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往事之师爷章次公:扬弃五行,直抒已见,惹起巨大争讼

向薇谈养 2024-11-03 08:37:25

文/施建勇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是逻辑框架基础,五行则是藏象学说的主要理论支撑。然而章先生的师父之一章太炎先生却是否定五行学说的倡导者。

章太炎,字枚叔,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早年投身革命,反对封建政权,与孙中山、黄兴一起被世人赞颂为“孙、黄、章”三伟人,晚年退出政坛,致力于国学讲授、热心于中医办学,著书立说,间或应诊,培育了大量中医人才。西学东渐时,学术界普遍检讨中国为何落后,严复、梁启超等学术精英反对五行学说。

▲国学大师章太炎

章太炎也受时代影响,以他训诂考据之长,进行一番研究后有了自己的见解,并于1926年发表了《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说“谓中医为哲学医,又以五行为可信,前者则近于辞遁,后者实令人笑耳。”这样的国学大师否定五行,自然会影响巨大,章次公相应其说,却引起一段巨大争讼。这里,我们梳理一下否定五行说的思想脉络,以便更清楚地了解当时争论的症结所在。

五行学说与中医理论

溯源而论,两千年前的古人以五行学说取缔鬼神学说而被引入医学体系是历史上的一次飞跃。自此之后即成为脏腑学说演化说理工具,是重要的理论依仗,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机械的思想范式,束缚了国人思想,制约了医学的发展。检阅历代中医文献,大凡论述五行者,皆以母子相生,生克乘侮,演化循环,自圆其说,冠之以古代哲学之美誉。

然而考其起源,五行则与远古时代古人类的图腾崇拜紧密相关。原始氏族时期人类的自然崇拜及相应而生的巫术宗教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也是各个民族都有的共同现象。例如,很多的民族都有对火的崇拜,也有上古的洪水神话。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木、火、土、金、水也就构成了远古时代的神秘崇拜。

▲中医五行学说

不仅如此,据《古文尚书·大禹谟》中记载彼时还有“谷”这一行,加上俗称的五行也就是六行了,后期以木综括所有植物之后,谷神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五行学说与医学发生关联肇始于战国时代齐国稷下学宫,这个包容开放的平台为阴阳与五行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当时的稷下学宫内汇集了道家、阴阳、法、儒、墨、农、兵等众多学派,一片繁荣景象。稷下学者邹衍凭三寸不烂之舌将阴阳与五行桥接起来,自此阴阳五行相会。“田氏代齐”,假“黄帝”以降诸侯,黄老学说综百家之长,也便悄然摇身成为上层学说。《史记·封禅书》又载:“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汉儒的代表董仲舒作《春秋繁露》对五行学说进一步发挥演绎,并与宗教天道观和阴阳学说结合,当时的医学需要补充完善理论体系,具有先天儒学道学血统又深受皇家认可大众追捧的五行自然在医学这片天地里找到归宿,落地生根,而儒学也乐于将这个学说应用到大众生活中,于是也就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典故。

章太炎明确反对五行学说

章太炎先生在《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一文中也做过一番考证。《吕氏春秋》按照五行法则建构起宇宙的异质同构系统,五行匹配五脏为木脾、火肺、土心、金肝、水肾。东汉末年许慎《五经异义》引《尚书》也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胜篇》也说“土者,君之官”。

而汉初崇水德,尚黑色;汉文帝时,改水德为土德,尚黄色;光武帝时,改土德为火德,尚赤,并宣告天下。既然如此,“君官”只能修改为属火,于是,许慎《五经异义》中又说“今文《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肾水也。”“君官”这个位置从脾被人为转移到了心。

当时的医学受封建政治左右,由此也可窥见一斑。在那个生产力严重落后的年代,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气一元论成为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最高认识,并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如此这般,似乎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了。

▲章太炎全集

基于此,章太炎先生明确提出了自己弃用五行的观点,他为上海国医学院院刊提名并拟定院刊声明郑重标明:“本刊内容一洗阴阳五行之说,欲以科学解释中医”。他的主张和思想影响了不少医家,如陆渊雷、恽铁樵、章次公等。建国以来,废除五行学说的学术倡议更是不绝于耳。解放后最先批五行的是郭沫若。他说:“现存的《黄帝内经》把一些阴阳五行的玄理附会在医理里面,恐怕是有所为而作。

在对待五行问题上,章次公先生初期是认同章太炎观点的,但他是从医学本身规律而言的,并非盲从于先生的“师道之言”。1956年刊载于《新中医药》的文章说明了他的见解:“原始的五行学说通过了方士的利用而一变再变,早已不是素朴的唯物论,而是成为抽象的代名词了。

章次公先生和五行学说的故事

这是因为每一朝代的显学,受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自然要很快地羼杂入医经,就成了医家理论的主要骨干。我们必须认清代名词的应用价值,全靠所代表的那些事物及发展的原则原理而定。假使有些事物和原则原理,不适合用代名词的场合,而牵强附会上去,那么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

