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组比不重组好,早整合比晚整合好。
文|智库君
历史一刻。
2月9日,东风系、兵装系上市公司密集公告,2月9日,多家东风系和兵装系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其间接控股股东/控股股东或发生变更。公告显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兵器装备集团”)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但公司公告同时强调,不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至此,东风汽车、长安汽车重组的大幕正式揭开。实际上,东风长安重组,并非突发事件,而是一场酝酿已久的大招。此刻,经过长时间的研判、协调,时机已经成熟。这个时候官宣,也恰逢其时。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汽车制造业总收入高达 10.1 万亿,同比增长 11.9%,占 GDP 的比重达到 8.7%,一举超过房地产,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支柱产业。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重塑,大国博弈的时代背景下,如此重要的产业,中国也需要一个国资背景的大型汽车集团。这样的“期待”有迹可循。
去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曾向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三大汽车央企“喊话”。他表示:“就新能源汽车领域,国有汽车企业在这方面发展还不够快,不如特斯拉,不如比亚迪,国资委将调整政策,对三家中央汽车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考核项目包括技术、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

另外,全球范围内,本田与日产酝酿合并,虽然遭遇波折,但是也是日本汽车产业面对全球汽车产业动荡,特别是中美汽车崛起的一种选择和突破,更不用说丰田终于决定在中国生产雷克萨斯,这也是权衡中美市场之后做出的选择。
无论如何,中国第一大汽车集团、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正在酝酿之中了。重拳已出,后续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东风长安整合的方式、整合的影响,整合的难点、整合的后续问题,一汽为何暂时没有参与?对此,智库君第一时间联系多位业内专家,观点非常精彩,也很犀利。
核心观点:
好事,也是个难事!不重组,按目前惯性走下去,企业没有希望。合并了,并不一定能做强。合并最好,合作肯定不行,合并,有问题可以在“老大”协调下解决,合作,互相伤害。重组比不重组好,早整合比晚整合好,企业的体量不是主要矛盾,关键在于激活机制。这个整合应该是有关军工企业重整的辅助篇章,是结果不是起源。既然是将长安剥离,就必然要与现有汽车央企“结合”,显然只可能是东风,因为东风更需要援助。一汽现在能自保,且只想当王,不太适合与他人联合。长安领导班子不是央企级别,是短板,但业绩特别是自主乘用车有目共睹。因此,我觉得不应该是将长安“划归”东风,应该根据企业资产等市场因素重构一个央企,并逐步归并简化业务板块。其实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各级政府不停刺激政策的催生下造成的汽车(生产和研发)产能严重过剩,希望此举有助缓解此问题。智库君:您如何看待东风长安合并这次重组?
专家A:大事,好事,也是个难事!做大易做强难。做优更难!与重组配套的必须要有体制机制的改革,释放企业的内生活力。遗憾的是朱华荣这个难得的人才没有进入最高领导层。
不重组,按目前惯性走下去,企业没有希望。合并了,并不一定能做强,还需要配套的改革开放,释放内在创新的活力。做大未必做强;做强未必做优!任务艰巨,挑战巨大。但是作为特大的國企,朝着积极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专家B:合并最好,合作肯定不行,合并,有问题可以在“老大”协调下解决,合作,互相伤害。
智库君:对于重组您有什么建议?
专家C:首先,东风与长安的重组是市场推动和政府主导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汽车产业电动智能转型升级过程中,竞争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这两家企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同时,大央企也在加大力度推进专业化重组;
二是重组可以优化两大车企的资源配置,长安在电动智能乘用车领域相对较强,且与ICT优强企业合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东风在商用车方面有比较优势,重组得当可提高技术、产品研发等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如果利用这次重组机会实施股权结构优化、治理结构及机制变革,集合两大企业的优势资源,组成一支电动智能乘用车的精锐“部队”,其竞争力值得期待;四,重组后的企业有能力创新软硬件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在新的起点上,运用Al助力技术、产品研发和制造等全产业链,构筑后发优势。
简而言之,重组比不重组好,早整合比晚整合好,企业的体量不是主要矛盾,关键在于激活机制。若能认真研究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扬长避短,就有可能在这场淘汰赛中获胜。

智库君:这次长安与东风的整合,目前暂时没有涉及一汽,对于这样的安排,您怎么看?
专家D:以下是我个人观点:
1、这个整合应该是有关军工企业重整的辅助篇章,是结果不是起源。
2、既然是将长安剥离,就必然要与现有汽车央企“结合”,显然只可能是东风,因为东风更需要援助。
3、如果不是车企主动、自愿的整合,则需要后续有较大的能量来建立机制,以争取好的成效。
4、一汽现在能自保,且只想当王,不太适合与他人联合。
智库君:关于重组的主导方,以及领导团队,有媒体报道是东风高层主导,您如看?
专家D:长安领导班子不是央企级别,是短板,但业绩特别是自主乘用车有目共睹。因此,我觉得不应该是将长安“划归”东风,应该根据企业资产等市场因素重构一个央企,并逐步归并简化业务板块。当然,即使如此,领导中东风现任班子会占些便宜(不排除有可能部分调离),也会充实长安因素,否则就不是联姻了。
智库君:这次重组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您如何看?
专家E:三大汽车国企合并的说法倒是从南京T3成立之时就开始流传了。如果此事为真,那剩下的整车厂国企该怎么办?供应商又将如何?其实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各级政府不停刺激政策的催生下造成的汽车(生产和研发)产能严重过剩,希望此举有助缓解此问题。
附: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专家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付于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王秉刚 国家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
安庆衡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北汽集团董事长
左延安 前江淮汽车董事长
赵福全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
董 扬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电动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德载厚资本董事长
沈进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
赵 英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陈玉东 博世集团董事会中国事务顾问、资深汽车专家
林 雷 大钲资本合伙人、董事总经理
梅松林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
何 仑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
钟 师 资深汽车媒体人
张君毅 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亚太区汽车与工业品业务负责人
刘小稚 亚仕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FISITA中国大使
徐向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蔡 蔚 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哈尔滨理工大学头雁教授、精进电动创始人
吴松泉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
施雪松 腾讯车联副总裁、南京隼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
顾剑民 法雷奥集团中国区CTO
崔东树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郑 赟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
杨殿阁 清华大学学科办主任、车辆与运载学院首任院长
徐大全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朱西产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
原诚寅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
金伟华 华登国际风险投资合伙人
余 宁 众擎资本管理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