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颐和园看过这座“铜亭”吗?你能想到吗?“铜亭”的10个铜窗子流失海外,历经80年,花了52万美元巨资才赎回,重新安回原位。
这就是颐和园宝云阁铜窗!
0
1
宝云阁,坐落在颐和园佛香阁西侧,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共用了红铜、倭铅485000斤,是清代皇家园林中仅存的一座铜铸建筑,是享誉中外的‘铜制建筑’,俗称‘铜亭’,曾是清代帝后诵经礼佛的场所。
宝云阁正面上层悬挂着由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组成的“宝云阁”铜匾,使用的是传统的“失蜡法”。殿内坎墙壁上镌刻了当时监工大臣和所有工匠的名字,有铸匠、凿匠、锉匠、拨蜡匠、镟匠、木匠等。
乾隆是出了名的孝子,清朝更是以孝治国。据说,宝云阁所在的清漪园就是乾隆送给母亲孝圣宪皇后六十大寿的生日礼物,园子里的一草一木都表达出乾隆对母亲的孝道。比如:昆明湖的外形俯瞰时像一个寿桃,万寿山的形状则像一只蝙蝠。“福山寿海”的寓意代表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美好祝福。
可惜,这么设计精致、珍宝无数的园林在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直到1886年,慈禧动用海军军费重修清漪园,并改名颐和园,这里成为她消夏避暑的园子。
当时,宝云阁因为是铜铸材质,才幸免于难。但阁内很多精美佛像等珍贵文物都被列强无情掠夺。
而它经历的磨难远不止于此,1900年庚子之难,俄国、英国和意大利的军队相继驻扎在颐和园,长达一年之久,颐和园再次遭到了诸多不可逆的破坏。
再后来,颐和园以及宝云阁又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抢掠。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宝云阁仅存铜殿架和一个日本投降时从天津运回的铜供桌。
民国时期,宝云阁铜窗因体量较轻、易于搬动丢失了许多。宝云阁原有铜门12扇,铜窗20扇,四面门窗上共有菱花形铜窗芯70页,后来,10扇铜窗、31页铜窗芯散失。而且10扇铜窗在1910年以后流失海外,故土难回。
0
2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人从海外给颐和园来信,说知道宝云阁铜窗去处,只是需要一笔酬劳。颐和园方面以为是敲诈勒索没有理会。十多年后,信又来了,这次附上了铜窗尺寸,并说铜窗在一位法国收藏家处,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不由得人不信了。
当时,在中国做生意的美国国际集团为了提高影响力,听说此事后表示愿意出资购买铜窗,无偿捐献给中国,并最终以近52万美元的价格买回10扇铜窗。
1993年,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园林局和颐和园管理处共同举办的“美国国际集团捐赠宝云阁铜窗安装竣工仪式”在颐和园举行。至此,在海外漂泊80余年的铜窗终于重回故土!
好事一件接着一件。1995年,法国退休文物鉴定专家米歇尔·伯尔德来捐赠了一扇铜窗芯。
这些铜窗及铜窗芯,连同颐和园库存的39页铜窗芯,共计59页,再加上后来颐和园仿制的11页,安装在原本位置,宝云阁终于恢复了往日神采。
2024年,爱心人士李檑、李阳、张珏向国家文物局捐赠宝云阁铜窗芯1页,经划拨正式入藏颐和园。
这是继1993、1995年国家文物局两次促成宝云阁铜窗、铜窗芯重新入藏颐和园后的又一捐赠义举,体现了社会公众关心支持文物事业的热情。
0
3
失散流失的铜窗及铜窗芯陆续回归入藏颐和园,让宝云阁文物建筑完整面貌不断恢复。
其实不只是宝云阁铜窗,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国宝文物流落在日本的约360万件,法国260万件,美国230万件,英国130万件……如果文物有思念,那一定是震耳欲聋!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部分,无论聚散离合,都牵动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国宝能顺利回家,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和心血。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正在越来越强大,实力越来越不容小觑,在国际上也越来越有话语权!
近些年,我们国家正在不断加强文物追索工作,已经和全球27个国家建立了防止文物盗窃、盗掘及非法出境的政府间合作框架,成功促使1900多件(套)流失文物重归故土,如丰邢叔簋、颐和园宝云阁铜窗芯等,希望越来越多本属于我们的国宝回到祖国怀抱!
随着时代变迁,昔日的皇家园林今日已成百姓乐园”,颐和园是我国目前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皇家园林。如果你去颐和园,一定要看看这特别的“铜亭”,看看这失而复得的宝云阁铜窗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