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是关键|极氪领克,和而不同

观山车局说 2025-02-20 11:50:42

新公司要解决两个品牌叠加在一起亏损的问题。

文|智库君

2月14日,极氪科技集团宣布正式成立。

在公布对领克的战略整合计划后,极氪、领克与吉利仅用三个月便完成股权交割。至此,领克正式成为极氪非全资附属公司,领克51%股份归属极氪,49%股份由吉利汽车旗下全资子公司持有。

极氪科技集团新领导班子也随之公布。安聪慧担任极氪科技集团CEO;刘向阳担任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领克品牌CEO;林杰担任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兼用户委员会主任;林金文担任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袁璟担任极氪科技集团CFO;关海涛担任极氪科技集团CBO。

自2024年9月发布《台州宣言》以来,吉利控股集团从战略扩张到战略整合,大刀阔斧的合并改革持续进行。作为吉利集团在高度“内卷”市场下的重要战略举措,极氪科技集团成为了吉利在新能源高端豪华领域的一把“尖刀”。

2025年伊始,“生而全球”的领克和专注打造“全球豪华科技品牌”的极氪正式整合,将如何实现“1+1>2”的效果?

一位熟悉极氪的业内人士告诉智库君,“极氪原本就是从领克分出来的,合并可以减少成本和重复投入,这是对的,早应如此。更深层的问题是,吉利没有必要有两个中高端品牌,因为这两个品牌的人群,定位都高度重合。”

此外,极氪、领克叠加在一起的亏损,也是新公司需要直面的问题。

和而不同

“极氪科技集团的双品牌战略是坚定不移的,在这个基础上,极氪和领克将实现中后台共享。”2月14日,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表示。

在双品牌的产品端,极氪向上,领克横向延伸。定位“全球豪华科技品牌”的极氪,将聚焦30万及以上市场,以中大型车为主,中型车聚焦纯电,大型车聚焦超级电混。定位“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的领克,主打20万及以上市场,小型车聚焦纯电,中大型车聚焦混动。为减少两个品牌在不同细分市场的重叠,据了解,每个品牌减少了约20%的产品数量。

在双品牌的销售端和服务端,领克将助力极氪继续下沉市场。领克在销售渠道发展中所积累的投资商的资源,将帮助极氪延伸至至三、四线城市。此外,极氪可以进一步共享领克售后服务体系,使用户的触达度变得更高,让极氪渠道整体的覆盖度也更高。

“尽管如此,极氪与领克品牌的展厅上,极氪和领克依然是独立的。”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兼用户委员会主任林杰强调。

在海外市场,两个品牌的销售端将会进一步协同。领克和极氪将加强欧洲以外市场的渠道建设协同,成立统一的销售公司,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两品牌的海外团队也将深度整合,共享研发渠道、营销服等资源,提升运营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在欧洲市场将各行其道。领克欧洲通过借助沃尔沃在欧洲市场庞大的经销商网络,拓展终端销售渠道,同时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与此同时,极氪自主经营的极氪中心也先后登陆了瑞典和荷兰。

“极氪和领克不仅是独立发展的品牌,它们之间的协同效应能够帮助极氪科技集团实现更广泛的市场覆盖。”安聪慧对“双品牌战略”的协同价值进一步解释。

在智能化方面,双品牌也是求同存异。在智能座舱领域,领克继续使用LYNK Flyme Auto系统,而在域控制器、电子架构层面二者进行共享。智驾方面,极氪、领克不仅使用同一自研浩瀚智驾系统,同时在硬件和智驾域控,以及下一代的中央计算方面,极氪科技集团都将自研自制。

在平台化方面,“极氪拥有最强的电和最强的混。”安聪慧说。最强的电,是指领克和极氪在纯电方面所使用浩瀚架构,目前已经搭载至领克的两款纯电车型领克Z10和Z20。在混动方面,领克将沿用EM-P系统和吉利进行共享,同时保留了各自的产品特点。中型车的极氪的大型车将搭载不同于领克的超级电混系统,预计在2025年第二季度发布。

