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早期历史中,袁世凯作为大总统对国家的走向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他除了短暂复辟帝制的荒唐举动外。
其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也成为袁世凯被国人唾骂的重要原因。
那么在政坛浸淫多年,和日本人关系不睦的袁世凯又为何会签下这份条约,他真的如同事后所说是被逼无奈吗?
日本在十九世纪末快速崛起之后,其便一直想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影响力,妄图将中国的东北和台湾等地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但由于西方列强当时在中国势力较大,这让日本的发展空间严重受阻,此前日本提出的许多计划都因西方国家的干涉而被迫中断。
▲日军进入青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让日本人看到了希望,西方列强纷纷将精力投放到了欧洲战场上,他们对于中国的利益控制也出现了松动。
趁此机会日本人派出军队进入我国山东地区,不顾中方“严守中立”声明内容,以美英同盟国的身份驱赶德国人。
▲袁世凯与母亲
在成功控制青岛之后日军也没有按照约定撤出,而是打起了控制胶济铁路的主意。
袁世凯立即找到英美代表,希望他们可以出面制止日本人的行为,这令日本人颇感不满,由于此前在朝鲜战场上袁世凯曾经与日本人为敌。
因此日本政客对于袁世凯的印象不佳,他们为了尽可能地在中国攫取利益,决定向袁世凯施压。
▲民国总统袁世凯
在日方进军山东地区之前,日本国内已经制定了入侵中国的计划,他们希望成为民国政府的宗主国。
不但将山东、东北等地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还要干涉民国的行政主权,在中国建设军警学校,并垄断军火贸易,此后中国的所有协议都要经由日本统一。
▲民国时期地图
在袁世凯还在英美等国之间斡旋的时候,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带着日方的要求直接来到了袁世凯的门前。
这种直接跨过外交部门与国家元首会谈的情景在现代社会中并不多见,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日本人的傲慢。
▲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
在见到袁世凯后,日置益先是对袁世凯进行了恐吓,表示日本国内大多国民是反对袁世凯的。
再加上日本国内有不少革命人士,一旦他们行动起来,日方并不便于干涉,而且此时日军正驻扎在青岛,一旦袁世凯有不利于日本的举动,日方并不能担保事态不会升级。
因此日方希望袁世凯能够接受日方提出的条件,这样才能坐稳大总统的位置,这便是后来袁世凯及其幕僚重现的谈判经过了。
▲民国时期银元
以上情形虽然在谈判过程中都曾经出现,但这并非袁世凯与日方谈判的全貌,在日本占领青岛后。
他们看到了德国总督华德克承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文件,为此日置益也表示只要袁世凯肯合作,那么日方就会支持大总统“跻身高位”,其意不言自明。
袁世凯对于称帝一事早有野心,见日本方面给出如此许诺,他便开始认真研究日方提出的条件,关于二十一条的谈判也自此正式开启。
在结束和日置益的会面之后,袁世凯便找到了幕僚们一同分析日方的所有条款,在看过后袁世凯暗暗心惊。
日本此举是要将中国的警权、军权、乃至政权尽数握在手里,即使他想靠日本人的支持称帝,这些条款也是万万不能答应的。
▲民国时期的街头
但袁世凯又明白如果直接拒绝日本人的要求,那么不但自己的称帝梦就此终结,日本人还有可能在山东等地引发战争。
这对于他保持总统地位是十分不利的,为此袁世凯对于条约中的款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最终确定了哪些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条款。
▲民国军阀冯国璋
虽然袁世凯在外交工作中对日本人毕恭毕敬,但他还是通过其他手段为自己增加了谈判中的砝码。
他先是偷偷泄露出了日本人的部分条约内容,这些内容果然引起了各地百姓的强烈抗议,一场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行动在国内展开,这给日本商人造成了巨大麻烦,也对日本后续决策产生了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他密电冯国璋,令其联合十九省将军发表联合声明,表示不可接受日方要求,为此不惜与之一战,这也令袁世凯在谈判桌上有了更多的底气。
▲中方谈判代表曹汝霖