祖国医学自有它精深独到的地方,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但中医的好处绝不在于五行生克的理论方面,五行生克也指导不了中医的临床实践。例如中医用‘大黄除实,当归之痛’是事实,这是根据五行生科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呢?还是遵循张仲景的辨证用药的法则治疗疾病的呢?很显然的:与五行学说完全没有关系。”

▲国医大师邓铁涛

章先生此论一出,立即在中医界引起巨大争议。反对者斥之为拆樑毁家,离经叛道,自掘坟墓。赞成者谓之见解深刻,锐意革新,昌明新学,以至于争讼过去几十年,以“铁杆中医”自称的广东名医邓铁涛先生在1988年《广州中医学院学报》第2期也发表了《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学说的机械性和局限性是不争的事实。

章次公先生不能脱离时代的影响,在解剖实证的世界观支配下,必然会得出废除五行学说的主张。虽然,他所引皆是名家论述,尽管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都反对五行,述说也不无道理,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取消中医思潮泛滥的时候,废止五行走“科学化”道路,是中医界求生存的被迫之举,是被逼无奈的权宜之计,而解放后,尤其是在对中医提倡“系统学习,全面继承,总结提高”的时刻,再提出废止五行的主张,自然会引起人们痛苦的联想,以及各种不同观点的激烈争鸣。

争鸣之中,章先生处于明显的少数,有人辩不过他,就提出发动南京、上海的中医界一起来批他,甚至提出来撤销他的中医顾问职务。与陈邦贤一起合编《中国医学人名志》的医史学家严菱舟,在《中医杂志》1957年第四期上,首先发表了“关于中医五行学说的讨论”,文章不点名地与章次公先生的文章进行争鸣。

严菱舟说:“中医的理论体系,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间架而构成的。我们今天说,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这是因为它是人类根据生活实践建立起来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又与我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使它的理论观念更进一步获得了科学的证明。而中医学就是它与自然科学,发生密切关系中的一个现实的事例。

就医学这一方面来说,正是因为有了能够解释客观现象的唯物主义哲学作为医学的理论根据,才能把春秋战国以前所积累的丰富的医疗经验,总结为系统的合乎科学原理的理论;同时,也正因为有了阴阳五行学说,才能对人类的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得到基本上合乎科学的说明,使以前因为无法解释而被神秘化的情况,得以大大改变。

因此,阴阳五行学说,对于我国医学能够在很早以前,脱离宗教的范畴而趋向科学领域,实有重大的作用和不可磨灭的功绩。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一看到阴阳五行,就毫不分析地硬说为‘玄学’,一说起中医的理论,就片面地说是‘不科学’。”

▲中医五行归类表

严先生的论述,使我们看到中医学在纠正了建国后歧视中医错误之后,已经走向“康复”,人们谈论阴阳五行学说的时候,已经不再是“抽象肯定,变相否定”了,更不是动辄就指责为“玄学”了。中医已经走出了低谷,对于自己的指导理论,已经能够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维护了。

严先生话锋一转,就说到了关于五行存废的争论。他说:“话虽如此,对于阴阳五行抱有成见的人,意见也还是很多的。有人说,我们今天学习祖国医学的主要目的,是在于继承和吸收古人的实际医疗经验,关于阴阳、特别是五行的一些理论,不仅是次要,而且对现代人学习中医来说,实用少,障碍多,因此有废除的必要。

中医对五行学说的争论从未停止

废除五行,这是有关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过去曾有少数人提出过,大多数人反对过,今天既然有人仍然保留这个意见,虽则是旧事重谈,为了明辨是非,在学术界仍有展开讨论的必要。在这里,我们可以不谈五行学说的本身历史,单就五行学说与中医的关系、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有没有实际用途等问题,提出一些商榷意见。反过来,说明一下如果废除中医的五行学说,对于中医的理论和实际的医疗经验将有些什么影响。”

严菱舟先生通过对《素问》《灵枢》里,对于五脏、五志、五液、五体、五主、五病、五气、五色、五味、五禁、五劳、五并、五邪、五脉、阴阳二十五行人等的论述,说明五行学说的理论指导作用是很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

“一旦废除五行,不唯现有几千种中医书将无法卒读,即中医作为医疗依据的理法方药的特点,也将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了。”严先生认为,张仲景的辨证论治也是与五行学说密不可分的,比如《金匮》里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即是一例。严先生说:“在这些事实面前,轻言‘五行可废,阴阳可存’,似乎字面上较为留情,事实上,同样是不顾事实的谬论;同样是扼杀中医理论的阴谋。因为,废了五行,其后果不是孤立阴阳,而是打击阴阳。五行既废,阴阳随去,中医理论危矣!”

