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镜花水月”的梦

江海燕子课程 2024-03-15 06:20:08

2021年7月24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教培机构整治风暴席卷而来。

2021年,《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下发,明确提出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即俗称的“中考分流”。

2022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出台,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方式——“划片招生,就近入学”。

2022年9月,新版“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开始实施,明确以“核心素养”教育为线,“五育并举”为纲。

2023年5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出台,提出通过3-5年努力,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开展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帮学生提升科学素质。这意味着,随着“美术、音乐”加入中考,“体育”提高分值后,“科学”也将是中高考的必考科目。

2021年至今,我们的教育实施了多项重大的改革措施。涉及到教育的三个重要主体——学生、教师、家长。

“双减”作为“一号任务”,是众多教育改革措施所围绕的“主线索”,即要减轻学生的负担;消除家长的教育焦虑;解放教师,给予教育自主权。

但,“双减”后的各项教育改革措施,却产生了诸多前后矛盾之处,虽都冠以“名正言顺”的目的——

想要实现减轻学生的负担的目标,主要在作业、考试、作息时间上进行调整。

2021年,多地跟进“双减”,取消小学低段书面作业,减少小学中高段和初中书面作业量,于是,诸多所谓的“创新型素质教育作业”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

各类手抄报;各类思维导图;竞赛答题;视频打卡;APP截图;生豆芽;种花生;编手链;做笔筒;做手工花盆;各种类型的问卷调查;阅读书推荐海报;节假日去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拍照打卡......于是“淘宝上的手抄报模板、各科各年级思维导图模板卖爆了”,甚至还有“量身订制手抄报、思维导图”、“专替各类打卡”的服务项目。

其实,大多数的“创新型素质教育作业”,不是老师能够决定的,可能是学校德育处的布置;各类检查的需要;团委、妇联、宣传部门的任务......给学生布置作业的主体,多了,学生花在创新作业上的时间,多了。

全家总动员的画面不断出现......

2021年,多地要求各中小学“减少考试次数,不公布成绩和排名,取消中考考纲”。这一被家长们戏称为“平时不考试,中高考拆盲盒”的做法,让人困惑不已。到2023年5月,教育部又强调,“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公布学生的成绩和排名,但要想法让家长知道学生的成绩和在班级的情况”。

不公布成绩和排名,又要想法让家长知道成绩和排名!嗯,很有意思的说法,只能说我们的语言博大精深,我们的老师还要是一名“出色的地下工作者”、“精湛的哑语师”、“一语双关的话术者”。

正常认为的“减轻学生的负担”,其实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减少平时学习科目和考试科目。但自2022年9月,新版“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开始实施后,学生学习的科目反而越来越多了。

“五育并举”,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于是,“劳动课程”成为独立学科,不仅需要占据学校课程14%-18%的时间,还需要通过校外大量时间进行实践完成。“做饭、做菜、做清洁卫生、家居美化、家用器具简单修理等”成为各年级段学生的必修课。“美术、音乐”加入中考,“体育”提高分值。2023年5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出台,提出通过3-5年努力,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开展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帮学生提升科学素质。这意味着,“科学”也将是中高考的必考科目。

2021年,“课后服务”全覆盖,各地推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更有甚者,有些地方,寒暑假也增加课后服务、课后托管模式。学生在校时间,无限拉长,疲惫不堪;某些地方,课后服务由自愿变强制,课后服务时间讲题讲课。这个本来是考虑工薪阶层家长的惠民政策,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其合理性。

两年来,学生的负担真的减轻了吗?为什么无论从“作业”上、“考试”上,还是“休息时间”上看,都是在做加法?

消除家长的教育焦虑,就是要减轻升学压力,减少教育支出,尽可能的确保学生接受公平、优质教育。

家长考虑的升学,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小升初”和“初升高”。

2022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方式是“划片招生,就近入学”。

但令人猝不及防的是,小升初乱象丛生。“双减”前,小升初择校考试多在“地下”,参与者多为民办优质中学;“双减”后,择校考由暗转明,一类校、二类校,甚至区重点中学都“撸起袖子”积极加入。“抢压优质生源”的疯狂,导致某些区不得不采取“锁区”方式,防止生源流失。当然,作为择校重点考核科目的“奥数”,在市场上更加火爆,“全民奥数”现象愈演愈烈。

至于“初升高”,因为“中考分流”这个词,叠加家长焦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2021年,《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中职地位,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2022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再次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也再次表明“中考普职分流”会坚定的执行下去。

问题在于,一个基本的事实——

职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继续执行的是“优质生源”进入“普高”,“劣质生源”进入“职教”的分流方式;中职的教师培养、硬件条件、学习氛围未得到有效改善;中职生所学无用,与社会需求脱节。近二十年来,1.5亿的中职毕业生,几乎是毕业即失业,“被消耗”、“被浪费”。

现有的不成熟的“双轨制”下,强推的“中考分流”,如何消除家长的教育焦虑?

