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的“鸿门宴”那可是流传得相当广,到了晚清的时候,李鸿章又把这一招给用上了。不过,和刘邦项羽那时候不一样,这一回的鸿门宴,有八位将领都掉了脑袋。
咱们一块儿来回忆下当年事情的经过吧!
打了败仗就得赔款,这是没跑儿的事儿。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能这么讲,早在道光当上皇帝的时候,整个大清就已经渐渐衰败。他老爸嘉庆在位的时候,镇压了两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里面花费的人力物力可都得拿银子去支撑。
道光继位的时候,本来银子就没多少了,鸦片战争这一折腾,那更是糟糕透顶。国库空虚,怎么办?就只能去欺负老百姓,从百姓手里搜刮钱财来还外债。
刚经历战争,老百姓的日子就已经够苦的了,这时候还加税,这不是给老百姓带来大灾难嘛。对于一个王朝来讲,要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都没法保障,那这个王朝离被推翻也就不远。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的鸦片走私变得更加猖獗了。俗话说重利之下必有勇夫,巨大利益的驱使,让走私成了普遍现象。受这情况影响最大的就是普通老百姓,上个世纪因为鸦片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人可不少。
洪秀全的军队一来,多少年的修养都不管用了,根本抵抗不了。那时候镇压太平军的事儿可都是慈禧太后管着的。
慈禧太后手底下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人没几个,数得着的也就是曾国藩、李鸿章这俩人了。
江南一直以来都是特别繁华的地儿,李秀成,就趁着清军没防备,一个劲儿往南打,把南方的好几个大城市都给拿下了。远在京城的慈禧太后知道这事儿后,气得不行,立马就下命令让曾国藩带着兵把苏州那些城市给抢回来。可当时曾国藩的军队才刚跟陈玉成打完一场恶仗。
曾国藩不愿出兵,可把慈禧太后急坏了。就在这当口,李鸿章站出来说,他愿意前往江南,把苏州、杭州给夺回来。
李鸿章这边既然主动请缨了,那他肯定是有自己的法子的。大家都知道,李鸿章可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所以,他对西洋枪炮那是相当精通。洋人的枪炮去对付太平天国的冷兵器,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李鸿章先是回安徽招兵买马,这中间来来回回折腾了一番。等啥都准备好了,他就带着人马往南走。这里得提一嘴,有个英国人跟他一块儿走,这个英国人还给他一小队人用来支持他的行动。
他们一路高歌猛进,没一会儿就朝着苏州去了。当时他们把大本营就设在苏州。接着两边的人就狠狠地打起来了,可之前李秀成的队伍已经打过仗了,而李鸿章那边还有一支西洋军队,最后李秀成就只能输了。
李秀成这边失败以后,干脆就决定舍弃苏州,然后整顿自己的人马打算离开苏州。不过在走之前,李秀成还是有点放心不下。为啥?因为他发觉镇守苏州的那八位将领,有点害怕跟李鸿章打仗。
所以李秀成走的时候那是千嘱咐万叮咛的,务必得盯着他们,可别让他们做出背叛的事儿。得说,李秀成考虑得可真周全。
这边李鸿章可犯难了,就他现有的军队而言,要拿下苏州可不是件轻松事儿。所以李鸿章就想先探探镇守苏州那八位将领的想法。他派人去跟人家接触,可李鸿章怎么也没想到,这八位将领对他的和谈之举还挺积极。
这边李鸿章一直是谈判的一把好手,他一瞅这事儿有门儿,立马就派人去跟人家接触。谈了好多轮之后,这八位将领被李鸿章“哄”得晕头转向的,当场就打算跟李鸿章合作了。
但是还有个阻拦的人,这人就是谭绍光,他,是之前李秀成叮嘱过的。这八个人一看有人挡道,一商量,就直接把谭绍光给杀了。
谈妥之后,李鸿章马上就设宴请这几个人。这八个人,满脑子都是以后安定的生活,都昏了头了。啥防备都没有就去赴宴了。结果,饭还没吃上一口,就把命丢了。
三、预示着失败汪怀武、范其发、汪有为、张大州、浩永宽、汪安筠、周文佳、武癸文,这些可都是了不起的大将!真要说起来,当时要是他们坚守苏州不撤,哪怕李鸿章有洋人的支持,也很难把他们怎么样!
可是他们不但不坚守,反倒去投靠李鸿章了,这就等于是把自己的命给断送了。从这儿其实也能看出来,太平天国内部是存在问题的。
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生活没了盼头才决定参加起义的。所以,好多人看起来忠心耿耿,其实是因为起义这事每天都实实在在地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要是碰到损害自己利益的事儿,他们马上就会叛变。光利益这一条,就足以让他们背叛了,更别提要命的时候了。简而言之,在那个时候,真能为洪秀全豁出命去的没几个,大多都是些怕死的家伙。
而且当年洪秀全想尽快壮大自己的队伍,那是来者不拒,所以他们当中没多少人特别坚定。
当然,从这儿也能瞧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啥时候内部不团结都长久不了。就拿这八位大将来说吧,他们大多是有勇无谋的武夫,被李鸿章稍微一挑拨,立马就反叛了。
结语那可不,他们的结局早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就算没有李鸿章去谈判,就他们几个,一点政治头脑都没有,想成事儿那可太难了。他们,根本没有集体观念,就光想着自己的利益。
所以,就算李鸿章不杀他们,也不会再重用他们了。为啥?毕竟他们都背叛过一次了,肯定还会有第二次的。这种卖主求荣的人,不管啥时候都不可能被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