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代,我国西北边疆局势骤然紧张。长期处于浩罕国籍的阿古柏异常猖獗地攻取新疆。局势迅速恶化,仅仅两年时间,整个南疆都落入阿古柏之手,成为“哲德沙尔汗国”的地盘。不仅如此,沙俄也强势入侵北疆重要战略要地——伊犁,意图永久割占。在这种外侵内忧背景下,东南海防也告急,国家防御面临严峻挑战。清廷不得不在西北边疆和东南海防之间艰难抉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0c8179319a111b634829ee2fff65567.jpg)
1875年,李鸿章提出“海防”优于“塞防”的主张,建议放弃新疆以集中资源发展海防。慈禧太后内心倾向于李鸿章的意见,但她更为慎重地决定听听左宗棠的看法。当时,李鸿章的主张是放弃新疆,他提出了四个主要理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1c85b4d8ba6e76829077247cac79254.jpg)
首先,他认为新疆是“无用之地”。在奏折中,李鸿章称:“自从乾隆年间纳入版图以来,新疆不仅难以开辟,每年还需耗费三百余万两军费,而其产出微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桩亏本买卖,国家在财务紧张的情况下,应将资金投入到更为关键的海防建设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2b878f7e38f176c25b4da6d2e4d1e78.jpg)
其次,李鸿章认为即便收回新疆,也难以长期守住。新疆幅员辽阔,北接沙俄,西邻土耳其和波斯,南近当时的英属印度。李鸿章担心即便勉强收复,以后仍会面临重重威胁,不易长治久安。现在的阿古柏便是借沙俄和英国的支持,才敢侵犯新疆,未来亦难保无此类问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4e4612ac9767c12453e85b5dabd6b98.jpg)
再者,李鸿章认为应维持现状,不应贸然收复。他建议对已被侵占的地方放任不管,未被侵占的地方则采取部落自治方式,只要按时进贡即可。这一看法来自他的老师曾国藩。李鸿章担心如果花费巨大的资源去收复新疆,会影响东南海防的应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cda1a4f513b8921285ccae355741285.jpg)
最后,他声称新疆的存在与否,不会对清朝统治构成太大威胁。他说:“即便失去新疆,于国家元气无损。”比起可能陷于敌手的东南沿海,新疆的失守无足轻重,应集中精力守住江南、浙江、福建等地。李鸿章的这些主张引起了不少大臣的共鸣,包括沈葆桢和刘坤一在内,均表示赞同。慈禧太后内心倾向于李鸿章的意见,但她更为慎重地决定听听左宗棠的看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8851c2590ebb16d832e9a6f22f4286b.jpg)
此时,不同意见碰撞的焦点集中在左宗棠身上。他提出了与李鸿章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无论是新疆还是东南沿海,皆不可轻言放弃。他主张必须立即解决新疆问题,而东南海防则是长期威胁,不急于一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2bcf77a2e7f666a17f3bab61b2e1151.jpg)
左宗棠认为,新疆倘若失守,内地省份将面临巨大的安全威胁。历史上,每当入侵者涉足疆土,总是逐步侵入更深腹地。新疆一旦失守,蒙古首当其冲,接下来陕甘山西等省份也会陷入危险。正如历史上的南宋,新疆被侵占则可能导致大清失去广大片区的控制。
同时,左宗棠警告,如果新疆问题不及时解决,未来可能会重演咸丰帝逃难热河的情景。他担心阿古柏若占据新疆,迟早与沙俄和英国暗中勾结,三方联合对我国形成重大威胁,陕甘等地将难以保全,甚至京师也会受到直接威胁,这对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慈禧太后内心深处对此有着切身感受,她曾在咸丰年间亲身经历过逃难热河的痛苦。不愿再次经历这段悲苦,最终她下定决心全力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最终,左宗棠的战略思路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首肯,他着手制定详细的军事计划,争取最大限度地动员资源。在他的布署下,清廷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西北行动,逐步收复新疆。一举击败了阿古柏,最终稳定了国家西北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