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延安的一处窑洞中。毛泽东一脸严肃地坐在桌前,手中捧着一张电报,他反复地看着,眉头深锁。
周恩来轻轻走进来,看见毛泽东的神情,不禁问道:“主席,这是美方的回电吗?他们同意您飞往华盛顿与罗斯福总统会谈了吗?”
毛泽东放下电报,沉声说:“回电还没有,但我预感这次也难成行了。赫尔利那老狐狸,铁了心要阻挠我们。”
说到此,毛泽东猛地一拍桌子,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我总有一天,要让美国人明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真正统一富强的中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望,中国却山河破碎,局势复杂,外敌虎视眈眈。此时此刻,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选择——是继续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还是与国民党讲和,通过谈判争取机会。
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中共中央做出一个大胆决定,主动向美国伸出了橄榄枝。他们希望能直接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进行会谈,争取美国的理解和支持。
然而此举遭到了驻华美国大使赫尔利的坚决反对。赫尔利一心扶持国民政府,视共产党为眼中钉。在他的阻挠下,中共的和解之举难以付诸实践。
毛泽东和周恩来对赫尔利极为愤慨。他们决定采取更加高超的外交手段——直接飞往华盛顿,让罗斯福亲自认识中国共产党!
1945年1月,周恩来致电驻华美军总司令魏德迈,要他转交一份秘密消息给罗斯福——毛泽东可以随时飞往华盛顿,与罗斯福总统进行会谈!
消息一出,赫尔利大为光火。他立即给罗斯福去了封电报,大谈特谈国民党的优越性,描绘共产党的势单力薄。他极力劝说罗斯福不要上当,切莫与共产党有任何接触。
与此同时,驻华使馆的政治参赞们也向罗斯福提交了一份紧急电报。他们谴责赫尔利的对华政策麻木不仁,呼吁尽快调整,与共产党接触。
两份针锋相对的电报同时呈到罗斯福桌上。这个重大的历史分水岭,似乎端坐在轮椅上的罗斯福一念之间。
最终,在赫尔利极力游说下,罗斯福做出决定:支持赫尔利的对华政策。这就意味着,毛泽东访美的念头只能无疾而终。
一个多月后,赫尔利得意洋洋地从华盛顿回到中国。他首站并不是国民政府的重庆,而是共产党的延安。在那里,他对毛泽东等人大放厥词,要求共产党交出军队,归顺国民党。
毛泽东勃然大怒,讥讽赫尔利“出尔反尔”。然而处于弱势的共产党,只能暂时忍让。
与此同时,在重庆的蒋介石也在暗地里窃喜。他终于摆脱了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地向苏联讨价还价,重新瓜分战后利益了。
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为争夺政权展开了殊死战。南京、上海、东北......一座座城池陷落。战火遍布中原,百业萧条,苍生涂炭。
这时,远在美国的一位历史学家找到了20年前的一批解密文件。他惊讶地发现,1945年初,毛泽东其实想访美,但被赫尔利搅黄了!
学者仔细推敲这段往事,不禁感叹:假如毛泽东当年成功访美,说不定局面就是另一个样子......
其实,早在1944年,美军就派出观察组进驻延安。他们亲眼见证了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政府”是何等地Orderly(有秩序的)。甚至多个美国外交官也在报告中赞叹延安“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但可惜无奈,决策层对中国局势判断失误,错失良机。
于是“谁失去了中国”的争论再起。最大的受害者自是千百万黎民。而始作俑者,则是美国大使赫尔利这个“历史罪人”。
1972年2月,海湖轩。
“啪”的一声,毛泽东狠狠拍案而起:“我早就说过,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真正统一富强的中国!”
他指着桌上的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面赫然披露了他当年访美未遂的往事。
“想当年赫尔利死乞白赖,我还指望着美国人的理性与正义呢!”
“幸好我们没有软弱,付出巨大牺牲夺取政权,自己解放了民族!”
毛泽东说到激动处,大睁双眼,语气铿锵有力。
在一旁的周恩来和康生默默点头。的确,没有自己争取的解放,今天就没有接待尼克松总统的场面......
当年的失误与背叛,终于水落石出,历历在目。
通过披露毛泽东1945年访美未遂的历史,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缺乏战略预见,错误决策会酿成惨痛代价。
作为当时世界强权与地区大国,美国理应扮演更负责任的角色。蒋介石腐朽无能已道听途说,继续助纣为虐,无异 drank his wine and smashed his cup。
反观共产党实事求是,与天斗其乐无穷。正如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军官员忠告的那样:不要听信国民党的一面之词,还是自己多走动走动,亲自看看。
历史终有公论。只可惜手握权力的人,往往目光短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