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海安
如南战斗结束之后,部队奉命拉到如皋北面七十多里的海安附近进行休整。这一方面是为了恢复体力,因为经过十天的连续作战,指战员们的体力消耗很大,需要好好休息一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补充兵员,因为经过几次战斗,部队的伤亡比较多,需要适时补充人员和对一些组织进行必要的调整。
可敌人不一样,他的后备力量比较雄厚,因此尽管已经被我们歼灭了两个半旅,但还是集中了六个旅的兵力向我海安发起进攻。海安是苏中交通枢纽,横贯东西和南北的两条公路以及横贯东西和南北的两条大河在这里交汇,战略地位重要。为此,这一仗怎么打?是死守还是放弃?成了当时华野首长考虑和指战员们关注的焦点。粟司令当然知道海安的重要,但是他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战争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在一城一地得失的指示精神,以及当时敌我双方兵力的情况,认为如果死守,很可能陷于被动,中了敌人设置的圈套。而如果采取运动防御的手段,既可以大量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又可以有效保存自己。只要仗打得好,随着敌我力量的此消彼长,纵然现在我们把它放弃了,将来总有一天会把它重新拿回来。但是由于此事关系重大,他不敢单独作出决定,需要提请华中分局讨论。而这时他在海安前线,而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远在三百多里以外的淮安。为了尽快赶到淮安,他不顾劳累,不怕危险,虽然身为战区的最高指挥员,却只带了几个随员,日夜兼程,直奔淮安。从海安到淮安沿途都是河流,难以使用快捷的交通工具。因此,一路上他先是开摩托车,后来改为骑自行车,再后来又换乘小木船,最后还坐了一段路的黄包车。就这样,穿过河流交叉的水网地带,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走了三百多里路,终于匆匆赶到了淮安。经过华中分局常委的认真讨论和中央军委的批准,最后采纳了粟裕同志的意见。
这时,我们一师和六师正在休整,因此,海安运动防御战主要由第七纵队担任。战斗从7月30日打响,到8月3日结束,一共打了四天四夜。蒋介石派了参谋总长陈诚坐镇南通,担任一线指挥。敌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从西面和南面两个方向同时对海安发起进攻。七纵以仅有的3000兵力,抗击5万多敌人的轮番猛攻。尽管他们刚由地方部队上升为主力部队,但是打得既非常英勇顽强,又非常机智灵活。最后以200多人的伤亡,杀伤敌军3000多人,创造了敌我伤亡十五比一的好战绩。8月3日,七纵队主动撤离海安,苏中战役第三次战斗胜利结束。
当七纵在海安打得正激烈的时候,我们两个师在海安东北二十多里的地方也正放心地进行休整。所以说,海安战斗的胜利,不但大量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还为我们一师和六师争取到了宝贵的休整时间。
四战李堡
我军主动撤离海安之后,引起敌人的一片欢腾。他们一看我军撤离了,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弹起了以前和以后一弹再弹的所谓"共军伤亡惨重、溃不成军"的老调,并且说"共军残部已向海边逃窜,国军彻底解决苏北问题的目标指日可待"。和所有的反动派一样,这些人的手上没有真理,只能靠造谣和说谎过日子,以此自欺欺人。他们压根儿也没有想到,此时我们两个师三万多人的大部队,就隐蔽在他们旁边十多公里的地方。除了不吹军号以外,从早到晚照常出操、上课、开会、唱歌,安安稳稳地进行休整。这种极为少见的、难以想象的情况之所以能够存在,完全因为我军得道多助和敌军失道寡助的缘故。一方面,人民群众甘愿冒着生命危险,积极主动地帮助我们收集和传送情报。因此,我军对敌人的一举一动都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又积极主动地帮助我军严守秘密,封锁消息,以致敌人每到一个地方,如同聋子、瞎子一样,耳目闭塞,全然不知道我军的动向。
由于错判了形势,8月6日,敌军第六十五师师部及其所属的一0五旅,大摇大摆地从海安向东北进发,并洋洋得意地于7日占领了离海安40多里的李堡,接着又于8日占领了离李堡20多华里的角斜。8月10日,敌新七旅又从海安向东移动,去接替一 O 五旅的防务,打算让一 O 五旅返回泰州。敌军如此频繁的调动,给了我军一个极好的机会,使我军能够趁其立足未稳,在运动中将其歼灭。于是华野首长马上作出决定,并经军委和军部批准,发起李堡战斗。
这次战斗,我们师负责攻打李堡及其东侧的几个村庄。8月10号晚上9点,我军突然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对守敌发起攻击。由于一 O 五旅和新七旅正在交接防务,队伍混乱,毫无准备,以致枪响之后,敌人还没有来得及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被我们全部歼灭。李堡战斗一结束,我军立即掉头向东,集中力量攻打已被我们包围的东面几个村庄的敌人。下午2点战斗开始,在一阵猛烈的炮火轰击之后,我军发起攻击,很快就突破敌人的防线。敌人一看大势已去,慌慌张张向西南方向突围,经过我军猛打猛追,除了敌人的旅长带了十几个人逃掉以外,其余的全部被我军俘虏。
