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廷对举人们进京会试的照顾并不只停留在发放“盘银费”上。早在顺治年间,举人们就开始获得赶考的路费补助。各省由于距京城距离不同,获取路费的标准也有所差异。例如,安徽的举人可以获得20两银子,而江苏只能拿到5两银子。这些补助主要用于覆盖从家乡到京城的交通费用,以及在京期间的基本生活开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0b5f04f4156a3d3f4a27e0a4d25d764.jpg)
来自云南与贵州的考生更是享受到了特别的待遇。他们不仅可以领取盘银费,还能够在沿途获得官府提供的驿马服务。到了乾隆年间,这一政策被统一推广至新疆地区,由此可见朝廷对偏远地区考生的特别关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ce4bc1f7decbd828804b2d03a607b03.jpg)
然而,盘银费的发放过程并非始终顺利。在最初需要到省城的布政司衙门领取,对于那些身处偏远地区的考生来说,这无疑又增加了一道门槛。雍正八年,朝廷改变了这一规定,令考生可以在当地州县衙门领取。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州县衙门的工作人员常常以各种理由刁难考生,甚至克扣盘银费。雍正帝察觉到这一弊端,颁布了严肃的警告令,并明确要求盘银费的发放必须由正印官亲自处理,不得由胥吏经手。这一系列的举措无疑是为了确保考生能顺利拿到补助,安心赴京应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c3765d9435cd8ef1997f615e7e280f5.jpg)
虽然朝廷的盘银费在考生应试总费用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这份资助对许多贫困的考生而言已是雪中送炭。参加会试落第的举子更是面临是否能顺利返乡的现实难题。雍正二年,考虑到来往京城的费用压力,朝廷开始给落第的举子发放返乡费用。具体标准依距离而定,如云南、广东等省的举子可以获得10两银子,而直隶、山东等近省举子则获得5两银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ff8bf38bac4bfbd88b154a4673d9f00.jpg)
此外,面对高昂的京城生活费用,一些举子在会试期间可能暂时难以应对。对此,朝廷也有特殊措施。乾隆年间,朝廷还为年老落第者颁发头衔和奖赏,例如七十岁以上落第者可获司业、学正等职位,九十岁以上者再加赏绸缎,确保他们不仅能顺利回乡,也能够维持基本生活。
总的来说,从乾隆朝到清末,朝廷的一系列政策基本上解决了举人在赴京应试及返乡期间的基本物质问题。尽管这些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为广大举子提供了方便与支持。
用户11xxx20
举人免赋税劳役,就没有真正的穷人!参见《范进中举》!
用户10xxx13
只有穷酸秀才,哪有穷举人的,现在不求回报,考进清北很多地方还发奖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