与此同时他还找到了英美等国政要,希望他们能够干涉日方行为,这些国家也不愿看到日本独吞中国的利益,于是纷纷出来发声批判日本人的无理要求,这也给日本方面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面对袁世凯的行动,日方自然也不会无动于衷,他们在山东等地增加了兵力,摆出一副武力威慑的姿态。
还派间谍在中国散布假消息,挑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日方还收买了袁世凯派出的谈判代表曹汝霖,这让日方在谈判中占据了巨大优势。
▲山县有朋
但日本国内,针对二十一条的看法其实并不统一,被称为日本陆军之父的山县有朋,就认为对于日本而言只有东北地区才是关键。
如果真的要和中国开战,一定是为了争夺东北地区的利益,此时针对二十一条问题,日本有在山东等地动武的念头是不明智的,这很有可能影响日本后续战略的推进。
这些争论的声音很快传到了袁世凯的耳朵里,袁世凯明白自己只要不触及日本人在东北地区的利益,就可以与其签订条约。
于是中方对条约进行了修改,只保留了和东北有关的内容,其他条款则大多不予通过。
▲《中日民四条约》
虽然日本国内有政客对这种改动表示不满,但在山县有朋等人以及西方国家的压力下,日方最终接受了这些改动。
中方与日方签订的条约中,和原二十一条内容相同的只有不到十条,其余内容都经过了改动,和我国主权相关的建立军警学校以及垄断军火供应等条款则被全部删去。
袁世凯知道自己虽然对二十一条进行了删减,但这依然是一个卖国的条约,为了维持自己的“爱国”形象。
他给各省的文武长官发去了一封“密谕”,其中以“勿忘国耻”作为文章主旨,并表达了自己在谈判中的努力,以及对结果的痛心疾首。
之后这封密谕的内容被“不小心”透露给了全国民众,袁世凯本以为自己会赢得百姓的赞誉,但百姓早已看穿了他的真面目,反对袁世凯的游行和反对二十一条的游行一样在各地层出不穷,这令袁世凯感到颇为难堪。
▲民四条约签订现场
当时一些社会底层百姓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并将其捐赠给有志之士,希望他们能够奋发图强洗刷国耻。
更有一些热血青年用跳江等方式以死明志,这激发了全国百姓的爱国热情,废除二十一条的呼声愈发高涨,这令袁世凯坐立不安。
▲民国时期爱国青年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袁世凯下令将所有参与游行的爱国人士定义为“国贼”、“乱党”,并动用军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抓捕运动。
这令爱国游行活动被镇压了下来,袁世凯此时觉得自己又一次控制了局面,便开始规划其登基的事情。
▲身穿龙袍的袁世凯
1916年元旦袁世凯在北京登基称帝,他本以为自己已经赢得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支持,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很快其复辟的行为就遭到了各方指责,西南等地的军阀甚至组织起护国军向其宣战。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仅仅当了八十多天的皇帝就被迫逊位,此后他还想重新担任大总统一职。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
但此前的卖国行为再加上复辟闹剧令其尽失民心,最终这位晚清民国的风云人物在三个月后便郁郁而终,民国历史也进入了新的篇章。
在袁世凯去世之后,针对二十一条争论颇多,1919年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则又一次点燃了百姓的怒火,并间接促成了段祺瑞与安福国会的下台。
▲参加五四运动的爱国者
直到1923年,新组建的北洋政府才宣告废除了《民四条约》,虽然日本方面并不承认还多次干涉我国内政。
但在我国各界人士的努力下,二十一条的条款均被废除,这也算得上是我国民国外交历史上的一次胜利了。
但二十一条的签订依然令我国近十年的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并进一步扩大了日本在我国东北等地区的影响力,为他们后续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条件。
最关键是民国时期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和日本签订《民四条约》的时候,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那就是“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但袁世凯为了自己的帝王梦放弃了这一切,实在令人不齿。
参考资料: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北洋军阀史料》,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整理出版;
《袁世凯传》,李宗一著,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