▲严菱舟的医学著作

严先生的顾虑是有道理的,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之中的重要性,是无法小看的。严先生在文章最后说:“所以,今天学习一下阴阳五行,目的正是为了养成对古人的理论经验,能有分析批判的能力,以便正确地做好去芜存精的工作。如果不去深入研究,专事挑剔,尽说这也不对,那也不是,结果自然而然会给中医理论戴上一个‘不科学’的帽子,而走‘废医存药’的老路。所以,废除五行之说,在今天全面展开学习中医的时候,除了徒乱人意之外,非但无益,而且有很大害处的。”

严先生的文章是不点名批评,而此后在1957年《中医杂志》第6号上,发表的署名丁光迪(本文作者施建勇1985年在南中医研究生学习期间,丁先生主教过我们的《中医各家学说》课程,引经据典,用功扎实,受益匪浅——作者注)的文章《学术争论:试谈五行》,则直接点出了针对的目标就是章次公先生的文章,文章从党的“百家争鸣”政策出发,对于中医界的不同观点展开争鸣。

“从最近接触到的,五行学说的存废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大部分中医同仁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术的理论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仁认为,五行是空洞唯心的,在临床上没有用处;个别的还提出‘五行说在中国医学上应该早予扬弃的’,究竟五行学说与中医的关系是怎样的?要不要扬弃?这是值得慎重研究的。”

丁光迪和章次公先生学术争议

丁先生的文章直指章次公,学术争鸣也是响应党的号召,他们谈论的五行学说也的确是学术问题。丁先生首先说,五行在很早就被引到中医学的领域里,远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而不是在战国邹衍之后才开始运用五行。

他举的例证一是《周礼·医师》其中说“食医”为周王调剂饮食,“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在“疾医”里,《周礼》说:“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

在有关“疡医”的记载之中,则有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当然,《周礼》有可能是汉儒增补,未必可靠。因此,丁先生又举例说,《左传·召公二十五年》记载:“天地之经,而民实用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

▲南京中医药大学丁光迪教授

尤其是“昭公元年”,记载了医和所说的“天生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徴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通过这些例证,丁先生说五行学说很早就与中医学结合了。

丁先生认为“原始五行说包含有两种因素:一种是五方说,一种是五材说。而这两种学说,是最早的自然科学。”这种自然科学的“五行”,就被中医学所运用了。“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生物,与五方、五材是息息相关的,祖先就拿这种五方、五材的知识,来联系和认识人身的变化,作为祖国医学的立说基础,所谓‘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使祖先们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从此就能逐渐的演绎、扩充而发展起来,岂不是一个伟大的成就?所以,追根溯源,我们应该承认,五行学说是中医事业的大功臣,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丁先生还从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病能、诊法、治则、脏象等方面,论述了其与五行的关系。他说:“很明显,五行学说在中医学术之中,构成了它的一套体系了。运用五行学说,可以从病因、生理、病理、证候、诊断、治疗等一系列地联系起来,而且这种五方、五时、五气、五脏、五志、五声、五色、五脉、五时病、五脏病、五气、五味、五谷、五菜等等,都有它的物质基础,都有它的一定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一连串的互相配合起来,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是能够反映客观事物变化的辩证规律的。所以,我们毫不怀疑,五行说是装备了中医学,五行说是中医的学术体系,而且,这种体系,它在临床上是确有现实意义的。”

丁先生的文章,也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的。但是,这两篇文章刊登的时间,也许已经是“事后诸葛亮了”。此前的具体斗争,也许是很激烈的;相互之间的辩论,也许是很不平静的。章次公给上海一位同道写信说:“志鸿弟:谢谢你各种建议,上海同道对我的看法毫不足怪,写阳湖赵翼一首诗给你留念:‘双眼全凭自主张,纷纷艺苑说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道短长!’论诗五首之一。南行恐无望。小兄,次公”。

章次公先生坚持学术被教育

在章次公先生的信里,我们不难看出他当时的不满情绪,也不难看出他不愿“随人道短长”的决心。因此,尽管他不是党员,还是进了中央党校学习。而且,他这一去就是三个月,每周一去报道,每周五回家,每天面前摆着马列的著作、毛泽东的书。既没有人过问他的学习结果,也没有人到他的房间去看看,好像人们都躲着他。他从来都没有这样清闲过,从来都没有这样寂寞过,他陷入了一种空前的苦闷里。

三个月之后的某一天,周总理忽然问:“怎么最近见不到章次公先生了?他在忙什么呢?”有关人员汇报了章先生正在党校接受教育的一些情况,他说,学术问题嘛,不是政治问题,不要搞这种形式。因此,章次公又获得了工作的机会,获得了为人民解除病痛的权利,他被安排到了北京医院中医科,在那里救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也为他赢回了一个中医临床大家的声誉。

后来,章先生经过学习和再三思考,认识到了‘扬弃五行’观点的缺陷,于1956年发文于《新中医药》杂志声明更正了自己的观点。这种尊重学术、直面己非、勇于检讨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

【作者简介】

施建勇,男,1959年5月生,中医博士,药学博士后。师承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国医大师周仲瑛,在海内外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40余年,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7项,国家医药专利15项,著述100余篇,对类风湿、高尿酸、高血糖、结肠炎‬等疑难病拥有独特解决方案,喜欢中医的朋友请关注我!

0 阅读:10
向薇谈养

向薇谈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