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小案件,竟能分裂中国领土,为何清政府要一味地向英国妥协?

江舸 2023-02-12 21:22:00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经济模式一直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后来随着国门被西方列强攻破。

西方商品大量进入我国,对清朝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手工业者大量失业,而西方列强则赚得盆满钵满。

可西方列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还想将自己的贸易延伸到中国内陆地区,于是英国人决定从缅甸进入云南。

为后续的贸易开展做调查,在此过程中有一名领事馆成员被当地百姓所杀,这也成为了清政府开放内陆贸易的导火索。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开始向中国倾销工业产品,几个开放口岸的货物吞吐量在几十年间成倍增加。

西方商人借此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利益,但他们对此并不满足,以英国为首的国家开始探寻进入中国内陆地区进行贸易的可能。

▲清末的西方商队

当时多个东南亚国家都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英国人便想借道缅甸越南进入中国云南地区,进一步打开我国西南的市场。

为此在1874年7月,英印政府以考察云南地区的商贸情况为由,派遣由上校柏朗带领当时在印度的一支由193名英国官员、商人、军官、士兵组成的勘探队,途经缅甸自陆路进入中国云南。

▲清朝晚期百姓照

为了能够和当地百姓沟通,英印政府请求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派遣一名工作人员作为翻译随行,翻译官马嘉理随后便被派到云南边境与柏朗一行人会合,之后动身进入中国境内。

在进入云南之后,马嘉理一行人行为过于冒失,且对边民多有冒犯,这让他们引发了当地百姓的恐慌。

▲英国翻译官马嘉理

部分人认为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武装侵略,一些当地武装力量也开始行动,最终先行探路的马嘉理与随行的六名中国随从被当地人劫杀,柏朗一行人随后也退出了中国边境。

此案发生后,云贵总督岑毓英在第一时间了解了情况,他认为当地百姓无法忍受英国人的滋扰,于是联合土司犯下了此案,是一件符合人之常情的事情,他觉得只要尽快破获案件,将凶手交还给英国人就没事儿了。

▲云贵总督岑毓英画像

但总理衙门却不这么认为,在消息传回之后,他们担心英国人会效仿日本人以此为借口派兵入境“自理”。

便赶忙让原云南巡抚刘岳昭到云南协助调查此事,还以镇压土司为名,在云南边境上驻扎了重兵,防止英军借机入侵。

▲清朝末期的云南

清政府本以为自己已经拿出了如此积极的态度,英国方面想必不会深究,但威妥玛认定这是将英国势力渗透进云南的大好时机。

于是他多次扬言要离开北京,到上海与英国方面取得联系,并要求清政府允许后续考察队进入云南,并让英国官员与云南地方官一同审理案件。

清政府最担心的莫过于英国借故再次入境,因此他们在第一时间并没有接受英国人的要求,这让威妥玛感到非常不满,甚至以武力作为威胁。

为了增加清政府的压力,他还私下联系了沙俄,希望沙俄能够同时在伊犁问题上向清政府施压,令其顾此失彼,无法集中军事力量。

▲清末重臣李鸿章

面对这种情况,清廷重臣李鸿章认为现在清廷国力空虚,内政问题频现,不应和英国这样的列强开战。

为了平息事态,李鸿章开始和威妥玛接触,威妥玛明白清政府不敢公开抵触英国政府,便又提出了多个无理要求。

▲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

其中包括清政府在审理完马嘉理的案子之后,还需要派出使团赴英国向王室道歉,以后英国官员进入云南等地,必须要有清政府官员陪同并提供保护。

这些工作所需的资金需要提前备好,并存入英国人的账户里,以及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清政府需明谕问责封疆大吏,彰显对于英国的尊重等等。

