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战役的胜利,使得敌我力量对比和战场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据此,两个月之后,我军于9月16日发起济南战役。经过八昼夜激战,于9月24日黄昏拿下了这个有着坚固设防的省会城市。从此,山东全境基本获得解放,我华东和华北两个解放区也基本连成一片。此役,共计歼灭守敌104000余人,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副司令牟中珩在逃跑途中被我地方武装和民兵俘虏。武器、弹药和各种装备也缴获了一大堆,光是各种火炮就有800多门。
在这次战役中,我们纵队负责打援。9月2日,我们团奉命进入鲁西南金乡县的羊山集,负责阻击从徐州北援之敌。那段时间,我跟随刚刚在豫东战役中立了功的五连一起行动,想了解和宣传该连在新的阻援战斗中的英雄事迹。当时,夏天的余威还没有过去,战士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光着膀子,流着大汗,夜以继日地构筑阵地。为了鼓舞情绪,我在阵地旁边的一座小山的石壁上,用尖刀刻了"战前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打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20个大字,还在上面涂了红颜色。远远望去,这20个大字很是显眼,引人注意。战士们挖累了,就挤在这些字的下面休息,有的还用手打着拍子一遍遍地高声朗读。这件事已经过去将近70年了,不知道这些字是不是还留在那里?如果还留着的话,这倒成了解放战争的一个"遗迹"了,也成了我在山东多年战斗留下的一个"纪念"。
正是由于我军作了充分准备,因此敌人没有敢派部队去支援,也因此这一仗我们没有打上。
战役结束之后,我们纵队奉命于10月10日拉到兖州地区休整。在这期间,华野前委在曲阜召开了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的内容。会后,各单位都认真组织干部、战士,深入学习上述两个会议的精神,学习毛主席提出的"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号召。通过这一学习,部队的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组织纪律性进一步加强,为夺取新的更大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
在我们休整的时候,中央军委和华野、中野首长,则及时运筹帷幄,部署下一个战役。由于济南战役的胜利,使已经出现的大好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我军的主动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因而一个规模更加庞大、气势更加恢弘、意义更加重大、战果预计也将更加辉煌的战役﹣﹣淮海战役便提上了日程,并得以在1948年的冬季展开。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到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6天。双方投入的兵力共计140万人,其中敌军投入7个兵团,34个军,共80万人;我两大野战军也投入了23个纵队和1个军,共60万人。战场东起江苏省的海州,西至河南省的商丘,横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绵延八百里。战役的三个阶段当中,我军共歼灭敌人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总计555000多人。其中还包括蒋介石的2个王牌军。成为解放战争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并且是其中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从"小淮海"到"大淮海"
淮海战役方案的确定,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当济南战役即将结束的时候,粟裕同志就开始思考下一着棋。考虑下一个战场放在哪里?目标对准谁?当时,他根据几个月来战局的变化,形成了一个基本想法,就是以后我军的战斗,应该逐步扩大规模,从以往进行的中、小规模的歼灭战,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歼灭战。这是因为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和战略、战术,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这种改变既是必须的,又是可能的。
