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是国内目前公认最优质的高校。其每年的各省市录取率,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焦点。
2023年高校录取工作已经全部结束,按“清北录取率”由高到低前五名如下:
北京:5.8万人参加高考,清北录取740人,录取率为1.275%;
上海:5.4万人参加高考,清北录取216人,录取率为0.4%;
天津:6.9万人参加高考,清北录取160人,录取率为0.231%;
吉林:12.6万人参加高考,清北录取160人,录取率为0.126%;
宁夏:7.16万人参加高考,清北录取65人,录取率为0.09%。
也就是说,强如北京,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加之清北招生政策义无反顾的向其倾斜,清北录取率也不过1.275%,足见考上清北是多么的困难。
Ⅱ
8月1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与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10位局职工子女代表进行座谈,向他们表示祝贺,勉励他们在大学阶段做好增长才干的‘加法’、磨练自己的‘减法’、掌握方法的‘乘法’和学会选择的‘除法’,走好人生青春之路,努力成为国家栋梁。”
其实,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惯例,从2019年开始,每年,对于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局职工子女,申局长都会“接见”并予以鼓励。不过,今年,相较于往年,要更加大张旗鼓。原因很简单——
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职工子女有8名被清华大学录取,2名被北京大学录取。也就是说,有10名子女被清华录取。这是创了纪录的。
国家知识产权局是国务院直属机构,为副部级。其机关行政编制143名(含两委人员编制3名、援派机动编制1名)。
粗略估计,不算夫妻共同在局里工作的情况,就算143个家庭,今年都有子女参加高考,清北录取率都达到惊人的7%。
如此超高的录取率,相比较考上清北的困难度,确实是值得庆祝。
事实上,每年高考,各党政机关、国企、哪怕是私企,对本单位和企业中,考上清北的职工子女进行宣传、奖励的情况,屡见不鲜,司空见惯。
Ⅲ
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孩子考上清北的家庭多数属于教师家庭和公务员家庭,原因其实很好分析——
教师家庭和公务员家庭,非常重视教教育,大多也知道对孩子如何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
教师家庭和公务员家庭,相对而言,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父母不用每天疲于奔命,为生计而活,而忽略孩子的成长;
教师家庭和公务员家庭,父母大部分是高学历,能够给孩子一定的思维拓宽,传递相对较高的视野认识,同时,知道给孩子相对比较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并努力去营造。
考取清北,大部分时候与家庭条件的是否优渥无关,清北是需要实打实的成绩做基础的,并不是说家庭条件越好,清北考取的几率就越大。
当然,如果家庭条件相对较差,哪怕父母极重视教育,可能也无法给孩子更多的外部助力,孩子想要考上清北,困难也很大。其实,初高中便能出国留学,不参加国内中高考,便能接受国外优质高等教育,才是与家庭条件密切挂钩的。
Ⅳ
但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这份炫耀”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原因在于,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在这份通知中,进行了相应的“禁止性”规定——
禁止发布“高考喜报”、“高分段考生人数”、“考入重点高校人数”;禁止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本单位/机构上榜率”、“高考成绩信息”、“招生录取信息”等。
为了贯彻这一规定,这几年,各省、直辖市,普遍采用了屏蔽本省本市高考前若干名考生成绩的方式,即“屏蔽生”。
这样做的目的,也很好分析——
与现在的“教育改革”一贯,与现在的“教育减负”一致,即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唯名校论”的错误观念。
Ⅴ
然后呢?
高考结束后,7月、8月,媒体撰文、自媒体报道、网友爆料、朋友圈和家长群传播,各种关于高考的“喜报、升学率、招录消息、清北生源、感人事迹、励志传奇”,铺天盖地、花式扩散、霸屏热搜。
原来可能只关注一、两个高考状元,现在几十上百的屏蔽生都成了关注的焦点。
现在,连国务院直属机构也在大肆宣传,自我标榜。这样的示范作用,如何破除“唯名校论”?
一边——
通过各种强制性规定、一刀切式的团灭措施;通过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减少考试次数、不公布成绩和排名等具体调整方式;通过各网络大V、专家学者、教育网红大力鼓吹“快乐教育”、“素质教育”,一而再,再而三的树立“不唯分数”、“不唯升学”、“不唯名校”的教育认识。
一边——
不成熟的双轨制下,“中考分流”压得家长和学生喘不过气来;集团化办学让优质教育资源迅速集中,形成垄断,拉大一类校与二、三、四类校的差距;提出“五育并举”,提高诸如“科学”、“美术”、“音乐”、“体育”的学科地位,加大学生中高考负担。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这场座谈会,狠狠的扇了“理想”一记响亮的耳光。
不改变观念意识、不改变原有的中高考选拔机制、不改变经济发展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理想”的脸会越来越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