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企现在主要的问题不是规模问题。
文|智库君
这是一篇跨越春节假期的访谈。
春节前我们对董扬先生访谈重点涉及动力电池全球化趋势、投资趋势、低空经济、三大汽车央企、雷克萨斯可能国产等等。春节后,随着丰田正式官宣雷克萨斯上海独资建厂、长安东风计划重组等等重磅消息来袭,我们的访谈又进一步延伸。
本期预见2025,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诚邀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德载厚资本董事长董扬,围绕中国动力电池发展、中国当前投资周期与创新周期的关联、低空经济与飞行汽车的发展潜力、东风长安计划重组、丰田在上海独资建雷克萨斯工厂能否复制特斯拉成功等等话题,对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的格局和趋势进行预判。

核心观点:
国企现在主要的问题不是规模问题,大企业简单合并并不能增加竞争力。从这两年长安和东风市场的表现来看,长安在自主品牌发展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都更好一些,这可能是长安在国企里层级比较低、自由度比较大、效率比较高的结果。希望整合以后东风的部分更多学习长安的经验。希望政府主管部门要研究国企如何深化改革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国企的竞争力问题。在动力电池领域,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的领先地位稳固,中国动力电池全球化是大势所趋,预计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会持续走出去。我对固态电池持谨慎态度,固态电池在短期内实现全固态并在汽车上大规模量产的可能性不大,研发固态电池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技术被超越,而不是颠覆现有液态电池体系。目前来看,固态电池可能更适合局部应用,尤其是在低空经济领域。动力电池产业走向世界,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技术外溢,但绝对不会影响我国的领先地位。因为外溢的是一般性技术和制造技术,核心的开发技术和创新能力不会外溢,我们不必过度担心,不会危及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领先地位。2025年的投资前景不乐观,尽管政策面展现出积极信号,资本市场,尤其创业公司与一级市场,仍未见显著活跃。投资周期与创新周期并不匹配,投资希望周期更短,而创新如电池、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需要投资者具备耐心与长期视角。三大央企改革初见成效
智库君:2月9日,东风长安的重组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反对和赞同的观点交锋非常激烈,您如何看?东风、长安的整合将对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对于二者的整合,您有怎样的建议?
董扬:这个消息现在还没有得到官方证实。第一,我认为,国企现在主要的问题不是规模问题,大企业简单合并并不能增加竞争力。第二,从这两年长安和东风市场的表现来看,我认为,长安在自主品牌发展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都更好一些,这可能是长安在国企里层级比较低、自由度比较大、效率比较高的结果。希望整合以后东风的部分更多学习长安的经验。第三,希望政府主管部门要研究国企如何深化改革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国企的竞争力问题。

智库君:在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要对中国一汽、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三大汽车央企的新能源汽车业务进行单独考核。其中,专项考核方案将重点考核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及未来发展战略,加速企业转型。随着2024年度经营周期的结束,2024年,三家汽车央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是否都有跑赢大盘?其表现的原因及背后的影响是什么?
董扬:数据显示,三大央企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整体上是跑赢大盘的。这主要归功于国资委前年调整后的积极效果,以及在考核体系上的改革。同时,这也体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长跑性质,从原先低于全国平均到如今超过大盘。
此外,三大央企的合资板块下降影响明显,说明外企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中方在合资企业中的作用逐渐增强,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模式开拓方面,我们需要重新界定合资企业的定位并转换双方角色。
智库君:在2024年,中国三大汽车央企都经历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在您看来,这些变动给企业带来了哪些挑战?
董扬:虽然国资委的考核调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央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需进一步提升活力,目前的追责制度虽已规定,但在考核体系上仍存在问题,导致央企领导层未能摆脱束缚,因此,我认为央企改革尚未到位,还要很大的改革空间。

动力电池全球化是趋势
不要过分担心技术外溢
智库君:2024年,汽车动力电池行业经历了哪些技术创新和市场变化?在您看来,预见2025年汽车动力电池将迎来哪些关键的进展和趋势?中国动力电池在全球布局时,如何应对技术外溢风险?
董扬:当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撑。第一,从全球来看,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是具备着领先的优势,并得到进一步巩固;第二,由于上市进程受阻,部分企业融资减少,创新投入可能比2023年有所下降。如果持续现状,或将影响电池科技创新的根本;第三,2024年中国电池产能,通过市场和企业自身调整有所改善。预计2025年中国电池会是持续走出去。但由于电池行业的发展周期可能比预期长,需资本加持和政策支持。希望政府支持电池企业走出去,并考虑对大宗原料实施一定的收储,以保障电池价格稳定市场,促进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对电池技术外溢的担忧,我们要做具体分析。首先应该承认,在海外建厂,会有一定程度的技术外溢,但外溢的是一般性技术和制造技术,核心的开发技术和创新能力不会外溢,不会危及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领先地位。
以过去我们引进国外整车技术的过程为例,通过引进技术和合资生产,我们学到了一般性技术,建立了自己的制造体系,但是,真正的中国品牌汽车的开发能力、创新能力,靠引进和合资是不能形成的,必须靠我们一点一点自己干出来的。
智库君:固态电池在2025年是否有望实现大规模量产并应用到汽车上?
董扬:我对固态电池持谨慎态度,固态电池在短期内实现全固态并在汽车上大规模量产的可能性不大,研发固态电池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技术被超越,而不是颠覆现有液态电池体系。目前来看,固态电池可能更适合局部应用,尤其是在低空经济领域,因其对能量密度和高倍率放电有较高需求,其在低空经济领域可能有广泛应用前景。