▲清朝末期的英国街头

李鸿章在谈判中本来不想全盘接受这些屈辱性的条款,但是在威妥玛的多次威胁下,为了“顾全大局”,李鸿章还是同意了这些要求。

随后清政府派兵部侍郎郭嵩焘为赴英使臣,向英国王室和政府道歉并说明情况,总理衙门大臣薛焕也被派到云南协助工作。

▲薛焕

随后在昆明归化寺中进行了一场规模极大的公审,一些和劫杀马嘉理案相关的证人和人犯先后接受了问询。

为了讨好英国人,一些犯人在庭审当天即被处决,其余的犯人也被判处重刑,这些犯人中不乏部分无辜之人。

▲慈禧太后

然而清政府的做法反而引起了威妥玛的怀疑,他认为清政府如此快结案必定有诈,拒不承认审理结果。

还在中缅边境处调兵遣将,意欲用武力威胁清政府给自己一个新的交代,李鸿章担心事态扩大,上书慈禧表示应继续妥协,最终这一说法被慈禧采纳。

▲清政府与列强谈判照

1876年9月,李鸿章与威妥玛在山东烟台会面进行进一步协商,李鸿章和清政府的态度让威妥玛进一步确定他所提出的要求基本都会得到清政府的满足。

于是他在会议上变本加厉,向清政府索要大量特权,为了稳住英国人,李鸿章只得一一答应,并最终在1876年9月13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烟台条约》。

《烟台条约》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和马嘉理案相关,英国人要求清政府将和此案相关的所有调查结果和政府公文都交给英方过目,以便弄清事实真相,除此之外清政府还要对岑毓英等人做出惩罚。

与此同时清政府应立即出台新的云南边境贸易规定,进一步放开中缅边境的管控,还要给予英方二十万两白银作为赔偿。

▲签订《烟台条约》的中英官员代表

可以说英国人通过《烟台条约》直接打开了清政府对于云南地区的贸易封锁,而且对岑毓英等人的责罚会削弱清政府在当地的威信,这对于英国的殖民入侵也很有帮助。

《烟台条约》的第二部分内容事关英国在中国境内的司法权力问题,条约规定在通商口岸发生的和英国人相关的案件,不应由清政府官员单独审理。

在得到结果后应交由各国公使共同协定,此外清政府还要提高接待外国官员的待遇,保持彼此之间的平等地位。

▲《烟台条约》部分内容

条约中的这部分内容是对清政府司法独立性的严重破坏,这不但会让清政府的威信扫地,还很容易为西方列强提供破坏我国内政的借口,可谓隐患无穷。

《烟台条约》的第三条才是最关键的部分,此前英国人已经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构建了庞大的贸易网络,此番借助《烟台条约》的签订,他们将自己的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

条约中要求清政府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商船在沿江的大通(铜陵大通镇)、安庆、湖口、沙市等处停泊起卸货物,以及在重庆建立领事馆,除此之外英国人还要求清政府允许自己派遣考察队进入西藏。

▲进入西藏地区的英国人

这部分条约的签订令清政府西南地区门户大开,那里的手工业生产远不如长江中下游发达,在英国的工业产品进入后。

当地原始产业会遭受到更加严重的打击,更关键的是,云南和西藏地区的开放让英国人看到了割裂清政府的可能,这对清政府统治产生了巨大风险。

▲如今的云南美景

在《烟台条约》签订之前,美国、法国等列强也已经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所谓“最惠国条款”,即他们可以享受其他国家的新特权,这让西方各国的势力均在短时间内溯江而上,鸦片等货物的倾销问题也日益严重。

对于清政府而言,《烟台条约》的签订让西方列强看到了清朝统治者的懦弱无能,一桩小小的案件竟让这个庞大的帝国割舍了如此巨大的利益,这进一步勾起了其他国家瓜分中国的野心,这也令中国在之后的几十年间麻烦不断。

▲晚清重要外交大臣郭嵩焘

不过对于清政府而言,马嘉理案也带来了一定的正面影响,在此次事件发展中,中国和英国政府只能通过上海的电报局取得联系。

如果中国能在第一时间向英国道歉并作出解释,恐怕英国王室的态度不见得有威妥玛那么激进。

吃一堑长一智的清政府在随后几年间向欧洲各主要国家以及日本、美国等地派出了外交使臣,并在当地建起了使馆。

这是清政府第一次以现代外交的方式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虽然清政府官员的外交经验和工作能力都不尽如人意,但这毕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为之后清政府乃至民国的外交发展探索了道路。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李鸿章全集》,吴汝论,章洪钧编,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出版;

《清季外交史料》,王彦威、王亮编,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出版;

《帝国主义侵华史》,丁名楠著,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

0 阅读:42
江舸

江舸

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