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黑白间|(八)散氏盘

翻蓁熙 2024-05-30 08:42:42

一九二四年,冯玉祥将退位两年的末代皇帝溥仪赶出紫禁城后,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博物院的前身)紧接着展开了对故宫文物的清算点查工作。

一位名叫马衡的工作人员在养心殿库房的一堆箱子里找到了一件不该出现在此地的文物——散氏盘(图一),本应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就已经被烧毁的物件。它的出现令人又惊又喜,轰动一时。清代阮元曾翻铸此盘,也有铭文拓本传世。

图一 【散氏盘】

工作人员不知其真伪,便开始找寻资料对其进行研究鉴定,最终找到了一张散氏盘的青铜铭文拓片(图二)。

图二 【散氏盘的青铜铭文拓片】

经过比对,全篇三百五十七个铭文完全一致,自此证明了这件散氏盘就是真品,而非当年阮元的仿品。“晚清四大国宝”——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就此齐聚。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是西周厉王时期的青铜器皿,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共357字,于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出土,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凭借洋洋洒洒数百字的长篇铭文及其重要史料价值著称于世。

这是一篇关于土地赔偿和交割的契约, 记述了夨人付给散氏田地, 并详细记录了田地的四至及封界, 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

在此器皿出土之前,古资料文献中并未有关于夨国的文字记录。同时这件契约的内容也为当年西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的研究提供了一手的史料记载。这件青铜器皿也因铭文中的“散氏”字样而得名散氏盘。

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散氏盘行文跌宕,气韵流动,粗细曲折的变化之中带有明显的行草笔意,这在线条丰腴厚实、粗细均匀的金文中十分罕见。其字迹率意,点画线条圆润凝练,后人便称它为金文中的草书(图三)。

图三

散氏盘铭文随字造型,参差错落。字体结构取横势,重心较低,浇铸感强烈,金石气息浓厚。铭文结体大、小、方、圆变化多端,但整个字的外形却浑圆保持不变。

美学意义上的美感被实际书写的不对称性打破,形成了别具一格、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新一轮平衡。星罗棋布的章法布局,打破一般金文较直而清楚的行气,更显鲜活灵动,一派生机。因此占据了碑学体系中重要的地位。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0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