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的重庆,正值盛夏。林荫道里,两位形影不离的中年男子并肩而行。一位身穿朴实青布中山装,神采奕奕,正是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毛泽东;另一位身穿笔挺军装,步履沉稳,正是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
两人一前一后来到林间一处石桌前坐下,四周蝉鸣不绝,悠扬怡人。
“想不到润之兄这么快就来重庆了,真是令人高兴啊!”蒋介石笑眯眯地说。
毛泽东却沉默不语,面色凝重......
如今八年抗战即将结束,国共两党之间存在的种种矛盾也浮出水面。为化解分歧,实现国内和平,蒋介石三次亲自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然而谈判一开始,两人便针锋相对起来。
“中国没有内战这一说!”蒋介石义正词严地说。
毛泽东听后,不悦之色溢于言表:“要说中国没有内战,那是委员长在自欺欺人!我们屡次表示和平之意,但国共之间的矛盾从未化解。就连八年抗战期间,双方之间也一直存在摩擦。”
“润之兄言重了!”蒋介石脸色一沉,怒意更浓。
两人你来我往争论不休,让在场的参谋们面面相觑,都在暗想,这場谈判恐怕很快就要败坏了......
谈判第二天,重庆阴雨连绵。林荫道上,只剩落叶与青苔。
毛泽东起得很早,独自一人在林中散步。他脚步沉缓,神情凝重,似在思考什么重大问题。
这时,身后传来脚步声。毛泽东回头一看,只见蒋介石正向他走来,脸上挂着和善的微笑。
两人寒暄几句,便并肩而行。气氛火药味尚在,却也并不尴尬。
“润之兄,你可还适应重庆的天气?”蒋介石打破沉默,示好道。
毛泽东略一沉吟,便抬起头来,目光遥遥望向天边:“我出生在湖南乡村,小时候家境贫寒。那时常想长大后要到大城市里去见识见识。如今我来到了天府之国的都城重庆,却不觉得有什么稀奇。或许,我心中一直记挂的,还是故乡的田野和乡间小路吧!”
蒋介石听后,不禁怔怔出神。
他想起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毛泽东当时只是一个19岁的乡村青年。1936年西安事变后,他亲自飞抵西安,面对面的接见了那位来自江湾的农民领袖......时过境迁,命运使然,他们之间似乎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羁绊。
毛泽东沉吟片刻,缓缓摇头:“就此作结吧,我们容后再谈。”
他脸色凝重,似在思索什么心事。
蒋介石见状,也不再勉强。两人遂转身离去,一路无话。
当晚,国共谈判再次开始。
“我们此行重庆,就为和平。”毛泽东直截了当地说,“中国需要和平,人民也渴望和平。我们愿在民主与团结的基础上,商讨建立联合政府、联合军队的事宜。”
蒋介石冷着一张脸,语气生硬:“润之之见短浅。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安定团结、将计就计。你我之间还有很多分歧,这需要循序渐进慢慢化解,不能操之过急。”
“那就是说,委员长还在妄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让我们共产党人全部加入国民党,接受三民主义的教育?”毛泽东反问道。
“我没有这个意思!”蒋介石脸色微变。
“抗日战争胜利在即,我们没有时间这里争论什么了。”毛泽东直视着蒋介石的眼睛,语气中透出一丝强硬,“我只想表示,和平,需要我们共同去争取;内战,也一样需要我们共同去避免。这一次我来重庆,就是为了与委员长商讨这些大事。委员长若还有一丝理智,就请三思!”
会场一时间鸦雀无声。
良久,蒋介石脸色阴沉,站起身来:“今日议事已毕,散会!”
毛泽东也无心与之争辩,当即起身离席。
周围的参谋们都在猜测,这场谈判恐怕就此告吹了。
当晚,蒋介石一个人躲在书房里,久久无法平静。
他脑海中不断回响着毛泽东的话语:“你我之间还有很多分歧,这需要循序渐进慢慢化解......”
的确,自1924年一别以后,我与共产党之间就再无交集。我一心想着统一全国,而他们却在乡野之间积蓄力量,终致成为我心头的一块疙瘩。
西安事变后我被迫与其合作抗战,但分歧从未真正解决过。如今日本投降在即,国共矛盾恐将全面爆发。
我三次亲自邀请毛泽东来此谈判,本想通过态度软化来化解分歧,哪知对方针锋相对,丝毫不让......
这一切,都是我的失策!我本不该主动让步,更不该坐下来与共匪讲条件!
蒋介石越想越觉无奈,忿忿地将桌上的花瓶重重摔在地上!瓷器当即粉身碎骨,片片散落一地。
此时此刻,他只觉得后悔莫及。自己亲手弄巧成拙的举动,还真是叫他无比苦闷!
“和平,需要我们共同去争取;内战,也一样需要我们共同去避免。”毛泽东的这番话,道出了事情的本质——既然内战的发生需要双方共同作用,那么和平也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然而蒋介石只在意自己的威信和地位,根本不愿与共产党真诚合作。正因为缺乏政治远见卓识,他才会在获得胜利的关头选择与共产党决裂,最终导致国民党在内战中全线溃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情碾过了一个个自以为是的政治弄权者。而真正博大的胸怀和视野,才是開創和平、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
如若当年的国共双方能抛开前嫌,团结合作,建立联合政府,那么中国历史或许就会为之改写。可惜蒋明褒暗贬的姿态和利益博弈的心理,让和平的曙光黯淡无光,最终湮灭在了硝烟与血雨中。
多少惨痛的教训证明,如果不能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个人再精明强干又有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