一刀切式的对校外培训的“清零”政策,原来是希望能减少家长的教育支出。但事实是,“校外培训地下化”,有市场,有需求,培训费用不减反升,对“校外培训”的规范更难,所需的成本更高。

在“小升初择校”、“中考分流”两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之时,大多数的家长不敢,也不能放弃“培训”。

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指的是——优质教师资源和优质学生资源。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

2022年,“公参民”被禁,现有“民办校”,要么“民转公”,要么符合“六独立”原则。于是资本运作下的“集团化办学”蜂起。其有效的解决了“民办校”与“公办校”融为一体的问题,各“民办校”可以继续堂而皇之的持着公办名校的牌子,吃着公办名校的红利。

无节制的扩张,优质的公办名校集团化,超出本区范围,跨区甚至跨市成为一种趋势。于是,新的“教育垄断”产生了。挤压本区原有其他学校的生存空间,“挖名师”、“抢生源”层出不穷。

没有公平、只有内卷,家长们明白,只有削尖脑壳,让孩子挤进去,才能接受到所谓的“优质”教育。

两年来,家长的教育焦虑真的消除了吗?为什么一边要求家长们消除教育焦虑,一边出台着与“双减”相悖的各种政策和措施?

2022年,全国开始大面积进行“校长、教师轮岗制”。

2023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始实施“教师末位淘汰制”,以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2023年,《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落实家访制度。学校领导带头家访,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各任科老师有针对性开展家访,并将其纳入教师考核。

从2020年疫情开始,我们的老师,在教育教学之外所花的时间越来越多。教育圈流行一句话:除了畜牧局,教师几乎是所有庙堂之上的人的“打工仔”。

“解放教师,给予教育自主权”成为一句空谈。教师只是一个“工具人”的存在,形式主义的枷锁牢牢捆住教师,教师的生存和工作压力也随着“轮岗”、“淘汰”机制的实施与日俱增。

要么认真负责,但与家长和学生产生矛盾时,你的背后没有支持;要么佛系,又无法满足家长希望教师能解决学生一切教育问题的需求,而被口诛笔伐。

“教育焦虑”已经不仅仅存在于家长,外溢到了教师。

我们不能把这一切,简单归咎于“改革的阵痛”,这不是“阵痛”能够解释的。

关于教育,我们需要认真的思考三点:规律、国情、经济。

◎规律

2500多年前,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三千弟子,七十二贤者。“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内仁外礼”,他给每位学生打下了个人深深的烙印。这是私教的规律。

当国家介入教育,教育就有了“公”的属性。教育必然功利化、意志化。一方面普及教育,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一方面选拔人才,为国家发展需要所服务。

“公”教育的规律就是“分流、淘汰、选拔”。避谈“选拔”、强推“减负”、减少“考核”、淡化“成绩”,其实都是在违背规律,实际行动却是坚定不移的执行“中考分流”。

所以“一面鼓,两面敲”,看到的是让人费解的处处矛盾。

◎国情

我国是一个“高度人情化”了几千年的社会,在这样的国情下,追求“公开公平公正”,是很困难的。但教育的基础恰恰又是这三公。隋之前,“举秀才,不知书。察教廉,父别居”就是典型的人情化产物;隋之后,科举制是划时代的人才选拔机制,因为“公平”!

我们在污名化“应试教育”,大力鼓吹西方的“素质教育”、“快乐教育”、“普职双轨制”,却不明白,以我国的国情,“应试教育”是唯一能做到公平的教育选拔机制,是阶级流动的唯一途径。需要改变的是“考试科目的设置”和“考试科目的评分机制”,而不是“应试”本身。

需要指出的是,“素质教育”是真正有钱人的游戏;“快乐教育”在西方是麻痹中下层老百姓向上动力的骗局。

又要考虑本国国情,又要生搬硬套的高高抬起“舶来品”,贴上“高大上”的标签,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不取消应试教育,就无法实现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的尴尬。

所以“不兼容,拉郎配”,我们又看到让人无以适从的处处矛盾。

◎经济

“保持耐心、保持定力,不以过度刺激为手段寻求快速的经济复苏,防止系统性风险”是目前经过三年疫情后,我国经济的总方针。经济复苏,需要的是时间,需要的是与民生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到底,家长的焦虑根源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焦虑,包括财富不均、失业率高、体制内与体制外差异化、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是社会经济矛盾投影到教育上的结果。

某种角度来看,教育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经济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14亿人口大基数下,“牵一发而动全身”,“少折腾、不折腾”才是最符合现在经济需要的,才是最符合现在教育需要的。

“经济未动刀,教育先推进手术室”,本末倒置的结果,自然是处处矛盾。

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时,再声势浩大,也只是形而上,也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

0 阅读:1
江海燕子课程

江海燕子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