“领克品牌和极氪品牌没有合并之前,确实存在着产品的重叠以及对于研发资源的重复投入。”安聪慧坦言,“合并以后,极氪科技集团对技术和产品,进行了非常科学和合理的规划。”据了解,极氪和领克相较在合并之前,研发投入的费用已经下降超过15%。

盈利是关键也是挑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二者联手依然面临巨大挑战。安聪慧2024年时预测,未来两三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下,技术和成本是未来新能源行业竞争的核心,统一协同将成为核心趋势。

智能驾驶无疑是当下技术竞争最激烈的赛道。据了解,极氪自研的浩瀚智驾在2024年也开始All in AI端到端大模型,并在年底实现无图城市NZP的全国全量推送。

2025年,极氪即将开启车位到车位(D2D)的万人公测,并将在4月份开启全量推送。此外,浩瀚智驾的L3级智能驾驶即将正式落地,搭载相关技术的极氪全新旗舰车型将在4月的上海车展期间亮相,预计在年底具备量产车交付能力。

领克方面,领克900在今年第二季度将成为领克品牌首款搭载自研浩瀚智驾,同时还搭载首款搭载英伟达雷神(Thor)芯片的量产车型。

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部分车企的智能驾驶优势逐渐显现。在城市NOA大规模落地,拥有强数据闭环能力的华为ADS 3.0、小鹏XNGP、特斯拉FSD(Beta)等已经位列行业的第一梯队。

此外,比亚迪在2月10日强调“智驾平权”概念的同时,还将智能驾驶产品下沉至十万元以下车型。6.98万元海鸥智驾版的上市后,包括吉利集团在内的多家传统车企股票应声下跌,就连极氪也难逃下跌命运。

“智驾方面,现在不是解决有和没有的问题,要解决怎么更好用、更安全的问题。无论极氪的浩瀚智驾还是吉利汽车集团的智驾系统,都要朝着更好用、更安全的方向在全面推进,”安聪慧说。

一位熟悉极氪的业内人士表示,更深层的问题是,吉利的两个中高端品牌人群定位存在高度重合,合并将很大程度避免彼此间的竞争。但是,对于领克来说,合并之后的品牌形象可能会被淡化。

除技术革新的挑战外,成本控制和背后的盈利能力成为成功的又一关键。“目前,最大挑战在于新公司要解决两个品牌叠加在一起亏损的问题。”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

极氪2024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季度财务业绩显示,前三季度累计营收同比增长超50%至531.3亿元,整车营收累计超360亿元。其中,三季度整车营收超144元,同比提升42%,环比提升7%。

尽管第四季度的财报仍未披露,但其在2024年三季度整车毛利率达15.7%,创年内新高的同时,极氪汽车月度交付量持续攀升,12月交付新车27190辆,同比激增102%。另一方面,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尽管净亏损为11.39亿元,但已同比大幅收窄21.7%。

相比极氪,目前面临更大挑战的是领克。据悉,领克2022年营收为291亿元,除税前盈利1亿元,除税后盈利722万元。领克2023年营收为347.87亿元,除税前亏损为16亿元,除税后亏损为11亿元。

“领克出现一些亏损,主要是欧洲的问题。在前期管理方面,针对欧洲市场采用了订阅的模式,对于盈利性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安聪慧解释,“从去年已经开始进行调整,采用经销商的模式,并沃尔沃展开了紧密合作。”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双品牌战略能否实现“1+1>2”的效果,帮助极氪科技集团在2025年实现扭亏,将成为其最大的挑战。

2025年,极氪科技集团希望达成71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实现40%的增长率,其中领克39万辆,极氪32万辆。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两个品牌的整合,业务的深度整合,包括技术平台化、采购、生产、制造的协同效应的提升,盈利转正的速度比以前肯定是大大加快的。”极氪科技集团CFO袁璟最后表示。

0 阅读:0
观山车局说

观山车局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