低空经济与飞行汽车
未来新产业增长点的潜力展现
智库君:您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投资周期与创新周期的关系?
董扬:我认为,2025年的投资前景不乐观,尽管政策面展现出积极信号,资本市场,尤其创业公司与一级市场,仍未见显著活跃。再是,投资周期与创新周期并不匹配,投资希望周期更短,而创新如电池、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需要投资者具备耐心与长期视角。
智库君:对于低空经济和飞行汽车的发展,您有何看法?
董扬:对于低空经济和飞行汽车的发展前景,我持乐观态度。
尽管低空经济的发展周期预计会比原先设想的要长,但与十几年前通用航空未能形成规模化产业的情况截然不同,如今得益于国家层面的重视、空域管理政策的优化,以及部分企业成功推进实际应用场景落地,这些都标志着低空经济正逐步迈向市场化阶段,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同时,飞行汽车作为低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发展同样值得期待。

雷克萨斯国产化
新能源市场掀起新的竞争波澜
智库君:2月5日,丰田汽车中国宣布,与上海市政府签署碳中和全面合作协议,并决定在金山区成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研发和生产全资公司。丰田计划投资10亿美元以上,一期纲领年产10万辆,2027年投产。您认为,丰田在上海独资建立雷克萨斯工厂,是否会达到特斯拉独资的效果?
董扬:丰田在中国独立生产雷克萨斯的举措,不大可能获得当年特斯拉在中国建厂那样的轰动效应。因为特斯拉作为汽车多个创新的龙头企业,在中国获得了强大的产业链和市场支持,促进了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带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打破了价格天花板。而雷克萨斯在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尚未展现出类似的潜力。
虽然丰田在新能源和自动驾驶领域转型相对较慢,但整体经济运行情况良好,产量、利润率及成本控制能力强。如果丰田重视中国市场并加强与中国合作,我认为丰田仍有在全球汽车转型中的发展空间。

智库君:对于中国汽车市场而言,丰田的在上海建厂究竟会带来何种程度的影响?雷克萨斯的国产化是否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董扬:我认为丰田此项目不大可能对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产生重大威胁。
中国汽车产业的优势在于成本、效率以及创新的环境。丰田在中国设立独资企业,在中国闭环开发、采购和生产,确实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并提高创新的效率,但在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和充分降本增效方面,不一定能比得上中国品牌企业。
以特斯拉为例,虽然在上海独资设厂获得巨大成功,但其成本控制能力和创新的效率,并不比中国品牌的头部企业好。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最突出的问题是内卷比较严重,希望特斯拉和丰田在中国设立独资企业,可以带来成熟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改善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环境。
2025价格战将持续
车市增速将放缓
智库君:新年伊始,多家汽车企业为了提振销量,纷纷推出兜底政策吸引消费者购车。您认为,2025年,车市价格战是否持续或加剧?2025年,车企间的盈利分化是否会进一步加剧?面向国际市场是否会大幅增加,是否担心企业出口计划过大导致海外内卷加剧?
董扬:汽车业的价格战和内卷现象将持续,利润整体低迷会持续,汽车行业整体在转型,整体变化还在运行中,但根据目前情况判断,2025年内卷式竞争可能不会比2024年更恶化。因为,我相信政府有决心也有能力对内卷式竞争进行综合治理,以避免过分激烈的竞争行为。
此外,国际市场方面,基于当前形势分析,2024年及以后国际市场大幅增加的空间有限,因此,在我看来,担心部分企业在实现出口目标时设定过高,从而在海外市场造成内卷现象,而这尚未充分引起业界重视。

智库君: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歌猛进的态势,年度产销均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在您看来,2025年新能源汽车将会是什么样的走向?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会达到多少万辆?当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面临哪些现实挑战?
董扬:我认为,预测2025年增长幅度可能下降,但总量仍将增加。考虑到市场竞争、出口挑战等因素,可能实际销量会有所调整。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2025年增速会下降,总量维持几百万辆的增长。
智库君:2025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是否会下降?
董扬:是的,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会比24年略增。2024年总体出口641万辆,同比增长23%,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其中,600万出口基数很大,面对出海主体仍是燃油汽车,而不是新能源汽车。为此,2025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将保持少量增长,虽然我们在技术具备很大优势,但是也在面临海外市场的关税压力。
往期链接:
预见2025 | 原诚寅:进入无人区,车企与芯片企业会深层次绑定
预见2025|张君毅:DeepSeek震撼汽车业,可以省算力,不可缺数据
预见2025 | 左延安:广汽携手华为,CAI模式是大势所趋
预见2025 | 郑赟:海外建厂并非唯一答案
预见2025 | 徐大全:行业需要重视并深层次思考“内卷”
预见2025 | 李金勇:豪华品牌的形势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预见2025 | 金伟华:车企智能化体系搭建需要考虑三个维度
预见2025 | 沈进军:大型经销商集团会经历裂变和收缩
预见2025 | 梅松林:长安需要灵魂品牌、吉利有望拿下行业第三
预见2025 | 安庆衡:奇瑞拿下第三的可能性更高
预见2025 | 刘小稚:强者愈强,弱者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