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大家都知道的,和氏璧的发现者,据《韩非子·和氏》载,楚人卞和荆山伐薪得美玉,献厉王,被说是假的,砍去左脚,及武王即位再献,仍说是假,再砍去右脚,文王登基后。“和乃抱其璞而泣于荆山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再使人验,派玉匠剖璞,遂琢成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
一直以为故事就到此结束了,下面只是什么价值连城,完璧归赵之类的成语出处,最多再有些李斯撰“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上,及唐失踪等衍生的东东了。其实,动人的恰恰是我们所忽略的后面一段:文王因感卞和其忠,悯卞和其刑,封为零阳侯,和辞而不就……。
卞和为何辞而不就呢?他献玉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封赏吗?如果你这样想,那可就真是大错特错了,纯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卞和献玉,断双足不减其志,虽封侯不动其心,卞和意不在封赏,而在玉石之分,贞诳之明,卞和其志其忠,令人起敬,此正谓“封侯非我愿,但得玉石分”是也。
当人们都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发感叹的时候,都没想过这卞和更高尚的情操,他执着献玉,是对真理的追求,在双脚被砍仍说,“臣非悲刖,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如此看来,这卞和的识宝及勇于献身的精神,无私而高尚的节气,说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不为过。卞和才是中华民族之脊梁。这个以鲜血写就的故事,绝对无法从历史的夹缝中悄然流逝的。
古代文坛被称为伯乐的,当以欧阳修为最,唐宋八大家中,五人同他相关,韩愈的《马说》道尽了千里马与伯乐关系的兴衰。但如卞和那样不顾性命的伯乐,于古于今我们还能找到吗?
没有卞和,这玉璞终归如顽石之命,然而没有伯乐,千里马是不是只能驭物拉磨,老死于马厩呢?不会滴,他们会拼命地嘶鸣以引起主人的重视。李白算千里马吧,没出名时不得不屈尊去巴结玄宗的妹子以求进阶之途;杜甫算千里马吧,为实现理想,“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还有这写《马说》的韩愈,不是为了给劣迹斑斑的李实脸上贴金,也写下这《上李尚书书》吗。这方面尤其为最悲催的是我最爱的柳永,为巴结孙何写下这千秋煌作《望海潮》,却只换来一顿晚餐。
看来这千里马即使无伯乐,鸣啊鸣地也许也有出头之日,可这美玉就不同了,没卞和将永远只是个石头。我崇拜卞和比伯乐不知道高了几多倍,但却不欣赏他的做法,我没他那个境界,我也做不到。
我倒是很赞同元代有个叫薛昂夫在一首散曲中的看法。《朝天子·卞和》,“卞和、抱璞,只合荆山坐。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传国争符,伤身行贷,谁教献与他。切磋、琢磨,何以偷敲破。”就是就是,与其无人识,不如偷敲破,要我,便这样做。
果然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剖开献不行吗,非要装逼,终于玩脱了,两条腿都玩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