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贫困地区与内地省份的知县,考核与晋升两方面有哪些不同?

野路说历史 2023-11-05 15:11:15

嘉庆十一年九月,吏部文选司按例举行月选,这一次主要选的是知县缺,一共只有三个,分别是江苏震泽县、浙江德清县、云南永善县。

但是此时符合的有79人,却只有一人选了永善县,他就是欧阳儁(jun)。那么,这些人为何宁可落选也不愿去永善任职呢?而欧阳儁并非不知其中的难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反其道而行之呢?这就得从清代的官缺说起了。

◑ 知县缺之肥瘦

在清代,有着一千三百多个县,朝廷根据各个县的情况将其分为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四类,而每一类所需要的任命条件都不相同。

而对于初次授官的欧阳儁来说,按照惯例他只能选择中缺或简缺的县。江苏的震泽县、浙江的德清县以及云南的永善县都属于中缺的范畴,从"缺分"来说,这三个县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然而,云南作为一个偏远的省份,永善县又以贫苦而出名,交通极为不便且民风彪悍;相比之下,震泽县和德清县虽然也是中缺,却位于相对富庶的江苏和浙江地区。正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简缺和中缺的县,也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而被划分为高低贵贱。从古话中可以听出"千里做官只为财",换做任何人都会想要在富庶的地方任职一任,即便不能升迁,至少经济收入方面是有所保障的。

正因为知县的职位有着胖瘦之分,所以背景和家庭条件较好的进士们,不屑于去偏远地区任职;他们宁愿再等上一两年,甚至更多时间,也要选择一处称心满意的地方。可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个困难,那就是富庶的地方会大家争抢,而贫瘠的地方则无人问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采取了另一项措施,将全国的知县缺分为腹缺、边缺、苗疆缺、沿海缺、沿江缺等不同类型。

为了鼓励更多的候补官员前往偏远省份担任职务,朝廷还出台了奖励政策。规定中原内地省份的知县任期为五年,而偏远省份的知县则为三年。

以震泽县为例,吏部有明文规定,知县必须任满三年才能有晋升的可能,而要想晋升至知府级别,则需要任满五年;而永善县只需三年便可以晋升,当然,不管升迁还是晋升,都需要通过吏部的考核。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不愿意去边疆省份任职,说白了就是不愿意经受那样的艰辛。

◑ 情况较特殊

欧阳儁,作为嘉庆七年的三甲进士,成长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当他41岁被任命为永善知县时,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无房、无车、无存款”的高龄进士。

在欧阳儁在京城等待候补的几年期间,他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还背负着沉重的债务。与他同时入仕的年轻同仁们不仅年纪比他小,家庭状况也更好,他们在京城中到处争取斡旋,不少人已经成功获得实质性的岗位。

欧阳儁感到非常无奈,他既没有背景关系,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向上司献礼。如果他像其他人那样,去竞争震泽、德清知县的职位,毫无疑问他会失败,那样的话,他很可能还要在吏部等待几年的时间。

然而,上天终究不负有心人。欧阳儁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并且证明了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在任职永善县满三年后,他被提拔为知州,随后又升任知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他一同竞争震泽、德清知县职位的两人,始终没有得到升迁,不断在知县之间调转。实际上,边远省份的知县在晋升方面仍然具备更大的优势。

官员的晋升与否,与吏部的考核密切相关。就知县而言,如果在重大事务中表现“卓越”,往往能够获得升迁的机会。

但问题是,卓异的获得十分困难,每个省的名额还不到十人。而如何脱颖而出,成为那几个幸运儿,却让众多知县心生焦虑。

论资排辈成为了他们晋升的终极标准,也是高山仰止的权威规则。吏部面对着无法充分了解官员的才能与政绩的困境,只能依据资历来做出决策。

然而,清代的知县们并非都精通巧计,也没有资本向上级打点。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位置,默默耗尽岁月。然而,同样都在熬资历,却有一个巧妙的设计。

边疆省份的知县们始终占据着升迁的优势,因为他们的任期更短。有的地方甚至只需要两年便可一飞冲天。这似乎有点不公平,可实际上却承载着深思熟虑的考量。

如果两个知县的出身、资历和政绩都相当,吏部在决定晋升名单时,会悄悄地倾向于偏远地区的知县。这样的安排,旨在照顾那些在条件艰苦地区默默奉献的官员。不然的话,这些地方何来人愿意去?

欧阳儁的升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之所以能够升任知州,正是因为曾经在永善县积累了宝贵的经历。传言他当时得意洋洋,同年的同事们纷纷称他是傻人有傻福。

这个看似单纯的论资排辈,背后却隐藏着无数曲折和机缘。每个知县都怀揣着希望,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晋升,而这份希冀更加增添了整个晋升之路的神秘色彩。毕竟,当机遇降临在个人身上时,谁不愿意成为这个幸运儿呢?

0 阅读:7

野路说历史

简介:分享历史 带你了解历史上精彩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