与此同时,我六师和七纵也在海安东面歼灭了另一股敌人。
至此,李堡战斗胜利结束。我军前后用了不到20个小时,就歼敌两个旅部和三个团,共计9000余人,生俘敌一 O 五旅少将旅长金亚安和新七旅少将副旅长田从云,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
战斗结束之后,这回我们真的拉到海边上去了,当然不是什么"逃窜",而是在那里休整了一个星期,认真地回顾和总结了近一个月来战斗的经验和教训。
再战如南
李堡战斗的胜利,对苏中局势影响很大。从敌人方面讲,经过几次战斗,损失了三万多人,机动兵力已经不多,加上战线拉长,以致再也无力对我发动全面进攻。而我军经过四战四胜,扩大了队伍,改善了装备,鼓舞了斗志,积累了经验,战斗力大为增强。特别是二师五旅和军区特务团、炮兵团的到来,又为苏中战场增加了一支生力军。为此,中央军委及时提示华野首长:抓住有利时机,再组织几次战斗。为了贯彻执行中央军委的这个指示,华野首长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特别是反复考虑从哪里下手?当时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一个是从正面进攻如皋或者海安,通过攻坚消灭敌人:另一个是攻其侧翼或者后方,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经过比较,最确定采取后一个方案,也就是从侧翼下手,攻打位于通、如线上的林梓和丁堰,以威胁敌人的后方。林梓和丁堰是我们的"老家",人缘好,地形熟,在这里打仗,对我们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8月21日夜,我师三旅发起对丁堰的攻击。守敌为交通警察总队的四个大队,以及二十六旅的一个营,共有两千多人。经过一夜激战,到22日早晨,大部分敌人被我歼灭,其余的敌人向西北方向突围。本来我们团和二团这次的任务是阻击如皋敌人的增援。当获悉丁堰守敌突围的情报后,立即掉头向西追击。据说,敌人的这个部队,曾经专门进行过如何"退却"的训练,逃跑的本领很有一套。可是与之相反,我们部队恰恰擅长于打追击战,在野外打仗是我们的拿手戏,一旦打起来那就如同是脱缰的野马,下山的猛虎。因此,没有费太大的劲,就被我们追上了,并且全部予以歼灭。这个专门受过如何"退却"训练的部队,结果还是没有"退却"好。
在我们一师拿下丁堰之前,六师部队已经歼灭了敌交警总队的另一部分,拿下了林梓镇。
这次战斗打得比较顺利,仅仅化了十个小时,就歼灭了敌人交通警察总队的五个大队,以及二十六旅的一个营,共计3000多人,还缴获了一大批美式装备。如南再战,再获全胜。
攻黄救邵七战七胜
敌人在苏中南部地区连续遭受打击之后,转而向淮阴、淮安发起进攻。企图通过占领我华中的首府﹣﹣淮阴,达到既扩大其影响,又切断我华中和山东两大根据地之间联系的目的。
为了配合其北面部队已经开始的行动,蒋介石命令二十五师从扬州沿运河北上,对两淮实施南北夹击。而要北上,首先必须拿下位于运河边上的邵伯镇,这里是通向两淮的南大门。当时担任扼守邵伯任务的部队,是上升为主力部队不久的第十纵队。8月23日早晨,守卫邵伯的战斗打响。敌军在飞机和炮艇的掩护下,对我阵地发起疯狂进攻。我军则依托工事和河流,顽强进行抵抗。敌人的炮火很猛烈,工事一次次被炸塌。战士们一面坚持战斗,一面一次次地抢修工事。这里是水网地带,到处是或宽或窄的河流。为了不让敌人利用河流作为突破口,指战员们站在齐腰深的水中进行战斗,坚守着每一条河口。同时,为了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还不断实施反突击,运用小股部队去冲击敌人的阵地。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有的阵地双方进行了反复争夺,在争夺中甚至进行了白刃格斗。
邵伯处于危急之中!为解邵伯之围,华野首长命令刚刚打完第二次如南战斗的我们师和六师迅速挺进如、黄线,首先攻打黄桥,借以调动攻打邵伯的敌人。如、黄线对我们团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我们多次在这里战斗过,也多次取得胜利。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此前在这被我军俘虏或者向我军投诚的伪军和蒋军,现在又重回旧地参加战斗。不过这时他们的身份已经完全变了,由昔日可耻的反动走卒,变成了今天光荣的革命军人;由昔日灰头灰脑的败兵,变成了今天斗志昂扬的战胜者。
出乎意料的是,在我军挺进如、黄线的时候,敌人因为经过第二次如南战斗,犹如惊弓之鸟,错误地认为我军在如南战斗胜利结束之后,会转而攻打如皋。因此命令其驻黄桥的九十九旅赶快沿如、黄公路东进,驻海安的一八七旅赶快沿如、海公路南下,一起支援如皋。情况突然变了!华野首长迅即改变原定的攻打黄桥的计划,转而命令部队改在如、黄公路上围歼敌九十九旅。8月25日,该敌行进到黄桥东北的分界镇时,被我六师部队截住,并被紧紧地包围了起来。当我们正准备集中兵力围歼这股敌人的时候,情况又突然发生变化。原来敌人的指挥部发现我军主力已经西进,乃命令其原本打算去支援如皋的一八七旅,赶快掉头向分界开进,去支援九十九旅。根据这一最新的情况,华野首长随之再次改变计划,命令我们一师立即停止原定去分界与六师会合的部署,而在加力、谢家甸地区将一八七旅截住。