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跃成)
说老北京是一座伟大的宝库一点都不过分,北京的每一个街区、每一条胡同、每一座四合院,甚至每一个门墩、每一棵古树都能讲出不少的传说和故事。但是,现在这座古老的城市在摊大饼式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越来越不像北京了,一个超大型的国际大都市概念正在形成,老北京在拆迁和改造的阵痛中变的越来越小,也越来越支离破碎。
现在再想找到想象中的完整的古都北京已经不可能,即使是前些年划出的25片保护区也处在被逐步蚕食的境地,甚至有些颇具保护和文化价值的名人故居、历史遗迹也随着一个个大厦、一个个地标的拔起而荡然无存。如果现在在走到原来的崇文区、宣武区看看,不但这两个区已经被东城区和西城区合并过去,就是原来的城区面貌也都看不出来了。
很多人为此痛心流泪、很多人扼腕痛惜,也有很多人不解、很多人难过。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崭新的社会容不下人们对老城市的记忆?为什么我们在感叹欧洲古城的神奇魅力的时候,却忘了我们也有千年的历史丰碑?。
最近看到新西城的宣武门到牛街和菜市口地区正在变成瓦砾场,这些地方据说还留有不少老北京的遗迹。新街口地区过去是鲁迅、李大钊等大批文人学者集中生活的地区,现在连周家兄弟生活写作的故居也被彻底改造了。最近这几天,一处曾经是梁启超的故居又在争论声中,面临被拆迁的命运,从各方面的消息分析来看,也是凶多吉少,保存下来可以说基本无望。
西城区陶然亭粉房社区的3000户居民,常年居于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的院落内,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些院落曾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各色会馆,其中包括梁启超曾居住的“饮冰室”。如今,该社区的粉房琉璃街、潘家胡同,都披上了大大的“拆”字,而散落于两条胡同中的30余家会馆,也有可能永远湮没在拆迁扬起的尘土中。
对待古建筑的原则应当本着能不拆就不拆的原则,旧城保护更应当是区域性的成片保留,就是定个“一个都不许动”的规矩也不过分,即使是留给后人处理也比咱这代人处理要好。可惜的是北京的拆迁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其实把成片的老房子拆掉的理由无非两条:一是这些旧房子都是危房了,不拆难保人民群众的安全;二是老百姓也需要改善住房条件。说句实在话,这个理由牵强呀!
前两年北京曾搞过一次四合院的拍卖会,本是为了保护古建筑而出台的一种保护措施,可是最后竟然全部流拍,拍卖前很多人都现场勘察了标底建筑,参加拍卖会的竟买者也不少,甚至还有老外的身影。据说流拍的原因不是因为价格太高,也不是因为标底建筑不中人意,而是因为人们担心花高价买来的房子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被当作危房给拆掉,他们不敢买呀!
这样的理由实在是令人感到意外,的确以前拆迁房子太不慎重了,人家难免会想那些名人故居、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都不能幸免于拆,何况一个普通的市民小院落呢?你就是维护的再好,如果人家看上了这块地,人家就说你是危房,不拆也得拆了,即使经济上受得了,这种对心理的打击可能也受不了。(原载《安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