基于这个想法,9月24日早晨,当济南城里的巷战还在进行的时候,粟裕同志就发电报给中央,报告自己对下一步行动的设想。电报中粟裕同志写道:"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入休整。"在这封电报里,"淮海战役"这个称呼,第一次出现在我军的电文当中。
电报发出以后的第二天,就接到了中央军委的答复。回电首先肯定:"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这里又一次提到"淮海战役"这个名词。不过,在该电和28日的电报中,中央都把歼灭黄百韬兵团作为此役的主要目标。后来在10月11日的电报中,更对淮海战役如何进行提出了四条具体指示。文中指出:"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峄县、枣庄、临城、韩庄、沭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第二阶段,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电报还指出,为了保证主攻方向的战斗,"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即速部署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兵团。"上述电文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把战役分成了三个阶段,而且把第一阶段的重心由攻占两淮改为在陇海铁路上"歼灭黄百韬兵团"。二是战场的范围扩大了,由原来主要在两淮和陇海铁路东段地区进行,扩大为东至海州、西至商丘、南至两淮、北至临沂这一更大的范围之内。三是直接参战的部队增加了,不仅是华野部队,中野部队也加进来了。
战役发起前后,又发生了几个重要情况:第一,11月6日敌第四十四军撤离海州,因此原定攻打海州的任务自行解除。同时,徐州守敌也有放弃该城撤到淮河沿线的打算。第二,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全国形对我更为有利。第三,中央采纳粟裕同志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受陈邓统一指挥",后来又进一步决定建立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并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从而为两大野战军在同一战场,实施战役层面的协同作战,建立了必要的统一领导机构。基于上述情况,11月7日和8日,粟裕同志接连两次去电中央,建议中野主力直出徐州至蚌埠一线,切断津浦铁路,把徐州孤立起来,使邱清泉和李弥兵团南撤不了。我华野主力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再协同中原野战军在徐州和蚌埠之间,歼灭黄维兵团或者孙元良兵团,然后相机夺取徐州。电报中同时提了一个问题请中央考虑,即如此大规模的战役如果发起,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几个老区,能否承担得了必将是非常巨大而繁重的物资供应任务?中央接到这两份电报以后,马上回复说:"估计及部署均很好。""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同时指出:"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
这样一来,原先设想的那个"淮海战役",其规模就大大扩展,变成了一个空前规模的战略大决战。这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从"小淮海"变成了"大淮海"。对此,毛泽东同志有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一锅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所谓"夹生饭",所谓"一口一口",生动地说明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是逐渐成熟的,是中央军委和总前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英明决断的结果。
碾庄圩首歼黄百韬
10月24日,我们结束休整,从兖州南下,准备投入战斗。由于刚刚经过半个月的休整,部队的精神特别饱满,斗志特别昂扬,纷纷写保证,表决心,一定要在这次战役中勇敢杀敌,建功沙场。那阵子,部队中流行一种叫"枪杆诗"的活动,一个个把自编的短诗写好贴在枪杆上,背包上,弹药箱上,乃至行军锅上,宣传形势,表达决心。这些短诗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很受战士欢迎。例如有的写道:"七九步枪肩上扛,子弹擦得亮又光,抖擞精神上战场,定叫敌人见阎王。"有的写道:"弹药箱子方又平,里面装的是慰问品,若问送给哪一个?送给蒋军当点心。"炊事员们也拿起笔,写了不少关于炊事工作的枪杆诗。三连炊事员周复太在他的担子上写道:"这副担子花样多,柴米油盐行军锅,随时随地能开饭,功劳簿上也有我。"大家就在这种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奋勇奔赴战场。