当我们两个部队分别将两股敌军截住并包围起来以后,又得到新的情报,说是上述两股敌军的力量,远比原先了解的要大得多。这样,如果我军同时对这两股敌人发起攻击,恐怕很难一口吃掉他们,搞得不好战斗会处于胶着状态,拖延时间。而此时邵伯的战斗打得很激烈,东侧的一段阵地已经被敌人突破,得手的敌人正通过这个突破口继续向西攻击。邵伯一旦失守,敌人必将腾出手来与我们在如、黄公路上进行决战,如此,我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为此,华野首长再次调整部署,先将我们一师一旅西调,去和六师一起攻打分界。经过这一调整,凭着十个团对两个团的绝对优势,我军仅仅用了几个小时就攻进了分界,将守敌全部歼灭。分界战斗一结束,六师和我们一旅以及五旅又立即挥师东进,会同原先在加力地区负责监控敌人的我们师的三旅,以总计15个团的兵力,对加力和谢家甸的敌人发起进攻。经过一天多的战斗,该敌加上后来从如皋赶过来增援的另一个团又全部被我歼灭。通过部队如此灵活的运动和巧妙地运用"加减法",我军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就把两股敌人统统歼灭了。而在东、西两面的敌人先后被我歼灭之后,孤守黄桥的敌人眼看待援无望,也不得已于31日向我军投降。而此时攻打邵伯的敌军,因为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更怕我军在如、黄线上得手之后,移师邵伯,从而落得被歼的下场。于是也于8月26日黄昏,在丢下两千多具尸体之后,仓惶撤回扬州。
至此,经过三次调整计划和攻、防两条战线的巧妙结合,既解了邵伯之围,又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两个半旅一万七千多人,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这样,我军在李堡战斗的第五捷之后,又取得了保卫邵伯的第六次战斗和横扫如、黄线的第七次战斗的胜利。这是一次打得十分精彩而且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漂亮仗,是战争指挥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一个光辉范例。
整个苏中战役到此胜利结束,并以七战七捷的辉煌成绩载入中国革命战争的史册。
苏中战役的胜利,不但削弱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打乱了敌人的战略部署,同时还壮大了我军的力量,鼓舞了苏中军民乃至全国军民的斗志,并为华中解放区完成战争准备争取到足够的时间。苏中战役的胜利,还较好地实现了战争初期战略侦察的任务,初步摸索到解放战争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为我军在新形势下的作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正是从这以后,我军开始了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的运动战,为后来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改变战场形势,提供了经验,创造了条件。特别是由于这次战役以及与此同时进行的定陶战役和中原突围的胜利,使"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从此确定了下来。在这之前,社会上有不少人心里存在着一个疑虑,就是这场战争打到最后结果会是怎样?到底将会谁胜谁负?这三个战役的胜利,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这就大大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增强了人们的信心。总之,苏中战役的胜利及其经验,对于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于整个战局的发展,对于夺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苏中战役以及在中原、华北、东北等地同时进行的几场战斗,标志着内战已经全面爆发,中国革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由此可以说,苏中战役是解放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阮武昌,江苏如皋人,1929年8月出生,194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底参加新四军,1945~1946年先后担任新四军苏中军区如西独立团政治处统计干事、新四军1师1旅政治队学员,1949年在23军67师201团先后担任政治处宣教股宣教干事、军士队副政委。他先后参加过盐城战役、高邮战役、苏中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1983年担任上海警备区副政委,1989年离休后致力于新四军历史研究,并担任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目前任该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