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他的诗曾出现在高考命题中,而几乎所有的考生都不认识他

青林知青 2022-06-08 07:16:20

陈与义: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江西诗派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其影响巨大,一直延续到清末时的同光体,他们尊杜甫为祖,人数众多,时间跨度大,其中尤以黄庭坚的成就最大,名声最为响亮。

陈与义是被列为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有些尴尬的是,尽管严羽说他是“亦江西之派而小异”, 但他的风格与江西诗派大为不同,在学杜甫方面,他是最为接近杜甫神韵的。

如果说杜甫是珠穆朗玛峰,陈与义可以说是站在喜马拉雅山脚之下,而黄庭坚和陈师道最多说是在拉萨城徘徊,至于其他如曾几等一众人,怕还远在高原之下的西昌。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进士出身,北宋与南宋之交时的著名诗人,与朱敦儒同列“洛中八俊”,曾为太学博士,后因事被贬为地方酒税监,后来仕途颇顺,然未及半百便倏忽离世。

但陈与义的诗名现在不是很响亮,各级教科书中对他都没有提及,有些搞笑的是,文科书中没有,他的一首诗作去出现在物理和政治教科书中。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是他地方任职期满,回京选官待命时所作,心情舒畅,绿榆夹岸,红绿映衬,几同孟郊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相媲美。

宋诗很多人都说它同唐诗最大的区别在“理趣”,也就是诗中蕴含着哲理,最明显的大概要数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了,而这首《襄邑道中》也是如此,它说明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一哲学命题。

幼年的他肯定是很聪明的,史载他是“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加上他祖父便是进士出身,家学渊源,自是了得。

有宋一朝,每科取进士极少,能得进士者,皆为当世之方杰,前几名都会入翰林院,或编史书,或为高官之秘书,日后腾飞,指日可待。

差的便会被委以地方副县级之职,稍加磨砺后,再渐次提升,这是常例;但陈与义却是被授开德府教授,也就是今天河南濮阳任职。谋了一个差事。

当时之教授远不是今天的高级职称,说穿了,就是县中心学校的老师而已,甚至还包括管理人员,所以,这实在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上官吏,对于一个进士来说,肯定是委屈得不行不行的了。

很多资料都说陈与义是进士出身,我在其简介中也是采信的,因为我相信,如果要考,他肯定是能考中的。

但是,据《宋史》记载,陈与义中的是上舍甲科,其实这个是一种误读,这“上舍”一词是大有含义,也是这个特殊时期特有的名词,并不能代表他是进士出身。

时值王安石科举变法,对在太学院学习的学生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等,总数为2400人,而上舍仅百人;这就是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三舍法”。

这上舍的学生当然是太学生中佼佼者,通过院内考试,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官,也就是说,他们可以不通过国家的科举考试而直接为官,可以看作是宋时官员选拔的另一条途径,因为当时的科考也并未废除,亦在正常进行中。

这应该是王安石改革的一个方向,不知实行了多久,但肯定是寿命很短的,随着王安石罢相应该就被司马光废除了,而陈与义则正是在这也许只实行一两届时的受益之人。

所以,说他是进士亦在两可之间,但说他是受益之人,似乎也有些勉强,因为,他被授予的只是教育系统的一个闲官,唤作辟雍录,也就是在太学的预备学校里当老师。

尽管后来几经努力混了个太学博士,但与他的志向来看,还是相差太远,于是没几年后便辞官而去;后来的他还曾担任过符宝郎,也就是管理皇家礼仪类的闲杂人员。

但,即使是这等杂役类的小官他也没当多久,因事被贬去陈留郡当了个酒税监,也就是今天河南杞县一名税务人员,这让陈与义情何以堪,至于因何事被贬,不知。

靖康之难时,他的诗被高宗赵构所欣赏,旋被授兵部员外郎,迁中书舍人,这可是皇家近臣圈中之人了,后又升吏部侍郎,这已是副部级的高官了;此时的陈与义可谓是仕途顺畅,最后是拜翰林学士,一直是做到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然而由于身体原因,他“以疾辞”,年49逝世。

《宋史》所载陈与义事迹并不多,他是被列于《宋史》的文苑传中,可见并没有将他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对他的政绩除了他同赵构的一段对话外,不着一字,只说他“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所以,看不出他在政坛上有何作为。

陈与义经历了惨痛的靖康之难,这一时期的他是东躲西藏,颠沛流离,国亡家破的经历之感同杜甫很相似,他又一直在学杜甫,加上他的诗才,所以,在这一时期的诗人中,他是学杜甫最为近似之人。

