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民在苹果园挖出殓骨大缸,一度被嫌弃,后成国宝级文物,背后牵出氏族的英雄传说

瑞知道讲故事 2024-10-14 11:20:59

1979年正月初八,河南农民李建安悄悄将几个大缸扛回家。媳妇凑近一看顿时脸色煞白:“真晦气,你怎么骨灰罐子往家里搬?”李建安神秘地说:“这是宝贝嘞!”

李建安是河南临汝人,他是农民,但也是能人,他当过兵,会画画,做过民办教师,后来因为在地震中因英勇救人受表彰,调到纸坊公社成了文化干事。在这个岗位上,李建安还学过文物保护,参过文物挖掘。也正是这种经历,让他与一件国宝产生了缘分。1979年正月初八,李建安受了媳妇的嘱托去逛大集,结果菜肉没买来,却拉回来几车“大缸”。原来,在赶集的过程中,李建安听到了一个消息——公社苹果园里翻地,挖出不少红陶片……

李建安集也不逛了,直奔苹果园。结果,在一块果树地真的发现了陶片。这时天还冷,地也冻得梆硬,但李建安也顾不上了,找来铁锹与镐头挖起来。天寒地冻,李建安却累得一身汗,最终,他成功挖出了13件大罐子。李建安看着这一排大罐子发愁了。这些罐子非金非玉灰头土脸,实在看不出什么价值。最重要的是,这些罐子有些许破损处,竟然有白森森骨殖漏了出来!

看来这些是装殓尸首的罐子,到底怎么处置呢?没有其他好办法,又担心这些罐子被其他人损坏,于是,他硬着头皮用借来的板车,将这些罐子拉回了家。而正是这过年时节往家里搬死人罐子,不仅让家里闹了一场矛盾,还让李建安成了当时的“笑话”。要知道,那时候,人们文物保护意识并不高,在地里挖出东西虽然并不少见,但能用的城砖、墓砖都用来盖猪圈了,而铜铁也是多卖给废品站,但这种装骨殖的罐子,不仅晦气,而且破破烂烂连腌咸菜都不行……但李建安却挺执着,虽然他也拿不准这些罐子到底有什么价值,但其中一个罐子上的一幅画坚定了李建安保护这些罐子的决心。

“你瞧,这罐子有仙鹤,有斧子,画得怪好,这罐子一定是价值的。”为了保护这些罐子,李建安费了不少精神,家里人嫌这些罐子晦气,吵得厉害,于是,李建安就辗转将罐子放在了公社大院的闲置房里,后来公社翻盖房子,李建安又一次次挪换位置…李建安把这些罐子当成宝贝,但这些宝贝却并没有引起重视。李建安多次往当地的文化馆、文保所跑,但那时候刚刚结束了混乱的十年,哪有人重视这些“装死人骨头的”罐子呢?

1980年春节前的一天,李建安的请求终于有了结果。他兴高采烈地用自行车拖着架子车,沿着洛界公路,经过一个半小时行程到达原临汝县文化馆……时任文化馆馆长的张久益接待了李建安,因为当时并没有什么奖励机制,于是,张久益拿出了5双线手套……

李建安拿着线手套回了家,他的护宝行为暂时告一段落,但这些陶罐还要在“冷板凳”上再坐上一阵子。这些罐子虽然进了文化馆,但也没有得到重视,和乒乓球桌等堆在角落。因缘际会,1979年春节,在郑州工作的汝州籍画家张绍文回汝州时看到了这个陶缸,深以为奇,回郑州后向有关部门汇报,并撰文发表在《中原文物》上,将其命名为“鹳鱼石斧图陶缸”,评价“这幅原始绘画是一件稀有的杰作……无疑应列入‘神器’中去了”。

很快,省里派专项调查组前往临汝进行考古调查,在撰写的《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中说:“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大一幅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画……在我国绘画史上也是一件罕见的珍品。”至此,一度被“嫌弃”的鹳鱼石斧图陶缸被紧急调往河南省博物馆,随后又被国家历史博物馆珍藏。鹳鱼石斧图陶缸在被发现后的40余年里,引来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为表现鹳的轻柔白羽,把鹳身整个涂抹成白色,犹如后代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石斧和鱼的外形则采用“勾线”画法,用简练、流畅的粗线勾勒出轮廓;斧、鱼身中填充色彩,犹如后代中国画的“填色”画法。由于这幅画具备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画法,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画的雏形。

如今,几十年过去,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这个罐子的用途以及象征功能被人们广泛认可。

这类彩绘陶缸属于仰韶文化瓮棺葬具,因在河南伊川附近出土较多,故又被称为“伊川缸”。普通伊川缸大多造型简单,素朴无彩。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不但施彩,而且构图复杂。

结合史料便可发现,驩头族的居民以鹳鸟作为本氏族的图腾进行仪式和崇拜活动。所以,人们大胆推测,此陶缸很可能是氏族首领的葬具。白鹳应是首领本人所属氏族的图腾,鱼则是敌对氏族的图腾。石斧是权力的标志,是首领所用实物的写真。首领生前曾经率领白鹳氏族同鱼氏族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人们将这些事迹寓于图画当中,记录在首领本人的瓮棺上,通过图腾形象与御用武器的顶级组合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以纪念首领的英雄业绩。

其实,除了这个彩陶大缸,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件国宝级文物人面鱼纹盆也是一件葬具。在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以及半坡遗址的发掘中都有类似器物出土。其中最为著名就是这件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盆。挖掘出土时这些盆一件扣一件,就像叠在一起的草帽一样,竟然有七个之多。其中两件较为完整,最好的一件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面鱼纹陶盆是为夭折的儿童所特制的一种葬具,以瓮为棺、以盆为盖,人面鱼纹盆圆腹、平口的造型特点作为葬具的顶盖与瓮形成一个交互的口,密封性强,能够保护夭折孩子的尸骨。在原始社会,孩子是部落繁衍、壮大的希望,然而,在疾病和自然灾害面前,原始人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神灵的护佑。当部落中有儿童天折时,人们便把天折的孩子放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部落附近。而盆上的“神秘图案”,则象征着古代先民对幼小逝去生命的爱护和对未来的祈盼。

过去了,虽然研究考证不断,但鹳鱼石斧图的真实含义究竟如何,仍旧充满了神秘色彩,但它都展示出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文明,反映了人类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国史前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经过多年的考证研究,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成了国宝中的国宝,在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单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它。

这就是“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现世故事。每次看到这段传奇,总会被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执着感动。在那个时代,李建安顶着家人、同事、村民们的误解与轻视,用一己之力保住这尚不能确定价值的“文物”,几经波折,几经坎坷,他能坚持下来,不过是因为他坚信,这些罐子是国之宝物不能损毁。

而也正是这种护宝的执着,让“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与李建安有了一段传奇的故事。用国宝换线手套,如今看来似乎“很不值”,但李建安的精神令人憧憬,护宝行动熠熠闪光。

0 阅读:0

瑞知道讲故事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