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历史:沙俄如何掠夺清王朝的领土?

瑞亭说历史 2024-08-23 01:54:36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这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历史。

今天我们来讲沙皇俄国在亚洲的扩张,也就是对晚清时期中国土地的掠夺。

我们都知道,在近代历史上,掠夺晚清领土最多的外国列强就是沙皇俄国。仅仅从1858年到1917年,也就是从签订《瑗珲条约》到俄国“十月革命”这60年里,沙俄侵夺晚清的领土就达到了150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平均每年2.5万平方公里。

不过,这里的特别之处还不仅仅是侵占领土的规模,更重要的是,侵占清王朝领土和它征服中亚、抢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土地不一样,沙俄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没有和晚清政府打过一场真正的战争。换句话说,沙俄没打仗就从清朝手里抢到了如此之多的领土,其所得远远超过英法、日本这些真正发动过侵华战争的国家。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只有弄清了这种奇怪史实背后的东西,我们才能真正看懂沙皇俄国的亚洲扩张。

沙皇俄国蚕食中国领土从17世纪中叶彼得大帝即位之前就开始了,只不过那时规模不大,而且清朝当时比较强盛,基本上遏制了它的侵略。将近200年以后,沙俄才开始大举侵吞晚清领土。

对于沙俄的威胁,当时清朝方面有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呢?没有。你想,那时第一次鸦片战争才过去十几年,清朝朝野上下普遍认为英国等西方列强才是最大外患。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林则徐后来就认为英法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贸易和市场,不能算心腹之患,可沙皇俄国不一样,它和中国有漫长的陆地边界,野心和威胁都要大得多。林则徐去世前不久说的“终为中国患者,其为沙俄乎,我老矣,公当见之”,确实反映了他这个人非凡的预见性。

但是你要知道,这种观点当时绝对属于极个别的,在清政府决策层眼中,英法等西方列强毫无疑问是首要威胁,沙皇俄国肯定排在它们之后,充其量是“次要威胁”。这种认知无形中给沙俄侵略晚清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

当然,沙俄能够不打仗就侵吞晚清大量领土,关键还在于它充分抓住了晚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心理。这里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我们都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对清朝的侵略战争,那沙俄在其中是什么角色呢?它宣布中立。但到最后,作为战胜一方的英法从晚清政府手中拿到的主要是贸易和领事权利,再加上1600万两白银赔款,而作为中立国的沙俄却从晚清政府手中拿到了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

1858年,《瑷珲条约》导致沙俄割走了位于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以南的约60万平方公里土地。

1860年,《北京条约》使得沙俄获得了乌苏里江以东至鄂霍次克海南部的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以及库页岛的一部分。

1864年,《中俄西北勘分界约记》进一步将中国西北部巴颜喀什湖以东的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沙俄所有。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以及其他几个勘界议定书共计割占了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综上所述,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通过多份不平等条约和其他方式,共侵占了大约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和清政府打心理战

那沙皇俄国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主要就是两手。

一是借英法之手加大对清政府的压力。战争一开始它就派出代表到中国来谈判边界。清政府看得也很清楚,认为沙俄此举就是借英法开战的机会,“借端恐吓”,“欲于黑龙江外占据地方”,所以一开始明确拒绝。

俄方认为,清政府之所以拒绝,是因为受到的压力还不够大,内心还不够恐惧,那怎么办?就想办法让英法侵华战争的力度更猛一些。所以,战争刚开始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沙俄就向英法提建议,说进攻广州意义不大,因为对清政府来说,广州属于相对不重要的边远区,真正重要的是直隶,建议英法从海上直接进攻天津,从根本上动摇清政府的战争决心。

后来英法联军的进攻路线基本和这个建议一样。到战争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和北京时,沙俄方面的行动就更加直接。沙俄公使伊格纳季耶夫直接向英法提供俄方掌握的清军布防情报,而且还把沙俄传教士绘制的北京城防地图送给英法联军。所以你看,沙俄在借英法之手打击晚清政府这件事上,可谓不遗余力。

与此同时,沙俄还有另一手,那就是在清政府面前扮演“保护人”。当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并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逃往承德,清政府已经陷入极度恐慌时,俄方认为时机已经成熟。

此时,沙俄公使伊格纳季耶夫,也就是前面主动向英法提供清军布防情报的那个人,就找到清政府负责谈判的全权钦差大臣恭亲王奕訢,说不要害怕,沙俄不是清朝的敌人,可以帮助清政府,在英法和清政府之间调停。你看,这就是牢牢抓住了清政府那种俄国是“次要威胁”的认知,迫使清政府在极端情况下“两害相权取其轻”,误认为沙俄就是“轻”的那一端。

但这还不够,伊格纳季耶夫还表示沙俄很强大,清政府只要按沙俄的建议做,英法就不敢拿清朝怎么样。但如果把沙俄也惹翻脸了,那清政府将面临灭顶之灾。换句话说,沙俄的所谓“友谊”,清政府是要不惜代价地抓住的。

所以你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实际上是在和清政府打一场心理战,而且整个过程中,它很善于拿捏清政府的心理,尤其善于利用清政府对英法等西方国家的恐惧。

最终,清政府在最恐慌、最虚弱的情况下签订了两份条约,沙俄因此从晚清政府手中拿走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以及西北地区的44万平方公里领土。

资本和军事渗透

当然,除了直接从晚清政府手中拿走大片领土以外,沙俄还有一种侵略方式,那就是通过资本和军事的渗透,逐步使一些地区沦为它的势力范围,等时机成熟时再兼并。相比而言,这种方式更加精细,也更加隐蔽,而它的主要目标就是中国的东北。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重要条约了,那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沙俄和清政府签订的《中俄密约》。这个密约很有意思,从字面上看是晚清政府第一次和一个外国结盟,规定两国在东北共同防范日本的扩张。但我们都知道,这个密约实际上相当于给了沙俄资本和沙俄军队在中国东北自由行动的特权,沙俄方面开始打着共同防御日本的旗号,理直气壮地把中国东北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

那沙俄这次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后来的很多史书强调,说是因为沙俄方面贿赂了李鸿章,所以李鸿章向朝廷报告时就给沙皇俄国说好话,说“俄方动机,纯欲与我成立友好关系”。但这充其量只是一个原因。真实的原因还是沙俄精确地拿捏了清政府的心理。

要知道,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以后,朝野上下又是一片恐慌,已经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样子。当时有联俄抗日想法的可不只李鸿章一人,包括张之洞等一系列的大员,都认为沙俄是唯一可以借重的对象,可以帮清政府遏制日本在东北的扩张。

而沙俄方面的策略其实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一样,也利用清政府的战败困境和沙俄被当作“次要威胁”的定位,来谋求自己最大的利益。

实际上从甲午战争结束以后,沙俄政府就一直在用日本来敲打清政府,说日本对中国野心很大,所以为了“防止新的不幸战争给中国及当今王朝可能带来的致命后果”,应该让沙俄在中国东北铺设铁路,这样的话一旦中日开战,清政府可以“指望驻扎在西伯利亚的沙俄军队的帮助”。

最终,沙俄再次以所谓“保护人”的姿态从清政府手中拿到了巨大的利益,中国东北基本上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

0 阅读:2
瑞亭说历史

瑞亭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