成为了钱主要流入的地方。
房地产就不用我多说了,大家都或多或少能在过去的一年内感受到其所带来的阵痛,恢复它必定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周期;
至于新能源,比起ZY扶持,其实更依赖于企业的自我“内卷”去形成竞争力;
所以,恢复经济的大头,自然而然就先投向了确定性最高的大基建。
这不,才刚开年不久,我们国家就开启了“基建狂魔”的模式:
1月2日,河南省第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出炉,520个项目总投资约2.1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5830亿元。深圳首批新项目建设也合计开工了205个,分布在重大科技和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等领域。
1月3日,陕西省2024年一季度重点项目开工活动举行,109个项目总投资1067.29亿元;安徽省460个重大项目开工,总投资4896.3亿元。
除此之外,赶在年底前发布的信号:
12月20日,广东一锤定音5大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再次实现扩容;
12月28日,深圳市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集中开工,总投资约125亿元;
也进一步说明,从去年的喊口号,到真正的落地,速度非常快。
只能慨叹一声,‘遥望窗外云卷云舒,近看基建风生水起’。
这股“基建浪潮”,大概率会成为2024年的年度关键词。

拉动经济,为什么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基建?
2个原因:
一是基建最容易直接把水放出去,而且拉动就业,还能真正改善城市的面貌;
相当于一举三得,比起楼市政策一点点地放,鼓励大家去贷款买房要来得更直接。
二是基建本身利好房地产行业。
地方现在的困局是啥,是债。
而且因为楼市低迷,以往依赖土地财政的路子不好走了,那地方债务咋缓解,欠的地方企业债又咋还。
那不是来了个特殊再融资债券吗?还有去年四季度刚发的一万亿特殊国债,这些都是用来搞好地方灾后重建以及防洪防涝的,也还是基建用途。
那地方债务解决,基建又拉动地方就业,收入提高,最终也还是会曲线救楼市。
但更关键的,还是通过基建的方式,把淤积在银行的钱放出来。
而这也是为什么2023年降息降准次数那么频繁的原因之一。
当然了,猛搞基建也是要花大钱的。
那这不更好给撞枪口上了?因为钱刚好就是堵在银行里没放出来啊。
不信你去瞅一眼去年底M2的余额就知道了——300万亿,平均增速还持续在10%以上,就这天量的货币库存,要换成疫情前几年,房价都该涨飞到天上去。

而2023不涨反跌,还跌得妈都不认,显然,是因为借钱的人不一样了,变成了城投和央企国企。
这么做,就是我刚说的,为的是一箭三雕:
放水、提高就业、刺激消费。
像江苏省日前印发重大项目实施清单,就总结了去年的基建数据:
220个省重大项目在去年9月底前全部开工,提前两个多月完成年度投资目标,全年完成投资超过7000亿元,完成率超120%,实现历年最好;
新增158个重大制造业项目投产,实现产值约2900亿元,入库税收144亿元,带动就业21.5万人。
没收入就业难是吧,好,帮你增加就业机会,先保障你的刚性需求。
收入少不敢花钱是吧,也没关系——放水也好,刺激楼市也好,都是为了让经济复苏,经济好了,收入自然提高,钱一多,都不用别人鼓励你花,你自己都会主动花钱。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为了牺牲债务,进一步靠投资来让货币流通于市场,而不是在银行里继续空转。
你会发现,今年的重大项目清单,很多都是突出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像河南今年的重点项目,光制造业就达到了360个。

以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去倒逼企业进行投资,刺激钱往实体经济去流。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一上来很多人体感都是基建的速度越来越快。
就是要把去年被房地产业“淤堵”住的那个口,重新进行疏通,把堵在里面的水给放出来。
而放水的结果,就是迎来‘温和通胀’。
那么这时候你再不花钱,再不把购买力释放出来,就会跟着这份债务给稀释掉。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现金流持有得更多,反而钱是会越来越贬值的。
要不怎么说越有钱的人越怕通胀,因为越通胀越贬值啊。
所以,明白我为什么开头要那么说了吧?
不过单说贬值其实还不太对,应该说你贬值的这部分钱,其实是被替换给了持有资产的那部分人。
因为在温和通胀的大背景下,资产价格虽然不一定不降反升,但一定是最稳当的,也是可以跑赢通胀的。