11月6日,酝酿了一个多月的淮海战役的大幕终于拉开,我军各个纵队于当晚一齐出动,以排山倒海之势直扑陇海线。
我们纵队奉命和兄弟部队一起,向以邳县为中心的陇海铁路两侧各个点上的敌人发起进攻,为的是尽快控制该段铁路,割裂敌李弥兵团和黄百韬兵团之间的联系,确保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镇地区。11月7日,黄百韬发觉我军的箭头已经指向他们,赶紧带着刚从海州逃过来还裹挟了不少青年学生的第四十四军,从新安镇匆忙向徐州方向撤退。于是,一场追赶、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正式打响。
11月7日深夜,我们团在向运河车站奔袭途中,走到一个叫八家杨的村庄的边上时,突然发现村子里灯火通明,人喊马叫。碰上敌人了!走在前面的一连和二连的同志,在张副营长率领下,一个猛冲,从西北面突进了村子,当即歼灭敌人一个连,还抓到了30多个俘虏。天渐渐亮了,敌人的反扑即将开始。可是这时后续部队还没有跟上来,而他们背后的一片开阔地又被敌人的火力严密封锁着,无法再往回撤。这样,他们只好守在刚刚占领的七间房子里,以此为立足点,和敌人展开厮杀。估计到这场战斗不会轻松,副营长指示两个连的同志,赶紧在墙上打出一排射击孔,把子弹集中到一起,把人员组织好,把任务安排好,准备迎击来犯的敌人。一切准备就绪,可是还有30多个俘虏怎么办?这有点让他们犯愁了!因为这些俘虏对这里的情况可是一清二楚。如果跑掉了,敌人将会从这些俘虏嘴里得到重要情报。而如果敌人反扑时这些俘虏在里面进行配合,那危害就更大了。怎么办?事不宜迟,必须马上想个办法。一连指导员羌勇想了想,立刻把俘虏们集中到一间房子里,然后直截了当告诉俘虏说:"马上就要进行一场战斗,可能还很激烈。但是大家不要怕,相信我们一定会胜利。你们都是被国民党强迫抓去的,现在放下武器了,就都是自己人了。希望你们安静地呆在这里,不要乱动,当心被流弹打着。打完仗,你们愿意去哪就去哪,来去自由。"俘虏们听了之后连连点头,有的还对指导员的关心表示感谢。
训话刚一结束,一个连的敌人就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对一、二连据守的七间房子发起反扑。墙壁被震得直晃,瓦片和碎泥块到处乱飞。一、二连的同志依靠断墙残壁,顽强进行抵抗。一连还在二连的火力掩护之下,组织了一次短促出击,抄到敌人背后,打死打伤不少敌人,并且又抓到6个俘虏。敌人一看从正面攻不下来,便另外调了一个营,从侧后包抄过来,对他们实施前后夹击。这一来,情况更加严重!这时部队伤亡已经近半,子弹又快打光,房子也着火了,更别说已经20多个小时粒米和滴水未进了。尽管如此,但是他们仍然像一把钢刀似的,牢牢插在敌人的心脏上,使敌人想进进不了,想跑跑不掉。
就在这非常危急的关头,我们团部和其他几个连队都上来了,并立即对敌人展开反包围。结果不但打垮了敌人的反扑,还又抓到了600多个俘虏。
在这段时间里,前面提到的那30多个俘虏,确实做到了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有的还帮助我们照顾伤员,扑灭火焰,真像一家人似的。后来,其中多数人留下来参加了我们部队,真正成了一家人。多年前有一次碰到羌勇,谈起这桩战场轶事,大家一致夸奖他冷静沉着,处理得当。他却淡淡一笑说:"算不得什么,那也不过是情急生智而已。再说,这些俘虏放下武器之后,的确就是我们的兄弟了,只要跟他们讲清道理,相信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会听我们话的。"
一、二连首战告捷,为堵截敌人逃跑立下了首功。战后,纵队首长传令嘉奖血战八家杨的钢铁战士,号召全军同志向他们学习。
除了一、二连以外,还有四连班长、屡立战功的肖炳连,在阻击敌人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8日上午,肖炳连奉命带领一个小组,到村边上监视敌人。中午,敌人过来了,一挺重机枪架在距离他们200米左右的一个坟包上,准备开枪扫射,掩护紧跟在后面的部队对我军进行反扑。肖炳连一看情况不好,马上跳出工事,依靠一棵大树作掩护,连开7枪,打死了4个敌人。接着,我们的机枪扫过去,又打倒了20多个。短短几钟,敌人的一个重机枪排就被消灭干净,刚要准备发动的反扑也被挡了回去。不幸的是,当肖炳连集中精力射击时,敌人的一发子弹击中了他的腹部。临闭目之前,他自知生命即将结束,吃力地抬起头,断断续续地对小组的另外两个战士说:"看来我快不行了……你们不要为我难过……党已经给了我很多,可是我为党做得太少……""希望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守住阵地……为全连争光。"肖炳连同志牺牲以后,这两位战士牢记他的要求,坚守阵地,直到大部队上来。