有部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叫《亮剑》,原著中女主人翁田雨自杀时,在其留下的遗书中写有一首《临江仙》,便是陈与义的词。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词叫《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为他的代表作,是他退居后的作品,他在历经磨难后,回忆二十年前的往事,百感交集,遂写下这篇名作。

国家多难,旧友零落,往时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如梦般的幻景,自己现在也是远离庙堂,壮志难酬,唯看新晴,听渔唱,在这看似闲适中,读出作者满满的凄凉之感,后人评此词是“笔意超旷,逼近大苏。”

陈与义的词写得并不多,大概也就十几首而已,且无一长调,这在当时以周邦彦的慢词风靡之时,很是有些让人不解,可能还是因为陈与义受传统观念影响,觉得词乃“诗余”,咏歌宴欢场之小道,他热衷的还是正统的“诗言志”。

但是,我觉得陈与义的词作水平要高于他的诗,在他不多的词作中,反映的却是当时词坛的最高水平,他的词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特别是这首《虞美人》,是我能唯一能背诵和最喜欢的陈与义词作。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頻为行人咽,记着尊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不忍离去,所以搔首,不得不走,才觉匆匆,酒醒大江,一船离恨,这寄居生活的尴尬和朋友情分的深厚交织在一起,其惜别之感自然映发,妙处无穷。

他的一生,没有什么亮点,也没有什么作为,亦无风流韵事,平淡无奇,虽说他的部分诗作能体现当时的社会情况,但又被高涨的抗金呼声所淹没,加上人们的关注点在如岳飞等英雄人物身上,所以,想以诗作出名,那真有些为难他了。

读杜甫的诗歌总觉得很累,他的画像也是满脸沧桑,一副忧国忧民的形象,连诗圣都如此,这陈与义就更不太会被人关注了。

但杜甫的诗歌中,也有一些清新可人的小诗,读来很有闲适感,如那“黄四娘家花满溪”和“两个黄鹂鸣翠柳”等等,我觉得,要说陈与义学杜甫学得最好的话,恰恰是在这类明快的诗作上得其三昧。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这样的妙句好词在陈与义的诗作中随处可见,而他的的诗风也被后人称为“简斋体”。

即使那些反映忧国忧民类的诗作,他也不像杜甫一脸愁苦地道与人听,更没有老杜“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国家责任感,他只是“此君本无心,风月不相忘”,一腔的忧愁到了他那里,也只是温柔又缓缓地道出。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故土沦陷,回乡无望,南宋即将立国而安于一隅,作者送友人回归原京师汴梁,心中自有万千惆怅,通过子规和落日的景象,将那幽梦不断的思念故乡之情,和着他内心深处的不满,淡淡地道出,这便是典型的“简斋体”诗风。

陈与义的诗曾出现在2019年的高考试卷上,这是一首名为《题许道宁画》的古诗阅读题,不过,很多考生都认为这题有些太冷僻了。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这首题画诗肯定不是陈与义的代表作,在很多人都不知这位陈大人是何方神圣的前提下,突然用这首不知名的诗作题,当然就显得很突兀了,学子们一头雾水也是自然之事。

好在这首诗在理解上并不难,万里景致,在一窗间慢慢品味,苍茫的暮色间,一片孤云在树林上空陪伴,久久不愿离开,引得作者诗兴大发,却又寻觅不到应有的佳句,着急!

史载他是“容状俨恪,不妄言笑”,他还是个淡泊名利之人,不朋不党,举荐了人却并不让受益之人知道,“其荐士于朝,退未尝以语人,士以是多之。”这样胸怀开阔之人,也很少见。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看层林尽翠,云起云飞,虽茅屋破败,然“往来无白丁”,山雨来袭处,正好洗甲兵;这尾联的两句都是化用杜甫的句子,前者为“床头屋漏无干处”,后者为“尽洗甲兵长不用”,就这点来看,将陈与义归于江西诗派,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后来的他更是看破红尘,安于贫贱,喜欢同僧侣们一起吟诗论道,在杏花春雨中,走过他最后的一段时光。

虽然他的诗名现在并不响亮,但在民国之前,也是很受人尊崇的诗人,“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这样的评价,在有宋一代诗人中能有几人哉?

陈与义,一个被严重低估的诗人,“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我相信,随着国学进一步的兴盛,他一定会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欣赏。

2 阅读:152

青林知青

简介:三线子弟下乡知青待岗工人,打工归来一支秃笔聊伴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