刚刚过去的12月,央行重启了抵押补充贷款(PSL),一下子净新增了3500亿元。

我在先前的文章里就预判过,关于房地产“三大工程”的资金来源,大概率就是PSL或专项债。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2014年末开始的那一轮PSL,就是用于棚户区改造,然后在2016-2017年直接造就了房地产大牛市。
所以,要重新托底救市,历史上的实践告诉我们,一定是需要大家长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的。
我刚也提过,地方政府财政吃紧,要大家长去兜底,那这工程建设需要的大量资金还能是来自哪里?
那不还得是PSL嘛。
而且业界有很多人也在预测,这3500亿不会是总资金,在未来肯定还会再分批次增加,然后滚动投入使用。
当然,仅仅如此还不足以调动GDP回暖。
2008年那4万亿资金轮转下雨露均沾、大水漫灌的刺激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基建的开展了。
因为我们还有通胀需要去考虑。
还是那句话:基建,虽然看起来是刺激经济的手段,但本质上还是货币扩张的渠道。
我看到之前还有人在评论区底下质疑说“真的有用吗?”“基建已经过剩”“不要再无效基建了”;
甚至有地方城市还曾因为头疼“无效基建”的亏损而疯狂关停运营,引来了民众的质询:

所以,要想提振经济,一定得是点对点地聚焦于超大特大城市去放水。
无他,投入也是要讲回报的,大城市投入更容易有产出,自然才能最快地接住这波水。
而且,住建部部长说了一句话:动则必快,动则必成。
明白了吧?为什么我要多次向大家去表明,基建投资是个好东西,普通人可以多加关注。
趁着开年这段时间入个股,说不定还能中个‘开门红’。
毕竟在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消费,目前看来都跑不过投资这一驾,甚至出口和消费,都需要先靠投资去拉动。
檀溪湖人
到处高楼林立,房屋空着。新区门可罗雀,都在寻找人间烟火气。[呲牙笑][呲牙笑][笑着哭][笑着哭]
张翼
化债工作怎么办啊,停掉吗
邕江之南
钱贬值没什么,反正是大家的钱都贬值,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的钱贬值,你现在跑去买房就不一样了,搞不好就是负债累累,资不抵债
小华
我国应该征收房产税,既能遏制两极分化,又能解决人民住房难。每家一套房子免税,其他多着的不管是闲着还是出租,一律征税。这就迫使富人把多余的卖掉,这样房价就会下降,穷人能买的起,人人有房住,就会安心搞生产,经济就会大发展。
用户59xxx66 回复 01-10 11:28
你想买房吧?现在城市里几家没有两套房。不过是有的都在城市,有的一套在老家,一套在城市。你这个主意伤害的到底是有钱人还是普通人?非要逼的人在老家和市区之间二选一对吧?就为了你自己能捡便宜买房?不是损就是坏。用什么调控不行?非要加税。
管中看世界
周而复始,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不破不立什么时候是个头?首先应该改变的是行业布局,总是依靠房地产、搞基建谁能看到希望?搞完基建又是一堆亏损的项目,各个叫嚣亏损然后国家给补是吗?
有你才幸福
基建。房地产。新能源。目前这三个都是假大空都的三个产业。看看所谓的新能源汽车。就是一堆电池包
aaax
大哥,现在是商品烂尾化,安置化,卖不是很多烂尾化,卖出一部分,暴雷,变成安置房。
用户47xxx00
你都说了,基建很多会变成无效投资,现阶段基建的确会消耗大量资金引起通胀,如何做到刺激经济有效投资是个考验智慧的事。
用户10xxx06
别扯淡
沧海一声笑
你是赔傻了吧!
千里之内
🐷🐷🐷🐷🐷
笑容依旧
无效投资会形成债务黑洞,只会继续通缩
李凤梧
谢谢您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