肖炳连从小给地主当雇工,挨打挨骂,吃尽苦头。长大以后又被蒋军抓去当兵,过了四年非人的生活。鲁南战役中被我军解放,从此脱离苦海,得到新生。参加我军以后,经过忆苦思甜,很快提高了觉悟,懂得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道理,因此,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加入了共产党,并且逐渐成长为百发百中的神枪手、立战功的人民英雄。1947年9月鲁西南黄县战斗时,敌人的一个碉堡挡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肖炳连冒着危险,两次冲过敌人火力的封锁,炸毁了碉堡,为部队开辟了胜利的通道。战后,荣立二等功。1947年12月河南确山战斗时,他们班的同志都伤亡了,只剩下他一个。他主动参加另一个班的战斗,并且每次都冲在全班的最前面。部队后撤时,他又走在全班的最后,还一枪打死了正在对我军扫射的敌人的机枪手,掩护团指挥所安全撤离阵地。战后,他又荣立二等功。
肖炳连在人民军队中只过了不足两年的时间,但这两年中的每时每刻,他都让自己的生命活得很充,很有意义,都闪耀着夺目的光彩。这次战后,肖炳连又被追记特等功,并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奖章。
8日,我地下党员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同志,率领所属的第五十九军全部和第七十七军大部,共计二万三千多人,在贾汪、台儿庄一线起义,打开了我军挺进徐州近郊的北大门。于是,我北线部队迅即通过该部防区,抵达徐州东面的大许家地区,把黄百韬兵团退向徐州的道路彻底切断。在我各路部队的猛追猛打之下,黄百韬兵团的四个军终于被我军合围于碾庄圩及其周围不到18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对黄百韬兵团的围歼也就正式开始。
11日中午,我们师追到碾庄东北一个叫大兴庄的地方。这里离碾庄大约五里路,是守卫碾庄的屏障。一到那里,我们师就奉命马上拿下该地,为攻打碾庄扫清障碍。当时了解的情况是:村里驻着敌人一个营,刚刚到达,立足未稳,基本上属于运动之敌。于是,师首长决定由二十八团主攻,我们团配合,通过急袭尽快拿下该地。下午3时战斗打响,二十八团的一个加强营首先发起冲锋。本想一举成功,但是没有想到遭到敌人猛烈抵抗,第一次的攻击没有奏效。第二天晚上接着再打,两个团都投入了几个连,并且增加了炮兵的力量。但是敌人很顽强,火力也很猛,我军伤亡很大,攻击再次受阻。战斗不得不暂时停止。
13日各级指挥员花了整整一天时间,进一步了解敌情,侦察地形,研究对策。经过缜密侦察,结果得知:该庄驻的不是一个营,而是第六十四军的一个加强团;不是毫无防备,而是有着比较完备的防御体系。本来,我们是根据以往对付运动之敌的经验,想趁敌人立足未稳之际,采取急袭的办法,一举拿下该地。可实际上当面的敌人已经不是运动之敌,而是驻守中的敌人;也不是立足未稳,而是有着一定的准备。因此,依靠野战的一套就不行了,必须转而采取阵地攻坚的战术。为此决定:一是增加炮兵的力量,并拟制好步炮协同的计划。二是各连爆破组对敌人的阵地仔细进行观察,把所有要炸的碉堡、障碍物都看清楚,熟记在心里。三是反复演练阵地攻坚的战术动作,做到爆破、火力、突击三个小组密切配合。13日一整夜,各连又在敌人轻、重火力的严密封锁下面,挖了将近600米的战壕,把壕沟直挖到手榴弹都能扔到敌人阵地的位置。如此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大家形容如同绣花一样。
经过充分的准备,14日夜,集中全师兵力,三打大兴庄。晚上8时整,当三发信号弹升空以后,在一阵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我们团从村子的北面,二十八团从村子的东面,二十九团从村子的西北面同时对敌人发起攻击。尽管我军的进攻很凶猛,但是敌人的抵抗也很顽强,甚至多次进行反击,以致直到凌晨3点左右才结束战斗。大兴庄终于被我们打下来了,一个加强团的敌人全部被我们歼灭,一些被敌人裹挟的青年学生也随之得到解放。
那天夜里,师部侦通连副指导员王清泉来到我们团,奉命负责保障师部与我们团之间的通讯联络。王清泉是我读中学时的同学,也是一起入伍的战友。由于相互比较熟悉,所以团首长要我和他一起呆在团指挥所,掌握通讯联络情况。战斗打响之后,我俩蹲在一个掩体旁边,观察战斗的进展。这时,只见一发发炮弹从我们头顶上飞向敌人的阵地,顷刻间,火光冲天,响声震耳欲聋。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参加冲锋,但是我们的心比那些直接冲锋的同志绷得更紧。直到战斗结束,才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战斗结束之后,王清泉高高兴兴地向我告别。那时天还没有亮,在昏暗中只见他频频向我招手,嘴里还大声喊着再见!再见!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别,竟然成了我俩的最后一次见面。
原来他回到师部以后,又奉命带领一个排去侦察一个叫小吴庄的地方,看看那里的敌人撤走没有?小吴庄在大兴庄的南面,相距大约两里路。当时天仍然没有亮,他们悄悄走到村庄边上以后,停下来观察了一下,听听动静。这时只见里面静悄悄的,一点声响也没有。他们估计里面没有敌人了,便大步进入村庄。没有想到敌人非常狡猾,一个连的敌人就埋伏在村口的两边,等侦察排的同志一进入村庄,所有火器一齐朝他们扫了过来。当场,除卫生员负伤逃出来外,其余30多个同志,包括王清泉在内,全部牺牲。那个负伤的卫生员跑回来以后,向大家讲了该排被害的经过,气得大家七窍生烟,怒不可遏。下午,我军对小吴庄发起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为30多位烈士报了仇。
战后,该连领导将王清泉的遗物分别作了处理,留给我一件衬衣和一块包袱布作为纪念。我拿到这些遗物以后心里非常难过,可千不该万不该的是,后来我竟把这件衬衣穿坏了,只是把包袱布保存了下来。更令我自责的是,全国解放以后,我没有想办法把他牺牲的噩耗,及时告诉他的老母亲和当地的政府,以致老人家没有能享受到烈属待遇。王清泉同志是一位烈士的遗腹子,他的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全国解放以后,老人家不但没有等到儿子回来,甚至没有等到儿子的确切消息。这件事,让我内疚不已。当然客观的原因是,打下上海以后,我先是在东海边上忙于渡海作战训练,准备解放台湾;不久,又当上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去了。所以,事情就这样拖下来了。当然,另一方面当时我也依赖该连领导和师部机关,以为他们战后一定会发公函告诉当地政府和烈士家属的。直到1989年我回如皋省亲,在参观烈士纪念馆时,看到烈士墙上的名单里,没有他和前面提到的黄硕同志的名字,才知道自己犯错了。当即向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提出来,请他们赶快补上。这才总算多少弥补了一点我的过错,不过这时他的老母亲早已不在人世了!从这件事再一次提醒我们,必须细致认真地做好每一位烈士信息的告知和家属的优抚工作,以告慰英灵,安慰和教育后人。
19日夜,兄弟部队总攻黄百韬兵团部所在地﹣﹣碾庄圩。经过一夜激战,至20日拂晓,除黄百韬只身逃到大院上六十四军军部以外,其余全部被我歼灭。这时,只有上、下大院上和尤家湖等七、八个村庄仍然被敌人占着,其余大片地区都已经为我军所占领。21日下午,我们纵队奉命攻打尤家湖。4时整战斗开始,我军在四辆坦克的配合下,对敌人发起总攻。有坦克配合作战这可能是我军建军以来的第一次,因此大家高兴的劲头可别提了。当时,我们一面往前冲,一面不时回过头来看看那四辆边走边开炮的"大铁牛"。6时左右,战斗胜利结束,守敌4000多人被我全部歼灭。22日上午,黄百韬率领一部分残敌企图向西逃跑,被我们纵队和兄弟部队拦住,并予以歼灭,黄百韬也当场被我军击毙。
至此,历时17天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这一阶段共计歼敌1个兵团部、8个军(包括起义和投诚的各1个军)、18个师(包括起义的三个半师和投诚的两个师),178000余人。并使徐州完全陷于孤立。
在我们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时候,中野部队在宿县地区阻击由蚌埠北进的李延年、刘汝明以及黄维兵团;华野的其他几个纵队则在徐州东面的大许家一带,阻击由西向东的邱清泉、李弥兵团。两边都打得很激烈。当时尽管上面有敌机的狂轰滥炸,下面有敌人如同倾盆大雨似的炮击,但是我军斗志昂扬,顽强抵抗,使得敌人寸步难行。事后,蒋介石大骂这些援军"未能彻底奉行命令,致陷友军于覆灭,实有乖军人武德。"他并算着细账说:"此次(东援)作战共消耗各种炮弹十二万余发,而日进不及一公里,亦我革命军人之奇耻大辱。"正是由于兄弟部队的这种顽强阻击,才使我们攻击部队胜利完成任务。所以,战后各个攻击部队,都拨出一批俘虏和缴获的武器、弹药,赠送给打援的部队,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这期间,在徐州城里还闹了一个笑话,令人捧腹。原来我军一度曾经设想,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以后,接着就打邱清泉兵团。为了引蛇出洞,15日我部署在徐州东面大许家地区阻援的部队,故意向后撤了一步。这时蒙在鼓里的敌人以为我们真的被他们打败了,被迫向后撤退了,于是16日在徐州城里又是开会,又是游行,又是敲锣鼓,又是放鞭炮,乱哄哄地上演了一出"庆祝徐州大捷"的闹剧。这真是断气之前搽胭脂﹣﹣死要脸。

【阮武昌,江苏如皋人,1929年8月出生,194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底参加新四军,1945~1946年先后担任新四军苏中军区如西独立团政治处统计干事、新四军1师1旅政治队学员,1949年在23军67师201团先后担任政治处宣教股宣教干事、军士队副政委。他先后参加过盐城战役、高邮战役、苏中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1983年担任上海警备区副政委,1989年离休后致力于新四军历史研究,并担任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目前任该会名誉会长。】
用户48xxx70
老掉牙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